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五十二章、欲干诸侯

左尹熊时不建议召归生入郢,留在楚王章身边,干预国政。旋即详细分析状况,并且解释其理由,他说:

“臣察昌文君在越变制有四:一,布刑条;二,划郡县;三,私土地;四,命爵禄。则于其一,越人蛮勇而不敬上,因而以刑罚约束之;至于我楚,令出大王,黜置由心,焉能出于臣子所制之刑条啊?于其二,国中已命县,若复命郡,且以封君掌之,封君之权必重,则我楚分裂可期也!

“至于私土地,越其公室不强,赋税难收,乃仿效鲁国,将田土归于私有;我楚之田,皆大王所有也,贡赋既丰,何必归于私家?四则爵禄,越国旧无制,乃新为制,我楚自有祖宗之制,无厚利岂可遽变?” 2

其实吧,即便归生有意将在越国的变法措施移之于楚,也肯定要因应情势,做一定改变的,不可能原样照搬。好比说若行郡县两级制,就绝不可能再让封君兼任郡君——在越国这么干,是为了把曳庸等人哄出会稽,而楚国目前情况,封君原本就都不在都内秉政啊。

熊时故意混淆视听,仿佛归生就只会抄作业似的,但因为论点颇符合群臣的念想,由此论据再如何荒诞,在座众人也本能地装瞧不见,于是频频颔首。

只听熊时继续面对楚王章说道:“则昌文君欲施越政于楚,请诸大王,大王听是不听?若不听,有固执而不用贤之名,若听,则楚必乱矣!且臣闻昌文君能巧言,或者大王终必听也。”

“楚其大,疆域不啻千里,风俗各异,旧制尚可安堵,变制则必致乱,使上争利而下迷惑。臣而争利则君危,民而迷惑则国败,恳请大王三思。”

楚王章颔首道:“卿言有理,然当如何酬庸昌文君之功?”

熊时道:“臣以为,不如拜昌文君为大师,然准其留于封土,无事不必见召。则既尊其位,复不必日用其言,斯可矣。”

沈尹射道:“大师向命宗室元老,昌文君尚在壮年,乃可为可大师乎?”

“虽不老,而其名盛也,且为平王之裔、大子建嫡孙,今拜大师,孰云不可?”

屈固说你这主意貌似不错,但若只给个虚名,而不予实利,怕是分量不够啊。

荀愔突然间有了灵感,便即插嘴说道:“臣虽晋人,曾闻楚制,其于功高者,或酬以显位,或使守一二县——则不如给一县尹……”

“封君而为县公,可乎?”沈尹射连连摇头,“且若命之近,如徐,等若增广其封地矣;若命之远,如何兼顾?”

荀愔笑道:“平氏虽寡,尚有人也,可命为一县之尹,等若酬答昌文君矣。”

大家伙儿一琢磨,嘿,这还真是个好主意。虽说屈固等人明知道归生兄弟不甚和睦吧,终究没正式撕破脸皮不是?都为平氏,赏其弟也就等于酬其兄啦——主要归生是平氏的大家长,那族人荣升,不也等同于增广平氏的势力和威望吗?

商议半日,最终定计,楚王章下诏,以昌文君拓土之功,重赏平氏,命其弟平胥担任权县之尹。

权是个大县,位置在鄢郢和故郢之间,疆域东抵汉水,西逾漳水,东西八十里,南北百余里。权县的首府名叫“那处”,是座四千余户的大邑,此外境内尚有千户之邑一、五百户之邑三,人口繁盛,农业发达,按照郢都规定的兵赋,战时应当发兵车三十乘。

实话说,归生经营娄林那么多年,都未必能有如此多的人口,和如此丰沃的农田——当然啦,加上宜兴、芜湖,则过之了。 1

关键是权、罗、唐、邓等郢都周边诸县,按照后世说法,皆属畿内赤县,其尹位尊而权重。而且这些县吧,向来都牢牢捏在楚王手中,任命王室近亲为尹,而绝不会落到屈氏、薳氏、蒍氏等旧族手里去。平氏本是才刚析分出去不久的新族,跟楚王章血源很近,平胥这才有资格一跃而成为“权公”。

终究这名位是落到了归生兄弟头上,而不是归生本人,或者他的儿子手中,那自然要拜得稍稍高一些,而非边远小县,才见楚王论功行赏,其恩深重嘛。

令下之后,楚王章随即遣使,召归生入郢都来觐见。

——————————

再说这时候,其实归生已然主动上路了,带着儿子平安同乘,出于娄林,启程南下,然后溯淮水而上,时而乘车,时而坐船。他特意不紧赶路程,甚至于走走停停,只为向儿子展示和解说这沿途的山川胜景。

平安很兴奋,且重逢时的生疏感一扫而空,就此对其父日益亲近起来。因为他打从落地起,就从没有离开过娄林,最多也就出城五里、十里罢了。尤其五岁之后,若是归生还在娄林,总会带儿子去上林打打猎,去取虑看看马什么的吧,偏偏归生赴越为相,那谁敢轻易把幼君领出去啊?至于文姜,她没有出门游玩的兴趣和癖好,所以也不肯让儿子离开自己身边。

平安跟着文姜,倒是学会了在园圃中种薤,下溪流去捕鱼,甚至于帮忙脱谷、磨面、分肉、择菜……

就此终于得了行万里路的机会,就觉得比窝在家里读万卷书要有意思多啦。这一路上,平安不停地左右观瞧,就连嘴巴也不闲着,不时提出疑问——

“阿父,那便是淮水吧?”“那座山是何名称?”“那农人穿得为何如此敝旧?”“阿父看那女子之胸,是否比阿母为大?” 5

倘若是一般贵族,肯定要趁机教导其子,内容不外乎——山川大好,皆历代先王奋斗所得也,汝也当勤学立志,不负为父之所教,上佐君王,下兴家门,务使我楚可以万年,平氏也可永久贵显于世。

然而归生却教导儿子:“山川其永,而人寿不到百年,所云彭祖八百岁,实谎言耳。且夏祚不可得知,殷祚六百,周祚至今亦六百,已衰颓而难复兴矣。则欲楚祚永固,平氏千岁,岂不可笑? 1

“人生于世,要在以不足百年之身,传流万世之名。我等虽楚人,犹念周公之泽;其在周也,人常感大禹之德,便将来姬姓、姒姓俱灭,而其祖宗之名不堕。楚国终将亡矣,平氏终将尽矣,而望平安之名,可以传诸后世,百族万家,皆承恩惠,方不枉汝生而为人,且不负父母之所教。

“然而,如何得传其名?周之伐纣,武王所为,东定三监,召公之力大哉,而今人多慕周公,何也?为周公能定制度,使民安堵,承其父兄之逆攻而顺守其邦。其大禹为天子,巡四方,铸九鼎,征三苗,杀防风,而今人独感其治水之事,何也?能杀人者,人恒畏之,然不怀之,逮其身死,其名自灭;唯能活人者,百代千世,子孙永志不忘……”

其实归生心中,还有有很多话想要对儿子说,尤其来自穿越前的见识,轻易不敢与旁人言讲,如今却想一股脑地全都倾吐给自己的亲生骨肉。只可惜平安终究还小,一次灌输太多理念,怕他消化不了,三观反倒有可能被带歪了,故而只能挑些并不根本上违背世俗、时论的观点,徐徐教化之。

且说十数日后,抵达黄县,黄覆出邑相迎。归生特命平安跪拜黄覆,呼之为“伯父”,黄覆口称不敢,其实心里乐开了花。

黄覆如今也已有了子嗣,养育一儿一女。其子与平安年龄相仿,颇为投契;至于其女,则小平安三岁。黄覆便试探着问归生,是否咱俩家结个娃娃亲,将来把我闺女嫁你儿子为妻啊?

归生笑着敷衍道:“子女尚小,不必言及婚事。”

他估摸着,自己儿子生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家庭,将来怕是也逃不过包办婚姻的笼牢啊。然而世事无绝对,再过几年,还不知道周边状况将会如何呢,总得给平安留点儿念想,身为其父,不必提前插手儿子的婚姻大事。

黄覆虽感失望,却也不便固请,只得主动转移了话题。

且说这些年,他就一直在搞研究,最近迷上了弓弩,把从中原地区买来的多具上品木弩拆开再装,装上又拆,反复琢磨,加以改良。而今良友久别重逢,便特意把自己的新发明展示给归生看。

黄覆改良的,主要是弩机,其上加装可资瞄准的望山,中间更置曲轮,以减少扳动机括之力,同时也提升射击精度。据黄覆所说,如今中原地区最好的弩弓,四十步外,十矢不过七中,而同一人用他新改良的弩弓,却可九中。

归生先称赞了一番黄覆,随即却又蹙眉道:“若我邑良士,手挽强弓,六十步外可以十发九中,今易以兄之弩,亦不过如此而已。然弩机愈精,其价愈贵,且易损,则仅仅如此,弩有何用啊?”

黄覆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答道:“我不善射,然亦能用弩……”

“兄不善射,然能使兄负弩而临阵乎?善射者多可命为车左,其既善射,用弩何为?其不善射而为徒卒者,多下士,甚至于庶民也,则焉能得兄之良弩而用之?若兄普制弩而赐给,须价几何?不免所费甚多而所获甚寡也。”

黄覆不禁哑然,原本满腔的好心情,就此化为乌有。

归生拍拍黄覆的肩膀,安慰他说:“兄才天纵,在我看来,不亚公输,唯不得其道而用罢了。”随即提醒,说你好好想想,弩除了不善射者也能使用外,还有什么比弓强的地方?你必须极大发挥其强处,才能价高于弓两倍,而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啊——

“弩之强,在于可以久张也。”

再如何膂力超人的勇士,都不可能长时间张弓不射,而徐徐瞄准,但弩却可以。既然如此,为何不能增强弩力,使其射程和威力都强过普通弓具呢?

黄覆有些茫然,反问道:“然弩射之精,在于其机,射之远及劲,仍在于弓……”

“乃可制强弓,便养叔在世,不能张也,则有此十弩,不啻于得十养叔!”

“若养叔亦不能张,则便制其为弩,人不能用……”

归生心说这家伙除了技术之外,几乎一无是处……你脑袋里怎么全都是水哪?

“张弓必以臂,然弩既能久张不驰,乃可用腰力、髀力、足力矣。或以机括之力,加之于车上,使多人共张之……”

黄覆这才开窍,不由得两眉舒展,双眼放光,急忙揖谢归生。随即他就问了,多年不见,昌文君您又有什么新发明哪? 1

归生慨叹道:“往执越政,庶务繁冗,哪还有时间制器……”要说这些年的“新发明”吧,大概也就一样——高桥马鞍,但那玩意儿我还并不想外泄呢。 1

黄覆规劝道:“昌文君为平王之后,生而高贵,复受封为君,尽享尊荣,又何必耽于政事,徒强人国,于己何益?”

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比划:“便有良田万亩,日食不过八升;虽得百里之封,死而入土,其穴不过一丈;能受万民之爱,不如子孙尽孝也。昌文君又何必终日操劳,而不知自娱啊?乃舍‘发明’之乐,而因俗务劳心害性,不亦愚乎?” 1

——要说“发明”这词儿吧,还是归生教他的。

归生笑道:“人各有其志也,且虽能而未必以为乐,虽以为乐,亦未必肯倾力而为。兄好‘发明’,而人亦有好酒者,好色者,及好求道者,或好求名者。我虽也能‘发明’,且以之为乐,志却并不在此。”

“则昌文君之志为何?究竟以何为乐?”

归生哈哈一笑,说:“我之志也,活生灵,安百姓,使目之所及,皆能保暖。我之乐也……”顿了一顿,目光狡黠,说:“得非干诸侯而诸侯不能怒我乎?” 3

黄覆说好吧,人各有志……随即请求,说你要再有什么奇思妙想,别都全交给公输班,让我也帮你研制、开发,岂不是好?归生当即拱手致谢。

在黄邑停留三日之后,继续启程西向,却迎面就撞见了郢都派出来的使者。使者请归生尽快赴郢觐见,说大王也知道昌文君新归,一定有很多事务要处理,但大王渴盼之意甚诚,还因为昌文君拓地五百里入楚,打算厚加赏赐,这才特地派我前来恭请。

归生随口问道:“大王欲如何赏赐我?”

来使不知避讳,就直截了当说了,大王打算拜昌文君为大师,并已授任令弟为权县之尹。

归生听了,不禁暗自恼恨。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