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四十八章、乘乱取利

许克把归生吹得神神叨叨的,仿佛任何烦难,他都可以凭借智慧,建造工具来解决,唯有一点,别人不能问,据说“问则无效矣”。

这是故作神秘呢,还是真有不可问的理由呢?许克对此却不置一辞。

但你还别说,这年月的人就吃这类神神叨叨的说法,杨偃当即赞叹道:“昌文君之智,固非我等所能管窥也,惯能借事为用,化凡物为利器。以梯攀城,人皆知之,唯昌文君可制云梯;以木为犁,人亦知之,唯昌文君可制曲辕犁。则既使先生来秦求麦,想必也能出人意表,有大神奇吧。”

就此应允许克,说无论是马还是麦,我都会帮你想办法的,你且先回去休息,等我好消息吧。但当送走客人之后,杨偃却琢磨着,这事儿还必须跟公子仇打个招呼,免得被右庶长怀疑我里通外国。

于是乘车出门,来见公子仇,备述前事。公子仇沉吟少顷后,身体略微朝前一倾,问道:“卿既与昌文君为友,可能向他求取曲辕犁、云梯乎?常闻其名,而不能得也。若得云梯,我师必盛强;若得曲辕犁,可解国人困穷。”

杨偃忙道:“臣可试向来人求取曲辕犁,而至于云梯……此物乃国家重器也,陈城高峻,凭此一日而破,楚人焉肯轻传于我啊?今闻曲辕犁已遍传诸侯,晋、齐等国无不能用,而云梯唯楚王知之,由此便可见其一斑了。”

公子仇说:“能得曲辕犁也可……”顿了一顿,突然间轻笑道:“我误矣,此物正不必求之于昌文君,但向楚使讨要便可。”旋即注目杨偃:“大夫可知,楚使此来,是何意啊?”

杨偃心说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当然不能这样回答啦,只得躬身问道:“想必右庶长已遣人与楚使接洽过了,则其此来,除去重申两国之好外,尚有他意乎?”

公子仇说:“楚使此来,是请我伐魏。”

杨偃闻言大吃一惊,急忙摆手道:“伐魏便是伐晋,而晋雄强,我秦所不能敌也,右庶长千万要慎重啊!”

公子仇缓缓说道:“楚使所言,很有道理。曩昔穆公之霸,为守汪和彭衙,使晋人不能威胁渭北,乃可全力以谋西戎……”2

汪和彭衙两邑都在黄河与北洛水之间,位处黄土高原的最南端,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关中平原,倘由他国得之,对于把渭水谷地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秦国而言,自会造成强大压力。

秦穆公时代,秦、晋一度因为崤之战而失和,于是穆公积聚两年之后,命孟明视等三帅伐晋,结果在彭衙附近遭到晋将狼曋冲阵,秦军大败。

是年冬季,晋中军帅先且居会同宋、陈、郑三国之师渡河报秦,取汪及彭衙。翌年,孟明视第三次伐晋,先收复了河西失地,继而济河焚舟,以示不胜不归,终于战败晋人,攻取河东的王官。由此到了秦穆公晚年,河西土地依旧牢牢掌控在秦人手中,方能向东与晋言和,向西兼并西戎各部,盛强一时。

——虽说这所谓盛强吧,也就等于考了六十分及格,跟满分的晋人,还有八十分的楚人,压根儿没法比。

但那终究是秦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年月啊,常使公子仇缅怀、想望不已。然而如今秦国再次跌入低谷,包括彭衙、汪等城邑所在的河西地,也复为晋人所得,并以赐魏。

秦人自然对丧失河西土地是捶胸顿足,痛不欲生,秦悼公之所以下令迁都,也有怕被魏师以河西为基地,成高屋建瓴之势直入平原的忧惧在内。因而楚使辕买此来,就希望能够靠言辞说服和怂恿秦君,发兵收复河西土地,如此便可凭借大河坚守,秦国的战略态势必将全面好转。

公子仇告诉杨偃,说:“楚使云,晋方与齐争卫,前越国欲定卫而不果,卫侯南奔,则或晋、或齐,将复兴师伐卫矣。越人既城琅琊,最多三载,越子必定北上,楚亦将趁机北服郑、宋,则晋无暇于西事,或许是我规复河西的大好时机。”

杨偃规劝道:“此或楚人不敢独当晋之锋锐,而望我先牵制晋人之力也,右庶长万勿中其圈套。”

公子仇笑笑,说:“我焉能不知此理啊?独魏氏一家,倘若倾其所有来攻,我秦国亦无胜算,自然要等楚师先动,才可谋复河西。”顿了一顿,拉回话题来说:“则是楚人有求于我,我可趁机向其索要曲辕犁的制法。”随即面露恚色,咬牙切齿地说道:“赵氏早已盗取其图,并送韩、魏,然力阻我秦得之,实在可恨!”2

杨偃拱手道:“全在右庶长独断。然昌文君请马与麦,右庶长可允准乎?”

公子仇一摆手:“既是楚国封君,我秦与楚前有旧交,今为同仇,允之可也。只是国家困穷,大夫仔细,切勿贱卖了。”

——————————

再说范蠡身在陶丘,突然间接到了归生的来信,说急需粮食,多多益善,并请大人您帮忙跑上一趟。于是范蠡派人四出,或买或借,最终为女婿筹措到了五千斛粟谷,亲自押着送来娄林。

见面之后,他问归生的第一句话便是——“所求匆促,我几乎倾囊为子反籴谷来——秋粮未收,谷价正贵——不知子反云贷,则几时可以偿还我哪?”

这若是再等几个月,同样的价钱,我足可以购得上万斛粟谷了;而且这么一来,我的流动资金几乎见底啊,你究竟有啥急事儿,需要这么多粮食呢?据我所知,前俩月你在来信中,还说今秋虽必歉收,然娄林仓廪中尚有余粮,可保无虞的。

归生那封求援信中所透露出来的语气,极其焦虑和迫切,但具体为了什么缘故,却特意不着一辞。他就是想瞧瞧,老丈人会不会无条件地赞助自己,结果挺让他感动的,范蠡还真帮忙买了不少的粮食过来了。

于是笑笑说:“我复命人前往朱方,请舍舅商借数千斛谷,想亦将至矣。但过今冬,有六成的可能,加倍偿还。”随即狡黠地一眨眼睛,问道:“大人多智,可能猜得到我急需粮谷何用么?”

范蠡心说我就知道,你故意不说缘由,就是想考较我来着。特么的若不知道你是这性子,或者不清楚你平常行事无大欠缺,我傻了啊,缘由都不问,就帮你买那么多高价粮过来?你知道正当青黄不接之际,哪怕宋、卫两国都仓廪半空,要不是我人头熟,手段高,哪怕再多出两倍的价钱,也买不来这五千斛粮啊!

对于归生的用意,来的路上,范蠡就猜测过了,可惜仅仅摸着一点蛛丝马迹而已。当下手捻胡须,徐徐问道:“子反仓廪尚实,而急用粮,应是有志于戎事了。难道是想趁着宋之东境亦荒歉,发兵谋宋不成么?”

归生心说果然,只要脱离了政治圈儿,你范少伯的耳目也难免闭塞,耳目既然闭塞,便有千般智谋,万般见识,也全都施展不开来。当下摇头道:“睢水之北,即便越王才刚还宋的良邑,亦足千户,其力非我所能拮抗,我焉敢轻言谋宋哪?”

顿了一顿,故意吊吊范蠡的胃口,方才继续说道:“除非,宋人先谋我,而为我所败,便可趁势涉渡睢水,直入其境。”

范蠡再度拧起了眉头,反问道:“则若商丘,哪怕只是彭城、萧邑发兵来救,又如何?”

“我城父、陈县将发兵伐宋也,商丘无暇顾我。”

“楚欲伐宋?!”范蠡不由得大吃一惊,忙问,“是子反预知此事,乃想乘乱取利……不对,你又焉能料到,宋人胆敢先来侵犯娄林?”

归生这才把王孙脍不久前传递的消息,前后因果,详细对范蠡讲述了一遍。最后说道:“我前岁城娄林,便担心宋人会来侵扰,乃设壕沟、吊桥等,以固守备。哪怕宋师百乘万众来,能轻取蒲隧,而不能遽克娄林也。除非能制云梯,但云梯本为我之所造,自然懂得破法。

“如此,既得消息,乃可预做准备,提前收割郊外之谷,入守娄林,使宋师来,野无所掳,攻难遽克;复请徐县与城父之援来救,退敌不难。1

“然而如此一来,我之所封,多多少少,亦必有损,司马虽云伐宋之后必给补偿,未必不会背诺。则我娄林被兵燹,受厄难,却独使景氏与司马得利,我心不甘啊!”

范蠡连连点头,心说换了是我,也绝对不可能甘心的,一定要想个办法找补回来——

“则子反急求粮谷,是欲借兵以败宋侵了。只是粮谷易得,兵卒难寻,况在此淮上,去哪里借兵啊?最近便是徐县,然景氏真肯借兵给你么?”

归生笑笑说:“哪里需要兵卒,但有人便可。”随即便将自家的筹谋,毫无隐瞒地备悉讲述给范蠡听,完了说:“此事我恐动摇人心,便连姜氏亦不曾告之。然一人向壁独构,不能万全,故此才急请大人来,为我查漏补缺。”

范蠡沉吟良久,又把归生案上的什么笔墨啊,竹简啊,纸卷啊,书本啊之类全都摆开,模仿对战之势,最终轻叹一声,说:“于形势之判断,子反所谋,我已无可补缺矣。然而将兵布阵,两军冲突,非我所长……”

终究范少伯只是当世第一流的战略家而已,具体到战术指挥层面,水平一般。由此他提醒归生:“孙武子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而不敢云必胜。且今尚不知宋人来者多寡,若二三十乘,子反应无败理;若果真百乘万众,则不可料矣。万一战败,甚至于娄林失守,子反又将如何?”

归生说当然啦,我也知道,这世上就没有百分百必胜的仗,尤其这年月的军队,组织力很低下,说不定什么风吹草动,夜间营啸,就可能导致不战而败……

“然世间事皆如此,有六成胜算,便当起而一博。博而败者,天也,不博而败,生人何为,还不如自挂东南枝算啦。”3

“总须为万一而计。”

归生笑笑,说万一啊——“万一战败,甚至于娄林不守,我便奔回郢都去哭拜于楚王驾前。楚律,失地者死,是指失国家土地也,今我所失封土,当不致于死罪吧?况乎我封内不足千户,若宋人万卒来,败亦不必为耻,楚王以我前有功而后有用,屈氏、沈尹氏亦多半肯为求情,乃必释我。

“最多不过失封罢了,若经营许久,尚不能敌宋之两邑,此封要来何用?不如新起炉灶,重头努力。只是大人与朱方君所给粮谷,怕是无可偿还了——大人经商,亦无必获利者也,同样需要博取而得,权当是投资失败一回吧。”2

范蠡不由得轻叹一声,说道:“我还当子反慎重,不肯轻博……今既得百里之封,但静守之,子孙万世,何必……”

归生反问道:“曩昔大人从越王既归会稽,虽为吴之附庸,也可锦衣玉食,以传子孙,何以必报于吴啊?其始趁夫差北上而掩袭姑苏,难道不是博么?”

继而苦笑道:“我受封淮东,与他君不同,虽不邻晋,宋亦非弱小之国也。而方城外户口繁盛,大军云集,牵一发可动全局;我在娄林,却少强援——徐县不可靠,城父所在悬远。固然,今日若非景氏之计,宋人不敢扰我,然将来楚、晋再争,宋人未必不会附晋而南渡睢水。1

“本待徐徐积聚,却恐绝无越王暗谋报吴之十余载机会啊。景氏设谋,坑陷于我,然而祸兮福之所依,未必不是壮大的机会……总不能只将百里封土,传诸平安!”

范蠡注目归生,良久无语,好一会才劝告说:“我女尚在青春,汝子降生未久,不可使处艰危之地也。还是让他们先去朱方暂避一时的为好。”

归生说我会考虑的,随即问道:“大人可肯暂留娄林,为我赞襄呢?”1

范蠡摇头,说我帮不了你什么,况且——“楚、郑若侵宋,晋必报之,或将伐郑?则两三岁间,中原将多兵燹,我自当急返宋国去,调度物资,试看可有趁乱取利的机会……”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