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十一章、姜桂之性

后世所谓“春秋五霸”,其实诸说不一,总共有十二个人选,即: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景公、晋悼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最后是越王勾践。

这年月自然还没有类似说法,若论普遍承认,且名正言顺的霸主,则只有齐桓、晋文和勾践三人而已——因为都得到过周天子的承认,不象楚庄王,功业很煊赫,奈何周室不认啊。1

故而勾践自然而然地,就把齐桓、晋文这两位老前辈当作自家的榜样。归生因此罗列齐桓、晋文之事,说他们当霸主的时候,可不是要等别人先来求恳,才肯出手帮忙平事儿的,不告状则不搭理。

所以说了,宋国有罪,擅立其君,这事儿霸主老爷您得管啊!

宋国之罪,一是违背其先君宋景公之意,虽说公孙启还没来得及被册封为大子吧,终究都已经在空泽筑台打算举行仪式了,则景公属意谁为继承人,还用把他从地底下挖出来再问吗?

二是违背了对楚国的承诺。对此,其实归生大可以代表楚王章向勾践提出控诉,请求越王兴师问罪,但如此一来,就等于楚国正式承认越王的霸主地位,并且甘愿加入其霸政,成为麾下一员啦,这种事儿,没有楚王章点头,归生绝不敢专断妄为。

由此被迫大费唇舌,援引先例,请求勾践惩罚宋国。

勾践便问:“昌文君之意,是要寡人发兵伐宋乎?或可申霸主之命,使楚王再伐宋国,逐公孙得而立公孙启?”

归生摇头道:“非也。外臣为自身考虑,但求惩治宋人以复前仇,至于谁为宋君,不论。为楚国考虑,若然伐宋,晋人将必往救,或复侵郑,然寡君尚无与晋人决战之意也……”

勾践忍不住插嘴道:“其实前日晋师侵郑,以使贵国不能伐宋,利皇氏等违其先君之愿,楚王也大可陈师于伊、洛之间,逼迫晋师退去。然竟不能为,而止阅师于方城之外,反使田氏得扬其名。楚王其怯懦乎,不敢与晋人兵争?”

归生心说是啊,我家老大就是这么懦弱!但身为人臣,他自然不能附和勾践之言,说楚王章的不是啦,只好拐着弯子表示:“寡君终究年轻,不如越王姜桂之性,老而弥辣也……”

这也是一句成语,虽然出自后世,这年月的人们基本上可以听明白其中含义,勾践不由得就对“老而弥辣”四字大感欣慰——老又怎么了?寡人越老,人越成精,当然不是那些小年轻可以比的啦。

“……且寡君左右,亦不如越国诸位大夫。”

以归生封君的身份,不能直言楚王章之失,但贬低一下楚国执政者,什么令尹啊、司马啊、莫敖啊,还是没有问题的。

勾践不由得叹息道:“则楚王为何不任昌文君为执政?”

归生忙道:“外臣虽亦稍有所长,终究年轻,不堪执敝国之政……”

勾践笑道:“且待琅琊事定,寡人将亲自取盟于楚王——虽为至亲,尚未见过面,实在可惜啊。”顿了一顿,又说:“更惜乎楚之先君早逝。”

勾践把自己的亲闺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妻,虽非正室,那昭王也算是他半个女婿了。其实楚昭王的功业,不过尔尔,比起先祖庄王、共王来,差得十万八千里,但终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当时的诸侯中,可谓独有贤声。所以勾践很遗憾,没能见到昭王一面,这半拉女婿就英年早逝了——年仅三十五岁。

女婿算半拉,但那外孙却是名实俱附,的的确确的,由此勾践因为归生之言,起意盟会楚王章,并且打算以长辈而非伯主的身份,好好教育教育那小子:晋人有何可怕啊?想要成为一代雄主,就得有胆量,敢拼斗,大不了战败呗,难道晋人还能顺势把楚国灭了,把你给逮了不成么?

别怕,有外祖父跟你背后撑腰呢!

勾践终究岁数大了,精神不济,思路习惯性发散,好在归生赶紧把话题给扯回来:“于越,若不伐宋之罪,则不见伯主之威也。然亦不必请易其君,如三桓在鲁,宋国则三族共政,轻易不可夺也,倘若久顿兵于宋,晋人将复猖狂矣。因请越王小惩大诫,取回昔日畁宋之良邑,予朱大夫。

“一来良在泗东,于越国沟通南北,转运户口、粮秣不便;二来若朱大夫奄有钟吾旧境,乃可于淮上为柱梁,则琅琊为椽、为顶,可牢固也。即外臣在娄林,亦不惧宋人之侵矣。”

勾践先不作表态,只说:“且待先定鲁难,再论宋人之罪——这便请昌文君往临淄去游说田氏吧。”

皋如奉命,送归生出宫。途中归生凑近一些,压低声音问道:“越王实将多少兵卒来,可肯透露一二么?”

皋如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实话实说道:“不瞒昌文君,寡君此番北上,实将战兵不足万,舟船所载,多粮秣、物资,及国人民户也。本意先实琅琊,成万户之大邑,再定鲁难。”

归生点点头:“是持重之策。”完了又问:“则越王迁都琅琊,已定计否?”

皋如答道:“我等皆谏,寡君乃许并立会稽、琅琊为二都,自身守琅琊,而将会稽之政,委之大子。”

“皋如大夫本守琅琊,今见曳庸大夫亦随驾来,则越大子在会稽,独朱大夫为其辅弼么?”

皋如颔首道:“会稽易治,而琅琊新都难理,是故寡君携曳庸大夫来。朱大夫虽亦国家栋梁,终究年轻,且不甚通晓戎事,乃使留佐大子。”

他们两人在宫外交谈,而宫殿之中,勾践也问曳庸:“昌文君请伐宋取良,卿以为如何?”

曳庸笑道:“曩昔昌文君请实钟吾,而朱大夫赞成之,大王因封朱大夫于钟吾。据臣所知,朱大夫命宰钟吾之时,云:‘楚,我之盟也;昌文君,大王之所重也,若有所请,但无害于越,可悉听之。’是故昌文君今请取良邑,而广朱大夫之封,是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寡人不问其心,但问其计,可以听乎?”

曳庸沉吟少顷,回答道:“楚,我之盟也,齐,我亦可盟也,而唯晋人必不听命。昔夫差会诸侯于黄池,欲为霸,而晋人争位;后大王会诸侯于薛,若无天子之命,晋人亦必争之。是晋久为中原之霸,安肯屈居我越国之下?

“则大王欲定霸业,施伯政,不可不与晋争,然晋雄强,我方迁都琅琊,尚不可力敌之也。大王欲定鲁,而齐人必恚;则若兴师伐宋,晋人必怨,倘若发兵来斗,臣不敢料断胜负,且徒使楚、齐坐得其利……”

“如此,暂不可伐宋?”

曳庸微微一笑,说:“不然,臣有一计,大王垂听……”

——————————

归生辞别勾践之后,不敢在琅琊久歇,虽说他知道,自己不必要千里迢迢跑临淄去,便可达成使命,却还是表现得急匆匆的,当日便乘车离开了琅琊。四日后返回牟娄,告诉田恒:“我计售矣,越王已允。”

但有一点,越王希望能够派遣一位大夫,以霸主之命,监督鲁侯蒋和三桓的盟誓。

由此归生规劝田恒:“越君为伯,而齐君不必出面,大夫往请,则稍稍退让一二,无伤也。”在对待鲁国的问题上,不要看作是齐、越二国间的妥协,而只是你田大夫和霸主越王之间达成的交易,那你在姿态上稍稍放低一些,不丢齐国的脸啊。

田恒笑道:“越侯欲显扬其声威于诸侯之间,我则只望彰令名于齐国耳,即不视之为伯,而为诸侯,亦不敢抗礼也——昌文君毋虑。”

随即遵守前诺,和归生一起祭告天地,歃血盟誓,其辞云:“各扶其君,各保其疆,无相犯也,缓急为援。”当然啦,主要指向是晋人,此事各自心知肚明便可,不必要见诸文字。

归生就此请辞,田恒还想挽留,并希望归生能够一起参与定鲁之事。归生笑着摆手道:“此越君与齐……田大夫之事也,我楚臣,不宜现身于鲁。”

该做的事儿都已经做完了,可以返回娄林,去静待事态的发展啦。终究田恒想要说服三桓,继而从琅琊迎回鲁侯蒋,君臣盟誓,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啊,难道说归生就跟牟娄或者琅琊吃着闲饭干等吗?还是撤吧。

果然返回娄林之后不久,便有消息传来,仲春月,鲁侯蒋与三桓盟于齐、鲁边境之平阳,越大夫曳庸与齐大夫荀寅(即中行寅,晋中行氏之长,为赵鞅所逐,逃奔齐国,往依田氏)作为两国代表,前往观礼,并表示将会共同监督盟约的执行。

然而鲁侯蒋返回曲阜,不过短短三个月,莫名其妙地竟然就死了……归生觉得其中有鬼,但偏偏越、齐两国对此全都不加质疑,那可能……那家伙真是寿数尽了吧。

终究鲁政仍旧掌握在三桓手中,所以即便容忍其君出而复归吧,也不可能容忍他留下一个好名声,由此最终所定谥号为“哀”。所谓“恭仁短折曰哀”,也就是说,这人还不错,可惜死得早。问题鲁哀公享年五十四岁,在这年月绝对算不上夭寿啊,则此字之意,是隐指“功业未施”——

寿数虽然不短吧,但因为啥事儿都没干成,所以跟夭折也没太大区别……

旋三桓立哀公少子宁为新君,继位时还不到十八岁,才行过冠礼不久,既无经验,更无威望,由此公室更卑。从前季康子(季孙肥)见鲁哀公,起码表面上客客气气的,不违礼数,如今季孙强见鲁侯宁,就真敢吹胡子瞪眼睛。

时人皆谓:鲁之衰矣,其君卑于三桓之家,如小侯。

后话不提,且说归生自齐国返回娄林,已经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之日,他借口农忙时节将至,不克抽身,并未归郢复命,而只是写下一篇奏文,将出使经过,以及自己的设想和布局,详详细细,禀报楚王章——当然啦,隐去了部分对自己未必有利的细节。

楚王章挺喜欢看归生的上奏,因为这年月文辞简约,导致官方文件也都写得跟概览、提纲似的——基本上都是《春秋》风格,远远比不上《左传》——唯有归生所奏,备细靡遗,尤其是折冲樽俎之间,于双方对话全都原文照录,既内容详实、条理清晰,且又颇为华彩而具文学性……1

而且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楚王章觉得,这也是昌文君对不穀忠诚的体现吧。

至于这篇奏书,归生在其中详细阐明了自己挑唆勾践攻取良邑的用意。当然啦,主要是借越人之力,惩罚宋国,由此不但可以巩固楚、越之盟,还能使勾践把目光从齐、鲁两国暂且移开。

那么,为什么不干脆请勾践发兵直取商丘,更易宋君呢?归生认为,越若伐宋,晋必来争,而以目前越国在淮北的实力,胜算渺茫啊。则一旦晋师败越,勾践脑袋顶上伯主的光环就会黯然失色,相反,晋人的气焰将更为嚣张。除非,越人可以联齐伐宋,且我楚国也出兵呼应,一起在宋境内跟晋人来场大决战。

只是估摸着,勾践下不了这个决心,而臣在未得大王允准前,也不敢侈言,我楚师肯与越军东西夹击,共定宋难……

且若晋人行动迟缓,真被越师攻入商丘,更易其君,则公孙启必定感恩越王,对于我楚国反倒会疏离了。虽说楚、越为盟吧,真把整个宋国都抛入盟友的怀抱,对我楚国也未必有利。

由此,不如请越王稍稍惩治宋人,但同时,大王您千万千万捏着公孙启那个宝货,切勿浪掷。等到将来时机成熟,大可用此宝货,再谋伐宋,由大王您亲手扶持公孙启继位宋公,则宋国便落我楚掌控了。

楚王章览奏大悦,旋召重臣们前来商议,包括令尹景宽、司马王子通、莫敖屈固和大师子榖,就归生所奏,听取他们的意见。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