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十五章、枝头硕果

世间很多事情,只差一层窗户纸,谁都想不到要去捅破,然而一旦捅破,眼前瞬间便可得见明媚春光,照耀万里。

且说周朝封建诸侯,非止一次,首先是武王灭周,安堵盟邦,并封同姓于殷商故地;继而周公东征,东及于海,北达易水,又大肆分封宗室与功臣;然后昭王、穆王时代,中原地区已然稳固,乃谋向南方发展,先后分封所谓“汉阳诸姬”数十家。直至国力日蹙,乃不复广封。

但零零碎碎的,封建之事,仍然一直延续到东周初年。其郑桓公为周厉王少子,因佐其兄宣王有功,得为王卿,随即抛弃畿内采邑,自请外封,乃受田于虢、郐之间,两传至郑庄公而俨然大国。 1

平王东迁洛邑,西陲大夫秦开率军护送,有此功劳,平王乃封拜为诸侯,使守宗周故地——秦开就是秦襄公。

估计这是最后受封的两家诸侯,其后王室之威日蹙,土地日削,而且四方诸侯日益雄强,就算想封,也没地儿可封了。但有此祖宗之制,则复封诸侯,亦在情理之中也——只要有合适的地界儿。

从前没人想到这一出。原本历史上,要到五十多年之后,魏、赵、韩三家已然尽分晋公室之田,并且西逐秦而东败齐,北灭中山,南服郑、宋,势雄更超晋国往昔,这才终于回过味儿来;于是逼迫周王,并命三家为诸侯——也有一说是自称,没得过周天子的正式策命,因为不需要……

其实田氏才应该第一个摘果子,因为从田盘时代起,吕齐便外无尺寸之土,内无一二忠臣,即便在诸侯认知当中,齐国就等同于田氏,田氏就等同于齐国。但因但外受晋国三卿之逼,天子又远在洛邑,田氏始终迈不开步子去。要等三晋为侯十六年之后,浊泽之会上,田和才正式向魏武侯提出封拜之请,魏武侯助其“上奏”于周天子。

——田和就此成为田齐太公。

归生自忖,倘若自己是百分百的古人,也未必能够想到这一出,但既有后世的见识,则只要周天子在手,啥事儿办不成啊?当然啦,也得实力足够才成——倘若他自请为诸侯,哪怕周天子肯答应,楚王章也不答应啊,倘若发兵东向,娄林分分钟就会被碾为齑粉。

但田氏却是有资格的。如今田氏隐然已等同于齐国,而齐为东陲大邦,天下四强之一——如今可能得说是三强半了,越国已然逐渐衰败下去——若自请为诸侯,谁能攻伐?

越人是不可能的,且越人也并不执着于周室之礼。楚国呢,既与齐国有盟,则若田氏能在楚师北出时给予协助,过后赏给他一个诸侯之位,真正惠而不费。关键是楚君自称王爵啊,则同等级的周室封拜诸侯,只要不是来挖楚国墙角,关我屁事?

唯独敢奓毛的,就只有晋国了。但晋、齐本就有隙,常年攻伐不休,反正原本就敌对,难道还在乎他多恨我几分么?且若楚国此战真能败晋,逐之于大河之北,到时候楚、齐东西为犄角之势,晋人也不敢全力侵齐不是?

由此这颗果子又香又甜,瞧得见,吃得着,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还在可以忍受范围内,试问田相邦你垂涎不垂涎了?

归生之所以派黄痴前往临淄,游说田恒,是希望为此番楚师北上再多添一道保险。即便两国悬隔千里,很难东西呼应,但若齐国真能趁机撕咬下晋国一大口血肉来,起码楚师若遭败绩——就楚国君臣那磨磨蹭蹭、腻腻歪歪的德性,真保不齐万一——有齐人陈兵于东,晋人也不敢远逐而深入楚境不是?

往远了考虑,即便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智、赵两家真能受楚之侵而捐弃前嫌,一致对外,其矛盾终不能解,败楚之后,迟早还是会再打起来的,且就智伯那脾气,多半最后还是魏、赵、韩三家勾连得胜。则若齐国能够趁机西进,重创后劲儿最足的赵氏,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对楚国,尤其是楚之东陲、归生领地的压力。

甚至于归生还往更长远推演,若赵受重创,大失其在太行以东的封土,即便一时败智,或许隔不几年,会遭魏、韩共伐——说不定三家分晋,就此会变成两家分晋呢。则魏、韩并强,也许就能封堵西秦,不使东出哪,那未来的局势就相当有趣啦。

归生自然希望,中国能够复合于一,从此打下数千年核心基业来。但即便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秦灭六国也在数百年后,不管他小蝴蝶翅膀如何煽动,后世之事,无由干涉。既然如此,那就随便我折腾吧,越把历史折腾得面目全非,越有成就感。 2

由此才遣使北上,游说于田氏。

而对他指出的枝头那枚丰硕且将熟的果子,田盘父子自然是垂涎欲滴的,只是兹事体大,也不能遽下决断。于是请黄痴暂退,舍之于馆,田盘打算召宗族和亲信前来商议。

在此之前,父子二人自然会先说道几句。田盘考校儿子:“若汝为田氏之长,如何应对此局?”

田白想了想,回答道:“虽祖父云不可敌于赵孟与昌文君,奈何二人分在晋、楚,恐不能遽友之也。今昌文君为楚子谋划,欲定于周,而赵孟却受三卿之伐,困顿于晋阳,则我何去何从,似不问而可知矣。

“今若怒晋,犹有楚、越为援;若怒楚,恐晋不愿救齐。是故儿为田氏谋,当起兵而伐赵,河北之地虽贫瘠,犹有冠氏……”

冠氏也就是后世的馆陶县,位处河水分流的南部,邻于齐、卫,周边田地相对肥沃些,内外人口也将近五千户,是个值得揽入怀中的城邑。

“……若得冠氏,控卫之北鄙,晋不能复服卫矣。若三家急破赵,智伯来问,犹可砌词,云为智氏而伐赵也,然归冠氏于魏、韩,使与智争。若三家攻久,楚人复迫之于南,觇其形势,或可复进军而向曲梁、乾侯,试谋邯郸……”

田盘插嘴问道:“世间事,诡谲千变,不能万全,设若赵氏得胜,复东来问罪,又如何?”

田白闻言愣了一下,随即笑道:“便赵氏竟能胜,也必衰颓,我将冠氏归之,请成,或肯听也。要在阿父既云世事诡谲难料,则眼前之利废而不取,可乎?”

田盘犹自拿不定主意——关键他正在世代交替,并图谋彻底掌控齐国的紧要关头,并不希望轻易对外动兵,打乱了自家的既定步骤。于是最终决定,多遣细作入于晋、楚,打探西方的情况,等局势略微明朗一些,定断不迟。

——————————

再说智、魏、韩三家联兵伐赵,是在本年的仲夏时节,将近一个月后,顺利摧破赵氏多道壁垒,攻至晋阳郊外。此时邯郸宰张孟谈闻召,急率数千卒逾越太行来援,遇魏军于涂水县,苦战落败,旋即遁入晋阳,来见赵毋恤。

赵毋恤是先使亲信延陵生将车骑直趋晋阳,他在后面召集周边领地的兵马,徐徐而从。但没想到三家联军来得那么快,导致许多城邑的赵卒不及来合,最终晋阳城内只汇聚了两万多兵马,即便老弱皆上城头助守,估计也到不了五万人。

城外三家兵马,看似却有十数万众……

所以赵毋恤心里没底,且还多少有些后悔,心说我若不听张孟谈昔日之言,不往晋阳逃,却往邯郸跑,或许形势会好得多吧——只要留兵护守太行诸陉,联军绝不可能来得这么快!

旋闻张孟谈奉命而来,急忙召见,问他:“我入城数日,按行四隅,城郭完矣,府库足用,仓廪亦实,奈何少箭矢,张子可有良策否?”

张孟谈道:“臣闻董子(董安于)之治晋阳也,宫室之垣,皆以狄蒿苫楚为建,其高甚至有丈余者,赵卿可发而试之。”

赵毋恤便命人扒开宫室的墙垣,果然夯土之中,填塞了很多荆棘、芦蒿,可以作为箭杆,而且质量还都挺好,所制箭矢笔直而强劲。 1

赵毋恤大喜,复问张孟谈:“矢足矣,铜少却复奈何?张子可有良策否?”光有箭杆不成啊,哪怕没有箭羽,不易取准,也可投射,但若没有箭簇,即便射必中的,亦不能损敌分毫。

张孟谈道:“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宫室之柱,皆以炼铜为建,赵卿可发而试之,必有余铜矣。” 2

检查之下,果不其然,好些柱子都非木制,而竟然是空心铜柱——别说箭簇了,就连再造上万柄利剑,或者几万支戟头,都足敷用啦。

由此,赵毋恤方才定下心来,只是见联军势盛,不敢轻出野战,只能固守城防,待敌来攻。他们君臣定计,以晋阳如今的状况,储蓄足备,士民皆有效死之心,哪怕联军后面还有增援,守个一两年的问题不大——粮食最多可以吃三年! 1

而敌方士卒远离故土,物资运输困难,估计最多半年,便会士气蹉跌,卒无战心,智伯只能跟咱们谈和。乃可佯应之,趁其后退,或者出城往逐,可望获胜。倘若还能说服魏、韩两家倒戈,则一战而彻底击垮智氏,也未必全无希望啊。

延陵生说:“敌若旬月之间,能陷晋阳,还则罢了,若不能,臣料天下之势必然有变——其楚人或将兴师而北,则智伯不敢不应也。若其不应,丧地失土,威名必挫,尤其魏氏之地近楚,必怒于智,乃可乘机离间之。若其急归而南,我可趁势逐之,追及于新田,挟……保扶国君,以讨智氏。”

张孟谈却说:“楚人畏怯,半年之内,或不敢轻动。便其动也,深入晋境,渡大河而指新田,难矣哉。臣唯恐田氏趁机侵我邯郸,则邯郸若失守,赵氏失其半隅,此战便胜,或亦不敢强逐于智氏矣。

“若智伯请成,恳请赵卿暂允之,以待日后。”

赵毋恤思虑良久,最终决定派延陵生潜出晋阳,东去聘于田氏,恳请田氏发兵攻卫,以牵制智、魏的兵马。估摸着田盘多半不肯答应,只是取法乎上,而求为下罢了,希望田氏能够两不相帮,按兵勿动。

再说联军方面,虽然智瑶预测楚人不敢轻易北上——他的想法跟张孟谈差不多,总得过个半年左右,楚人才反应得过来吧——却也防有万一,不敢在晋阳城下耽搁太长时间。

于是将晋阳牢牢围住,逐一拔除外围据点,并且准备攻城器械,遂于半个多月之后,正式发起猛攻。

晋阳士民万众一心,抵御得极其顽强。然而当时在攻城战方面,如以矛刺盾,而盾强于矛——雄城坚邑不少,攻城手段却相对单一,这也是春秋时代几乎无年不战,但中等以上诸侯很少有一两战而亡国的缘由所在。因此猛攻数日,联军折损甚众,战果却近乎于无。

尤其三家虽然联兵,却仍各怀私意:智瑶生怕自家兵马损耗过大,将来难以压制魏、韩,而魏、韩本就怨智而悯赵,自然更不愿浪掷子弟了。就此你推我让,谁都不肯出全力,遂使赵人固守晋阳将近半月,犹有余力。

智瑶心说这不成啊,若不能打破僵局,攻方士气必定受挫,则初来心雄气盛之时,犹不能破城,难道久攻后反倒有望得手吗?正在筹谋良策之时,忽得新田传来急报:“楚人将假宋道以伐郑,且或有北出往攻河南地之意也!”

智瑶不免大吃一惊,急召辅果与郗疵来。他先问郗疵:“大夫前聘郑,观郑人如何,能御楚师否?”

郗疵还是前不久方才聘郑归来,疾驰而至晋阳城下,向智瑶复命的。他奉命使郑,为的是说服郑人注意楚国方城外兵马——倘若西北而出,没你们什么事儿;若敢冒犯王畿,千万发兵相挠,以待我晋大军来援也。

郑国方面自然满口答应。因为执政的驷弘老朽昏聩,罕渠则贪婪横暴,他们受了郗疵代表智瑶给出来的贿赂,自然乐意陪绑上智氏的战车了。

然而奏上郑侯易,郑侯易却不肯从命……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