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明末:懒汉的逆袭人生 > 第224章 凌卫明山东求贤才

钱二牛见状,连忙命军医上前施救。军医们迅速行动起来,对吴三桂进行紧急救治。

一番忙碌后,吴三桂终于悠悠转醒。

士兵们见他醒来,立刻扒掉他身上那又脏又臭的衣服,取来冷水,毫不留情地朝着他浇去。

这一浇,总算是去掉了他身上的大部分臭味。

随后,士兵们寻来一件粗布衣服,给他裹在身上。

处理完毕后,便将吴三桂交给了祖大寿派来的人。

吴三桂此时浑身虚弱,却满心想着赶紧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

他不顾身上的疼痛和虚弱,刚一能行动,便要跟着来人走。

就在这时,凌卫明在后面突然喊了一声:“且慢!”

这一声犹如洪钟般响亮,吓得吴三桂浑身一颤,差点摔倒在地。

他连忙转身,对着凌卫明连连叩头,声音带着哭腔,请求饶命。

经过这场惨烈的战争,他亲眼目睹了凌卫明军队的强大实力,尤其是那恐怖的万发炮,其威力之大让他胆战心惊。

他深知自己的关宁军在凌卫明面前根本不堪一击,就如同蝼蚁一般脆弱。

“侯爷,小人知错了,还请饶了我吧!”吴三桂不停地磕头,额头都磕出了血印,脸上满是恐惧和悔恨。

凌卫明看着吴三桂这副模样,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吴三桂,本侯并非故意为难你。

你若能好好为大明效力,将心思用在对抗外族上,那也算是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又何必执着于在本侯的地盘上抢夺利益,自讨苦吃呢……”

凌卫明的话语中既有对吴三桂的斥责,也有一丝惋惜。

吴三桂此时归心似箭,只想赶紧离开这个让他恐惧的地方。

他连忙再次道歉,态度极为诚恳:“小人错了,小人回去一定向朝廷请罪,愿意到边关去对付蒙古鞑子。

再也不敢在侯爷的地盘上闹事,再也不碍侯爷的眼!”

吴三桂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磕头。

凌卫明听了吴三桂的话,冷哼一声,说道:“去吧!告诉你舅舅,尽快把尾款结清,要不然……”

凌卫明没有把话说完,但那威胁的意味却不言而喻。

吴三桂连连点头,答应下来。随后,在祖大寿派来的人的搀扶下,他狼狈地离开了大凌河堡,向着锦州城的方向走去。

他的背影显得如此落魄,这场战争彻底改变了他,也让他明白了凌卫明的厉害,以及自己的狂妄无知所带来的后果 。

没过多久,冯习、孔生也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赶到了。他们的队伍整齐有序,士兵们精神抖擞,彰显出强大的战斗力。

二人匆匆来到凌卫明面前,恭敬地行礼后,便纷纷向他汇报此次行动的详细情况。

经仔细统计,各部在此次战役中战果颇丰。他们俘获了约四十五万人口,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原本在战争的阴影下惶恐度日,如今都成为了汉阳军掌控下的百姓。

同时,还收缴了两万头牛羊,这些牲畜在乱世中可是重要的物资,能为军队的补给和后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从那些富户地主手中收缴上来的金银,合计竟达五百万两之多。

那些投降后协助汉阳军攻城拔寨的关宁军士兵,被编入了民兵队伍,人数约有两万众。

剩余的俘虏则有一万七千人,被凌卫明全部罚做劳改,关内若有人拿钱来换,那便可以饶他一次。

此时,辽东地区还有广宁城、义州城两座城池尚未被攻破。

凌卫明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命令孔生、冯习分别率领部队前去攻打。

孔生和冯习领命,在汉阳军的强大攻势下,广宁城和义州城不战而降,按照凌卫明指示,不战而降的全部优待,出路任其自己选择。

自此,辽东大地终于归于一统,再也没有其他势力能够在这里掣肘。

在经历了一系列激烈的征战与交锋后,朝鲜和流亡的满人政权遭受重创,元气大伤。

他们的军事力量被极大地削弱,国内经济也陷入了混乱与萧条之中。

短时间内,他们根本无力再组织起大规模的战争,辽东地区因此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和平稳定时期。

而此时,对于辽东而言,正是大力开展建设的黄金时机。

金州和永平府此前一直致力于培养新式人才,经过长时间的悉心培育,如今这些人才终于崭露头角。

然而,随着辽东建设的全面铺开,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这些培养出来的新式人才竟变得供不应求。

农场、工厂、医院、学校需要大量人才,甚至还在小学里学知识的都被拉去当了基层领导。

毕竟明末能找那么多识字的也是不容易。

面对这一情况,凌卫明果断下令,要求各地积极招收关内识字的文人。

他将目光重点投向了山东登莱地区,此地连年遭受大旱,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但同时,这里又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文人众多,而且由于灾荒,大量劳动力闲置。

凌卫明希望能从这里吸纳一批优秀的人才和劳动力,为辽东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由于凌卫明实力的不断壮大,以及他与朝廷之间微妙的关系,“凌卫明早晚必反”的这种共识在民间悄然流传。

这使得很多人对前往辽东心存顾虑,即便在山东登莱地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他们宁肯饿死,也不愿意渡海去辽东寻求发展。

凌卫明深知这种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为了打破这种僵局,他只好让孔胤植加大宣传力度。

一方面,详细地向百姓介绍辽东的发展前景和良好机遇;另一方面,多多以辽东的名义赈济灾民。

在凌卫明的安排下,大量的粮食和物资被运往山东登莱地区,帮助当地百姓度过难关。

在凌卫明的全力支持下,尽管中原大地其他地方早已糜烂不堪,饿殍遍野,但山东登莱地区却没有出现饿死人的悲惨事件。

通过这些努力,凌卫明逐渐在山东登莱地区赢得了一些民心,也让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前往辽东的可能性。

喜欢明末:懒汉的逆袭人生。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