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三十章、立木为信

公输般自宜兴返回会稽,不但带回来好几件粗陶器皿,且还带回来十数斤宜兴的陶土,归生即命用木匣封装起来,派人送交给范蠡,请范蠡为他招募制陶名匠。

其实从前还在娄林的时候,归生就曾经提起过类似要求,然而被范蠡一口给回绝了。范蠡说:“娄林之土不良,便有大匠,难制好器。若子反有所需,我可为贩陶丘之器——加上运费,只收你八成之价,可也。”

归生估摸着吧,范蠡在陶丘多半拥有自己的陶窑,起码也跟某些陶窑有深层合作,所以不愿意抽调其匠人,支援女婿。这本在情理之中,但你竟然不给我成本价,只打八折,未免太黑了点儿…… 1

如今将宜兴之土,送交范蠡,并在所附的书信中说道:“我在越国之所封,五湖以西,定名宜兴,其地水、土俱佳,可制好陶。大人若能为募名匠,将来楚、越之外,诸国之所贩卖,大人专之,利归大人。”

其实偌大的越国,并不缺乏好陶匠,而以归生如今的身份、地位,更可招手即至。但一来陶丘之器,甲于天下,想必匠人也比越国要稍强些;二来越匠终究是公室所有,而宜兴是归生私邑,他入越未久,还不敢太过光明正大地损公肥私。

很快的,派出去巡查各县的孙覆等人,也陆续返回会稽,向归生禀报。其实相对于人口密度、耕地多寡、风土人情而言,归生更关注地方特产尤其是矿产,就此将越国之所有,且目前已经开发出来的,大致摸了个八九不离十。

他原本以为吧,江南之地,鱼米之乡,很便于农业垦殖,渔业开发,至于矿产品种和储量却并不多,但事实上越国能够快速崛起,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重要战略物资大多可以自给,而不虞被别国卡了脖子。

盐就不必多提了,虽说原本越地的煮盐业无论技术还是产量,都远不如吴国,亦将将够用,且如今吴不是被越给灭了嘛,则吴盐胜雪,尽入越王之库。此外,越国还富产黄金,且就在其腹心之地——

会稽城南,是会稽山,城东百里之外,还有句余山(归生估摸着,可能是后世的余姚市一带),两山皆能产金。据说勾践初继位时便爱黄金,当时的会稽越宫无论栋梁还是墙壁,到处镶嵌金饰,其后全都抠下来以赂吴人了。然而勾践灭吴之后,并没想着再加以恢复——或许等其老来,追思少年时的喜好,会深感重物而轻人,实在荒唐可笑吧。

越国的黄金,如今多半用来外销楚国,因为楚国贵族也普遍爱金。只是楚国地大物博,荆山不但产美玉,也产黄金,其它更有景山、宜诸山、招摇山等处,藏金甚多,由此才不但以金为器,且能以金为币,若非贵族数量实在太多,否则肯定消化不完,不必要再从越国进口。且楚国亦富有铜、铁、铅、锡等多种矿藏,尤其铜绿山之铜,无论储量、质量,还是开采难度,都为天下之冠,越国的铜产量则要稀少得多了。 2

从前的越国,境内并无较大储量的铜矿,其半数要从三夷和吴国进口,这也导致了越人多不敢以铜铸造大型礼器,不但几乎全用来铸兵器,且精工细作,丝毫不敢浪费,遂使越剑之良,甲于天下。

三夷之铜,在折江中游,如今归姑蔑县管辖;吴国之铜,则在五湖西南方的章山,距离归生的封地宜兴倒是并不甚远。如今越国既并吴而服三夷,则其国内铜矿的需求量,可以极大得以满足。

此外,出乎归生意外之喜的,是他曾经图谋不得的卑梁与棠邑之间,以及长江入海口北岸,邗邑之南(大概后世扬州市境内),竟然发现了铁矿,且产量还不低呢——起码高过了徐县下辖的钟离! 1

由此归生奏上于赐,在各矿产所有地设置金官、铜官和铁官,专司矿产的采掘和运输,虽由中央直命官吏,统筹规划,日常生产则归郡君、县令指挥。然后扩建会稽城外的金、铜等铸冶工坊,会稽山、句余山之金,三夷之铜,皆输会稽;恢复并扩建姑苏城外的冶铜工坊,章山之铜,输之姑苏。

其实三夷之铜,可以通过折江水运会稽,非常方便,成本也低;但章山之铜输往姑苏,麻烦就稍大一些。有人建议说当自章山开渠,沟通苕溪,经五湖水运姑苏,归生却特意让鲁江算了一笔账,证明这么做耗费过大。他最终提出的方案,是从章山修路,北通荆溪,再入五湖。 1

如此一来,运铜的队伍就必须过境宜兴啊,即方便归生买铜,且他以执政的身份,还能想出一万种方法来揩油……

至于江北之铁,则不妨让利于淮上郡君朱篪,使于邗邑郊外修造冶炼工坊。归生顺便推荐自家留在娄林的工匠,前往邗邑指导生产——当然啦,主要是教授打造农具、工具之法,至于铁兵器,那是轻易不能外传的,否则怕连楚王章都不肯答应。朱篪投桃报李,答应平价向娄林输出铁矿石。

由此,大批量的铁农具被制造出来,进而投入农业生产,大批量的铁工具也使不少手工作坊的生产力更迈一个台阶;黄金、青铜,百器充入越宫,于赐欣悦,同时出口数量也日益增多,换来了楚国的美玉、耕牛、马车等物。由此短短一年时间,越国经济便看似有了颇为光明的前景。

无论章山运铜之路,还是归生的封地宜兴,都是这一年秋后正式动工的,随即便传来郑声公薨逝的消息。归生上奏于赐,请即遣使,赴郑吊丧,并贺其新君之继位也。

吴亡之前,越国就不曾和中原诸侯打过什么交道,即便吴亡之后,也主要报聘于齐、鲁、宋、邾等国,卫侯辄被逐之后,是他主动找上门来的,至于郑国,几无往来。

——也就勾践在薛地盟会诸侯之时,见过那位郑声公一面。

然而归生建议于赐,诸侯之事,皆须关注,其国有事,咸当报聘,以示不弃先王霸主之业也。当然啦,其秦、匽、巴、蜀,还有中山,距离实在太过遥远了,且僻在边陲,不能影响中原局势,暂时可以不加理会。

不仅如此,归生还请于赐再派延陵君言偃使周。六年以前,周元王驾崩,诸国竟无吊问者……楚、齐这么干并不奇怪,晋人一门心思关注宋景公之死,也有情可原;但高打尊王旗号,被元王亲命为诸侯之伯的越国也不遣使,就不合情理啦。

主要那会儿勾践还在会稽,接收中原地区的信息非常滞后,加上其实他也只是拿周王室当个幌子,请块虎皮往身上披罢了。如今归生说,这可不行,咱们越国还得继续打着尊王的大旗,同时吧,也可给晋人一个难堪。由此便遣言偃聘周。

列国相争,其实外交和军事同样重要,但对于越士来说,此前唯知整军恃力,还真没有什么合格的外交人才——范蠡除外,且他本非越国土著。

归生趁机召集诸大夫,对他们说:“二三子为大夫,受国君之命,往聘他国,受宾礼,面会人君,此荣耀也。曩昔姬吴不显声于诸侯,逮季札往聘列国,人始知有吴也,且季札由此亦扬名于天下,垂范于简帛,乃可万古不朽——二三子其无意乎?”

大夫们都说我们不懂礼仪,不熟外交辞令,甚至于连雅言都说不大好,怎么能够出使诸侯呢?归生说那不要紧,不会可以学嘛。就此给大夫们开了外交速成班,请澹台灭明等儒生教授之。

他打算陆陆续续地,把越国旧臣全都轰到外交战线上去,三天两头出使别国,那就自然而然地不能在会稽挡自己的道儿啦。 2

由此等到这一年的秋收之后,归生觉得时机成熟了,打算开始变法。此前经过大半年的研讨,各方面征求意见,也做了某些妥协,最终完成了一部法典,交由于赐裁断后,便定名为《越刑》。

——这年月相关法律规章,普遍名之为“刑”,乃有铸刑书、建刑鼎之事。要等后来李悝著《法经》,才惯称为法,商鞅更变“法”为“律”,从此法、律二字方始通行。 1

《越刑》总计七篇,每篇八百到一千两百字,一卷竹简足够抄下——倘若录在纸上,装订成册,全部七篇也就薄薄一小本而已。

七篇的内容包括:明命篇一,为总纲;盗贼篇二,为刑法;民户篇三,为民法;工商篇四,为经济法;杂具篇五,相关婚姻、丧葬、驿传等其他零散法条;审断篇六,关于抓捕、审讯、断狱的流程和规定;用刑篇七,刑惩条例。

归生没能象他在娄林时那样,废掉几乎所有酷刑,越国大夫普遍认为,不施肉刑则不足以震慑宵小也。由此只得稍稍做些俭省,去掉“剕”也即断足、“膑”也即折膝等,而保留了宫、劓、黥等刑罚。归生对此的解释是:“人断足则不能行,与其断足,不如使裸跣而执兵,肉搏于疆场之上以赎其罪愆也。”

宫刑不免,因为只要割得到位吧,人非但不死,且还能活动,诸贵人家庭中也都需要……

考虑到越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又浓缩《越刑》的精华,编成简明扼要的十二条款——好比说对于盗贼篇的内容,就可以照抄刘邦“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自然有不少儒生听说荆君在制刑书,纷纷跑来规劝,道理不外乎:“刑若明示,则人将皆畏刑而不畏上矣。”归生对此的回答是:“人当知礼,然后可以畏上,若不知礼,则唯畏兵、畏刑。今越人粗蛮,尚不能使知礼,便只能先以刑责约束之,使其惯,然后可以告之道理。” 1

这当然不可能说服那些儒生,但归生也没必要在乎他们啊,终究到目前为止,越国贵族中除了言偃之外,没几个真信奉儒家学说的。且归生暂时只将《越刑》部分施之于诸封君领内,封君对其领民,仍可自做奖惩。

好比说吧,若有于公室之地触犯法律者,逃去封君领内,必须交将出来;即便封君的领民,倘若犯了谋反、叛国、辱王,以及攻杀多人等大罪,封君亦不可自做裁断。

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封君在其领地内的司法权,但还在封君们普遍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在正式颁布《越刑》之前,归生照抄商鞅“立木为信”之事,在会稽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长的大木,宣荆君之命,有能徙置北门者,赏十金。他本来还安排好了托儿,打算实在没人肯搬,就让托儿上,谁成想令下不久,便有不少国人跳将出来踊跃应命,且还为了能够挣上那十斤青铜,竟然厮打起来……

终究越国的情况和秦国不同,没有好多年被邻国逼着打,也没有权贵暴躏于上,黎庶冻馁于下……越国老百姓普遍的心气还是挺高的,且比较信任官府。尤其归生老早就跟越人打交道,又娶了“文大夫”之女,据说还是范大夫举荐他担任越相的,那他的威信,跟从敌国之魏跑来一个藉藉无名之辈,却瞬间得为左庶长的商鞅,相差难以道理计。

由此,归生知越人信己,乃于通衢大道皆立木牌,张贴《越刑》十二款,命官吏召聚国人以宣讲之。既而将七卷竹简藏之公府,他则利用早就已经在会稽郊外搭建起来的造纸和印刷作坊,制成书籍上千部,分发各级官吏,以及各郡君、县令。就连那些封君,也都发了几套——你们可以暂不行国家之法,但不能不懂吧。 1

令下,非议之声也有,然而不多。因为归生确实“因俗而治”,没象商鞅变法那样,彻底推翻秦人的旧习,另搞一套;且《越刑》并不甚繁,多数越人都可以接受。归生见状,胆子壮了,干脆迈一大步,全面改革!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