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十三章、朝晋暮楚

归生虽然在楚王章驾前拍胸脯自荐,却并不打算亲自跑去游说宋国君臣。这是因为如今宋国三族共政,宋公得不过傀儡而已,想要把宋人扯上战车,必须说动三族六卿。但归生身为楚国封君,可比小国之主,让他屈尊去主动跟那几个家伙辩论,多少感觉有点儿丢脸。

况且归生早有全盘谋划,自归娄林之后,便时常遣使往赂宋之三族——否则的话,他不可能继续明目张胆地诱拐宋国东境人口啊——对于其六卿之贤愚、廉贪,以及相互间的矛盾,早就心里有数了。

乃将其状条分缕析,告知了孙覆,这边还没启程去说楚国君臣呢,归生先派孙覆去游说宋人。

由此就在归生抵达郢都,舌战楚国君臣之后数日,宋国三族六卿正式对于昌文君假道伐郑之事,开会商讨——等得出结果来再禀宋公得不迟,反正那就只是一个土偶木像罢了。

执政上卿、司城乐茷初始并不打算从命,他说:“我方得知晋乱,而楚人来请假道,意虽在郑,其实为晋也。今楚之大军,集于方城之外,近郑,却不动,而命昌文君过于我境,其意乃挠郑,使不能援晋明矣……且楚人或将侵周,复耀兵于王城之外,问九鼎。

“则我虽不助楚攻晋,而楚人趁晋之乱,复侵周,晋人必怒我也。怒于大国,必受其侵,不可。”

乐茷为人廉洁,归生多次送礼,他都婉拒了,不肯受;但其他五位可是几年间接受了归生不少贿赂啊,这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早就想好理由劝说乐茷了。

右师皇缓道:“前十数世,或晋师假途郑、宋以伐楚,或楚师假途郑、宋以侵晋,常事耳,乃有弭兵之会。会今前盟已灭矣,乃复有楚人来请假途,岂可轻违?若不从,虽不受晋侵,亦必为楚侵也。宋、郑数世之仇,何必使我宋国代郑人而当强楚?”

司徒皇怀轻叹道:“宋其小弱,夹于大国之间,被迫朝晋而暮楚。无奈,唯楚人先来请,不可不应,若晋人来问罪,复背楚而从晋可也。”

乐茷拂然不悦道:“是何言欤?我宋终非郑也,承先公之遗业,向以刚强不挠享誉于诸侯之间,若去此誉,大国将咸来侵矣,宋国必亡!”

他估摸着皇氏都有借道之意,便转过头去问左师灵不缓:“灵氏之意如何?”

灵不缓反问道:“司城之意,宋若两朝,必弱,若两端,必亡。然则于晋、楚之间,从谁为是?”

乐茷道:“公孙启逃郢,而楚子纳之,则我自当亲附于晋,而不能假道于楚。”

灵不缓摇摇头,说:“不然。晋已失霸,霸者为越,曩昔司城亦从奄君皋如共定卫事。而越、楚本有姻亲,又盟,楚之封君,曾为越相。则若论远近,宋不亲越之友楚,而乃亲越之敌晋乎?

“我宋南邻于楚,东邻于越,其于晋人,终隔大河,以及卫国。则若怒楚,楚、越联兵来侵,司城何以御之?且今卫不附晋,则晋欲侵我,必经于郑,彼若向郑人假道,司城以为郑人允之乎?何如我先假道于楚,败郑,使其将来不能为晋人之臂助也。

“至于公孙启,去国十数载,今君既立而稳,复何忧哉?”

乐茷默然无语。

归生之所以不肯亲自出马,也有说服宋人的九成胜算,是因为形势明摆着,以郑、宋所处的位置,只能朝秦……朝晋暮楚,不可能长时间牢牢绑在同一乘战车上——况且郑、宋之间,还数世之仇,厮打个不休,不肯共同进退呢。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晋、楚两国谁先动兵,郑、宋就得听谁的。因为若听,还有希望某大国在自己的协助下,重创对方,从而使得宋国暂时不遭报复;若敢不听,这大国先来打你了,对家未必肯救啊。

况且如今晋国内乱,三家合攻晋阳,倘若楚师伐晋,相信智瑶还有些微可能,释赵而南下御楚——倘若赵氏也肯以国事为重的话;但若楚师攻打郑、宋,智瑶绝对不乐意自解晋阳之围,即刻来救宋难吧。

所以说,宋人还有的选择吗?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大司寇乐朱锄,他说:“世事常流变,不可一概而论。晋、楚之争,我宋常从晋,然亦有附楚之时。今晋乱,而楚自昭子以后,不妄动兵,而厚积聚,则今趁晋乱而动,必起大军,如巨石压顶之势,恐非我宋所可拮抗也。

“如司城所言,楚虽假我道以伐郑,其意在于河南,若其趁晋乱而得志,大河之外,晋人不余寸土,则楚人东和齐、越,谁能制之?我宋若不肯附,行将归为陈、蔡矣!

“是以愚见,非但应允楚人假道,且当并出师以攻郑,报数世之仇!我先公时亦如此,恐受大国之侵,不如先收地于郑,一则预为后补,二则不使郑人趁势侵我。诸君以为然否?”

乐茷一听,竟然连我们乐氏都站别人船上去了……他虽为上卿,终究三族共政,光自己一个实在孤掌难鸣啊。由此最终不得不主动退让,答应了归生借道之请。

但他反对乐朱锄联楚伐郑之言,提议咱们先等等看,倘若楚国只出一支偏师,目的仅仅是骚扰和牵制郑人,那咱们就没必要出兵——干嘛劳损宋人,厚利却归之于楚呢?倘若昌文君所率,是楚国东方的精锐之师,有可能打下这么一两座郑邑来,那咱们就协同往攻,或许有机会分点儿肥吧。

商议既定,奏上宋公得,随即告知前来献赂和游说的孙覆。同时乐茷私下遣人秘密渡过黄河,将楚人即将伐郑,且还有可能发兵北取河南地的情报,以及宋人不得不假道与楚的苦衷,详细报告给晋国方面知道……

孙覆则圆满地达成了使命,得意而归。等了几天,归生回来,当即将前后情事备悉禀报一番。归生皱眉道:“其司城不乐从我乎?恐其暗告于晋人也……”

六卿会议上众人的态度,是右师皇缓主动告诉孙覆的,主要原因,乃孙覆奉归生之命,曾经暗示,一旦宋国全面倒向楚国,将会设谋,助其除去大司马皇非我。

虽然同出于皇氏,其实这二位是有仇的。

皇氏的领袖,原本是宋景公时代的名将、右师皇瑗,曾一度专执宋政的皇野则屈居其下。后来皇野打算废长而立庶幼皇非我,皇瑗之子皇麇坚决反对,由此皇野设谋,诬陷皇麇与亡命在外的乱臣桓魋相勾结,将之处死。皇瑗惧而奔晋,不久后被景公诱归,终究难逃项上一刀。

就此,皇野才能执政,且独大于皇氏,而皇非我才能顺利为其继嗣,成为六卿之一的大司马。

再说皇瑗死后数年,宋景公终于念其旧功,命其从子皇缓为皇瑗继嗣,同时也继承右师之职。由此皇非我、皇缓间嫌隙甚深,否则也不会六卿之中,皇氏占有三席,却被迫要让乐茷做上卿了。

拉回来说,归生担心乐茷将假道伐郑之事密报晋人,使得晋方反应时间提前这么十天半月的。但对于此事,他又阻拦不住,只得尽量加快己方的发军速度。好在赴郢之前,便已命臣下预做准备了,由此归生还封不过三日,便点集了娄林之卒,北渡睢水。

就连宋人都没料到楚师竟然出动得如此之快,大司马皇非我、左师灵不缓闻讯,轻车疾驰往迎,及之于朝郏以北。但他们并未直接与归生相见,而是躲藏在附近一片高阜之上,手搭凉棚,远远觇望。

只见楚师打着红底的平字旗号,队列严整,从前方数里外经行而过。

这年月的军旗,为了方便辨认和发令,从来颜色各异,且多半不绣字,而绘制各种鸟兽、星宿之形。归生并不喜欢在旗上画鸟、画虫,就全都绣“平”字,抑且他军数不多,也没必要旗分五彩,所以统一都用红底。

你别说,这旗帜一统一吧,远望一派鲜红,仿佛独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似的。

宋国二卿觇望良久,皇非我长吐一口气道:“楚师所出不多,此去不过挠郑也,可如司城之命,我宋不必发兵与之相合。”虽然担任大司马之职,相当于武装部队总司令,其实这皇非我是个纨绔子弟,压根儿就不会,也不乐意去上阵打仗。

左师灵不缓却摇头道:“军虽不众,却甚精也,料必有大军继后……且昌文君素有能战之名,尤善攻城,我料郑人未必能御……”至于出不出兵的,还是先回去禀报司城再说吧。

疾驰而归,将所见告知司城乐茷。皇非我说:“楚车不过十数乘,其卒不过三两千,甚寡。”灵不缓却说:

“楚人擅步战、操舟,而不擅用车,其车少,不足为怪。然楚卒三千,人皆被甲,其列甚整,旌帜映日,长矛如林,私以为,结阵而守,虽百车而难过!且闻昌文君在娄林,户口上万,养越之良剑士千数,则岂有远途伐郑,而止此三千人乎?其尚有芜湖、宜兴之卒,料在于后也。”

乐茷沉吟良久,最终决定,咱们也要出兵,相助伐郑——不趁此机会先从郑国咬下几块肥肉来,恐怕将来晋人回师问罪,连可赍而赔偿的财货,可割而抵罪的土地都欠奉哪。

本欲命皇非我,皇非我却借口回来得急,把膝盖给跌伤了,不肯率师出征。于是右师皇缓、左师灵不缓为将,点集了兵车二十乘,与娄林军相会于商丘之南,睢水岸边。 1

归生接见二将,灵不缓试探地问道:“昌文君假道敝国,伐郑,其郑亦五百乘之国也,为何贵军止数千啊?恐难克敌,因而寡君命我等来援。”

归生笑笑,说:“数千军确难败郑,然宋君既有意,所发亦寡,何也?”

皇缓道:“不知昌文君来之速也,匆促定计,军未能及。已命滑、葛、雍丘等邑来合,终将万众伐郑。”

归生颔首道:“承感宋君之德。我亦有大军继在于后,不啻万众。”

其实归生这是吹牛了,他哪儿拿得出来一万兵马啊。

虽说经过他多年努力、积聚,如今三县之地,户口已过三万,按照当时各国的一般动员力来算,起码能出七八千兵,若遇急难而倾尽所有,哪怕一万五千人也是拉得出来的。问题归生领内,多半是才刚编民不久的野人,正经所谓“国人”,则不过万余户。

野人普遍比国人身体素质差,缺乏编伍作战的经验,很难成为战兵——顶多也就帮忙运运粮秣,或者摇旗呐喊以助声势罢了——领内御敌或许还能派上点儿作用,千里远征,只能白送人头。

再者说了,归生不可能扫数起兵,而把领内尤其是宜兴、芜湖彻底放空啊。

事实上这三千人就是他的主力了,其中娄林之卒两千余,提前从宜兴、芜湖招来善战的吴越之士六百人。数量虽然不多,正如灵不缓所言,都是精锐,归生更用多年打造、积聚的良甲、良器,把这三千人善加武装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此劲旅,乃楚、晋、齐、越四国君主才可能编组得起的强兵也,郑、宋绝不能有。想当初勾践笠泽败吴,就号称所领“三千越甲”——同样只有三千人。

当然啦,勾践并非仅靠三千人就能败吴、灭吴的,核心强军之外,还有普通师旅,加起来不啻十万之众。所以归生也没奢望靠这三千人就能击败郑师——关键宋、郑之间,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则平原决胜,战车多寡往往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若无足够数量的徒卒结阵而守,你连拦都拦不住!

由此归生对宋人所言,也不算全然诓语,他确实有后路兵马即将跟进。那主要是得楚王章允可,得司马子和颁下令符,允许归生调动的徐县之卒,大概二十余乘、三千多人。此外归生还派人赍厚礼,向孙远琪商借钟吾的越卒,改打楚国旗号,与徐卒并合而发——估计也能请来这么两三千人。

加起来虽不过万,亦不远矣。但归生对那两支队伍并不报太大希望。平原决胜时,他们能够听指挥,守住防线,以便娄林精锐寻隙前出破敌可也;倘若真的攻打郑国城邑,必须往城下填人,倒是可以先派他们上去,即便多死几个人,也不至于太过可惜……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