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二十八章、迁鼎于楚

王城内有一大夫,名叫巩恚。 1

巩氏先祖本乃姬周同姓大夫,武王灭商后受封于巩——在成周东方——就此指邑为氏,称巩伯。 1

周灵王时代有大夫巩成,灵王崩后,与刘定公、单献公、甘悼公等攻杀王子佞夫而立王子贵,即周景王。巩成就此升为卿士,逮景王急死时,其子巩简公在位,党于单、刘,攻王子朝,结果大败于京。敬王继位后,稍稍疏远巩简公,巩简公为了增强自家实力,到处招揽人才,多用诸侯流亡之人,结果在定王十二年,为心怀不满的群子弟所袭杀。

巩氏就此终于丧失了卿位,等同于普通大夫。其巩恚本是巩简公曾孙,到处钻营,谋复卿位,却为单、刘所阻,由此颇怒于单、刘。今见楚师围城,虽然并未发起猛攻,而城中人心已乱——周王介多次提出,应该派人去跟楚人接洽、谈判,单、刘却担心再出一个王孙庆,坚决不许。

单、刘还寄望于晋师来救,但先前便已有消息传来,三卿大军围攻晋阳,怕是且回不来哪……抑且楚人已然封堵了盟津,晋师若大举南渡,只能从西方的茅津来,而又听说楚人进逼上阳……

单、刘之所以咬定牙关,不肯妥协,当然因为楚人的主要目标就是他们,几无缓和余地。尤其刘邑已下,传闻刘公近族被诛戮一空,由此刘公痛彻心肺,发誓楚人欲进城,或周王欲遣使出城行成,都必须从他尸体上踏过去!

巩恚由此感觉,国人多怨单、刘,变天的时机已到。他买通了看守,夜入囹圄与王孙庆商议,翌日便召聚国人,先杀入王宫,劫持了周王介,然后以周王之命,攻打单、刘二卿。

单、刘虽说久执王政,势大,终究王城里多数国人还是心向天子的,加上楚师围城又迫得他们惶恐无助,于是于一夫倡难,万夫景从,单、刘之党星散。单公改换衣装,不知道藏到哪儿去了,刘公则果然从其誓言,变成了一具尸体……

旋即巩恚请王孙庆出面,再去跟楚人和谈。

司马子和提出要求:一,接王孙脍入周,为卿士之首,并命刘数、虢敖并为卿士,执周政;二,楚师驻守盟津、蒯、解,以拱卫周室……

王孙庆请求在卿士名单上再加两位,即自己和巩恚,子和答应了。

子和要求楚师开入王城,王孙庆自然一口回绝,反复折冲,最终答应打开一座城门,使楚令尹、司马等重臣车入城门,周室遣人迎接,致以慰劳之意。然后王孙脍、刘数、虢敖等,可以带一支不多于三百人的卫队,入城执政。

最后,子和提出来,楚王章希望能够将九鼎南移至郢——我们不全要,如今我楚已占全荆,半有豫、扬,你们把那三尊鼎献出来就成啊。

王孙庆当场就傻了,连连摆手:“此事绝不可行,恳请司马收回成命!”

子和道:“寡君绍继庄王之志,既为周室讨弑君之佞,有德于周,合当受鼎,胡云不可啊?”

王孙庆答道:“曩昔大禹铸九鼎,以象九州,自夏迁殷,复入我周,周公营洛邑,奉鼎于庙,以制天下。是九鼎不可分也,今楚虽雄强,不能奄有四海,代周而牧,则不堪迁鼎矣。且若迁鼎,诸侯咸怒,若并攻于楚,试问楚师能拮抗否?” 1

子和垂首沉吟,良久无言。

楚国自诩为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那不过关起门来自嗨罢了,其它国家可仍旧以为天子唯一,楚国跟自己一样,只是诸侯罢了。即便大家伙儿都日益不把这天下共主放在眼中吧,但若朝周,还是遵照觐见天子之礼来办事。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天子只能有一个啊,倘若楚国分得九鼎,也以王命宣示于诸侯,你说诸侯们朝是不朝?若有盟会,座次该怎么排,礼数该怎么论? 1

倘若楚国真能威服诸侯,代周而兴,还则罢了;如今楚国虽强,终究没能彻底打败晋国,也没能使齐人心服,倘若摆出一付天子面孔来,并得九鼎之三,诸侯必怒。哪怕向来友好的齐国,怕会当场撕破脸皮吧,说不定田氏会派兵入周,请求把青州鼎给接回去……

然后晋人请冀州鼎,秦人请雍州鼎,越人请徐州鼎——可能还会向楚国讨要扬州鼎——诸侯之师咸将会聚周畿,楚国一家扛得住吗?若使周人畀诸侯鼎,大家伙儿都有,楚王还有何荣耀可言?若不使周人畀诸侯鼎,那就要遭受诸侯夹攻啦……

楚王章为何不肯亲自率师,前来定周?就是因为到时候跟周王、周卿,礼数不好定,屈为诸侯,自己不乐意,欲图两王并尊,必怒于诸侯。那既然如此,迁鼎也会造成同样的恶果,又何苦来哉?

关键楚人仍然畏晋,除非能够在正面战场上如同邲之战那样,再打败一次晋师主力,否则心底的自惭形秽就不可能彻底洗清,更不敢同时再得罪其他诸侯。

只是楚王章心心念念,想要问鼎,追步老祖宗庄王之志,怎能让他空欢喜一场,结果啥都得不到呢?今发大军不下十万,哦,就只为了周西晋人所有,伊、洛之间那片山地瘠土吗? 1

王孙庆见子和沉吟不语,想了想,便说:“我有一策,可使楚子……楚王乐,而君等皆得全功之赏也……”为了赶紧谈好条件,解除围城之危,他竟然连“楚王”都叫出来了。

反正嘛,这儿又没第三人在场,没谁会去周天子驾前告刁状的。

子和反复权衡,最终表示,还需要派人将谈判结果归告楚王章,得其俯允。在此之前,可以暂释围城,两路大军各退五里下寨,随便周人出而樵采。王孙庆归告周王介不提。

再说南下信使才发,估计一来一回的,车骑奔驰,起码也得二十天。但三日后,令尹子叡便匆匆自上阳城下而归,随即归生也领兵过于郑境,开到了王城之北。

除了析君景宁尚守上阳外,楚师几大巨头——令尹子叡、司马子和、鲁阳君景宽、平舆君昭庆、昌文君平归生——会聚一堂,商议定周之策。子叡表示:“虽破晋师,复得上阳,然晋人主力未损,不日或将归也,倘若迁延日久,不能入于王城,唯恐定周之谋,功败垂成。故不必待大王之命,可先与成。”

终究楚国令尹、司马权柄很重,出师在外,完全有代替楚王决定战略和外交方针的权力,加上如今令尹、司马俱在,那还有必要苦等楚王章回话吗?并且子叡说,王兄的脾气,我是很清楚的,司马答应的条件,相信他必然允可。

昭庆也说:“令尹之言是也,今军进已迟,不可久淹。”

两兄弟一起发话,事后楚王章也不便驳回众议吧?

归生表态,支持子叡。

其实归生心里很气,我给你们谋划得如此万全,结果你们拖拖拉拉的,竟不能趁势席卷河南,则将来晋人缓过劲儿来,还能从茅津、禹津大举南渡,上阳孤悬一隅,距离本土数百里之遥,不信定能守住!说不定过不几载,整个局面还会再翻回去! 2

然事已至此,再想往攻焦邑,跟晋人决战,机会已失啊,还不如赶紧收束这烂摊子,退兵为好。

关键楚师这回光战兵动用就将近十万,再加上辅兵、粮队,超过十五万众,人吃马嚼的,耗费甚巨。结果所得伊、洛流域,面积等同于周,而半于郑国,但地形复杂,人口稀少,论价值远不如归生拿下的河、济之间郑土。除非真能把周室抢掠一空,否则不算政治意义,光说战利品,很不划算。

那若继续在王城下长久逗留,付出和收益比将会更加难看了。

所以只要能把王孙脍等人塞进成周去,从而使周室倾向于楚国,完成了政治目标,也就可以收篷啦。

诸人定计之后,便遣虢敖入城,去与王孙庆、巩恚商定细节,然后第五日,王城南门打开,迎接王孙脍一行入城。

首先是五乘马车,前二后三,驶入城门——那自然是楚国将帅了,令尹、司马在前,三封君在后,谁都想领有入周之功,哪怕只是跟城门洞里站站呢。王孙庆乘车迎住,然后六人一起下车,相向见礼。

随即王孙庆命从人献上礼物,自己则手持一件白璧,双手交给令尹子叡,口诵道:“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这是《小雅·出车》,本为周宣王时征伐猃狁得胜,祝歌以颂统帅南仲之赫赫武功。王孙庆吟此诗,表示楚师此来,伐灭单、刘,于周室为有功也——但注意啊,南仲周臣也,所以你们也当为周臣,此来,勤王事也。

令尹子叡则答以《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我乃是奉王命,来与子并肩作战,而至于这“王”是指周王还是楚王,自己琢磨去吧。

子叡受璧,也以一双玉杯还赠。随即楚国将帅皆鞠躬而退,亮出身后的王孙脍、刘数、虢敖三人来,带数十从人及三百楚国甲士,先与王孙庆平礼相见,然后在王孙庆的引领下,乘车前往王宫,去拜谒周王介。

倘若景宁在此,以他的脾气,多半会——反正都进来了嘛,我再往里冲一冲,难道周人还敢阻拦不成么?但子叡、子和等,都担心一旦遭到周人抗阻,会导致功败垂成,而无论长期在此作战,还是彻底打烂了周室,对楚国都未必有利啊。由此目送王孙脍等去后,便掉转车头驶出了王城。

王城城门旋即关上。

再说王孙脍等人来到王宫门前,楚士呼啦一声左右分开,便将守宫之士缴了械,代其值守。王孙庆大惊,忙问王孙脍:“仲兄这是何意?”既允同朝,他便按照同辈来称呼对方了。

王孙脍笑笑说:“久不朝于天子,恐王威难当也,乃先留后路。”

谁知道你们会不会在王宫里埋下伏兵,要取我等性命?或者既然楚师未入城,周王临时变卦,不让我等为卿了,也未可知啊。我们远道而来,还是谨慎一点的为好。

这当然是多虑了,楚师尚在城外,周王介还真不敢翻脸无情。他只是依照王孙庆所言,打算给王孙脍他们个虚名,实际由王孙庆和巩恚执政——你们手底下也就三百楚兵啊,足以自保,却未必能够指挥得动旧臣和国人,等到楚师一退,自然有种种方法可以收拾你们,何必着急?

王孙脍对此自然也有所担心,故而前几日带着居安子往拜归生,向归生问计。归生笑笑说:“居安先生便可教于王孙,何必问我?”随即揶揄居安子道:“或先生不能得诺为王卿,心有不怿乎?”

居安子摆手道:“过往戏言耳。且王孙若为天子,自当酬我卿士,今既为周卿,我但得上宾之待,且肯言听计从,于愿足矣。”

王孙脍忙拱手道:“先生之言,脍莫有不从。若楚师真能横扫河南地,复破王城而入,则我无忧;今虽使周室纳我,晋人近在于焦,则楚师若退,天子或背弃前言,转而请晋为援,则我名为王卿,实不若在郢为庶人矣。如何解此危局,还请先生教我。”

居安子道:“王孙欲真执周政,易耳。”

他说你担心指挥不动成周国人,结果空挂卿士之号,其实不能对朝政施加多少影响,等到晋师来援,周天子还可能牺牲你们去讨好晋人。其实这问题很好解决,关键就在于,先得招揽友党,壮大自己的力量——

“王孙与刘数、虢敖,皆新晋也,虽号三卿,其实不如巩恚一人。然周之憎恶单、刘之大夫,非止巩氏也,当援引荣、尹、毛、甘、富等族,许以为卿,复六卿之命……”

就是说,你要把昔日受单、刘压制的旧族,全都拉上自家马车,他们可是地头蛇啊,有他们相助,你就不会被架空。关键刘公虽死,单公逃亡,且河北的单邑也未被兵,则一旦晋师入周,单公必复执政,到时候不会仅仅收拾你们几个吧?

单公背后有晋国,你等背后有楚国,反倒是王孙庆、巩恚孤立无援,则成周旧族若望复兴,是会去依傍王孙庆他们,还是王孙脍你们啊?单公若归,王孙庆他们同样会遭难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