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一章、屠龙之技

公元前453年。

这个数字是归生经过长时间梳理、考证后得出的,其根据是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历史课必记考点。由此往后,直到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初次变法,中间将近两百五十年,他没能记住一个具体年份…… 2

自从丘惠来访之后,归生开始了与季氏间的交往,使节往还,趁机详细询问鲁国的世系,得知初税亩是在宣公十五年。鲁宣公总计在位十八年,后面是鲁成公十八年、鲁襄公三十一年……直到今天鲁公宁十五年,只需要用到加法嘛,不麻烦。

他很后悔,穿越前怎么没记住更多的大事年份呢?虽说自从穿越之后,逐渐的小蝴蝶翅膀煽动,历史必定有所改变,无论勾践灭吴,还是三家分晋,甚至于田常之死、于赐之死,都未必符和原本时间线了;但两相对比,总能知道自己陷身乱世,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吧。

归生隐约觉着,有自己建造云梯相助,勾践入姑苏的时间总该早这么几个月甚至于一两年吧;有自己暗中煽动,再加居安子和范蠡挑事儿,晋阳大反攻的时间也应该有所提前。但具体提前了多少时日呢?无从比较,更无从判断。

这一年的秋后,楚王章发兵南征百濮的消息才刚传到娄林,归生就已然收拾行装,打算北迁都邑了。因为当初郯城一鼓而下,城防并未遭到太大破坏,故而召来鲁江规划,很快便修缮一新,并且连封君府邸都不必起建,改改郯君宫的装饰就成。固然从各处迁徙人口以充实郯国故地还需要时间,但归生本人,以及他的中枢班子,却可以提前搬迁入住了。 1

主要是越王不病已然冠礼并且亲政,虽说实权依然掌握在相邦曳庸手中,亲政的结果反倒是朱姬必须退居宫闱,朱氏的权力也有所有萎缩……但不病亲政后数月,归生遣人暗觇其君臣动向,并没有犯楚尤其是自家领地之意,那他就可以把主要精力,全都用之于北线了。

由此正式迁都于郯。

屁股还没坐定,就接到了文姜母子从郢都送来的书信,通报了平、彭两家即将联姻之事。

不出吴姬所料,平胥派遣使者前往申县,给自家侄儿求亲,申公彭启大喜,一口应承下来,当即就要送女去郢都完婚。文姜不大乐意,还是平安好说歹劝,说申公乃诸县公之长,其势不可小觑,则既请婚,而又拒之,这不是给我平氏白白地招惹仇家吗?文姜无奈,只得砌词说其事尚未禀报昌文君,婚事可以先定,但具体的婚期,还须昌文君示下。

归生接到来信,不禁暗叹:娘你还真多事啊!

他原本觉得儿子还小,不着急结婚,再加上忙于灭郯、迁都,就没对这事儿太过上心。偶尔也琢磨,能否为平安迎娶诸侯之女呢?可是周边诸侯,可结亲的都有谁家?邾、藤、薛、杞皆小国也,不必考虑,至于鲁、宋……说不定过两年我还要打人家,则儿子夹在中间不大好做人啊。

——这也是归生来自于后世的思维。其实当世诸侯,谁在乎是不是昨天联姻,今天就大打出手呢?娶进门的媳妇儿就是我家人了,倘若听话就留下,敢有怨怼之语便出之,有啥大不了的。 1

但与其联姻诸侯,归生琢磨着,还不如联姻田氏呢。田常光儿子就七十多个,想必闺女儿也不少,应该会有几个跟我儿年龄相仿的吧。再者说了,田白或许也有姐妹,若能有其兄弟一半的精明……

我倒是不惮于娶个聪明女子啊,却不知道儿子怎么想了。

就这样只是瞎琢磨,却并无实际行动,结果竟然被老娘给抢了先。揣摩书信中之意,貌似平安对这门亲事并不反感,归生也不希望毫无意义地得罪申公,由此沉吟良久,最终回信首肯,并表示具体婚期嘛,你们娘儿俩定下就好了,不必问我。

这时候的郯城,就是一个大工地,城内城外,数十队民夫在楚士的监督下辛勤劳作。原本国人服劳役、兵役,是其职责,但此番劳作终究强度太大,时间也长,还影响到农耕,再加上初灭郯,倘若苛待郯人,怕会激发变乱,故而归生如他常做的那样,给以双倍俸料。郯国本贫,略微富裕点儿的上层基本上被归生一扫光了,其余士人也好,平民也罢,全都日常挣扎在饥饿线上,则既给粮,皆乐为用。

郯城在归生所领诸城邑当中,纬度最高——比沂西的逼阳还要稍稍靠北一些——城高七雉,西北方向距离沂水最近处仅仅三里路程。原本就有沂水支流过于郯北,是城中重要的用水来源,归生更命拓宽水道,便于行舟,且还沿着城壁掘一圈儿深沟,引水作为堑壕。

郯城四门,都用上了后世的技术,安装吊桥,便于防守。 1

此外,翻修从郯城南至良邑、钟吾,和东过於余丘及海的通衢大道。且等彻底完工之后,归生还打算遣使报聘于皋如,商定共修从向至郯的道路。他希望能够把郯城建设成为连接楚齐、齐宋和越楚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 1

归生如今的领地,共分为六个县:北方是东海县,以郯城为中心;东海之南是钟吾县;沂西是下邳县;睢南是娄林县;娄林以西是曲虑县;淮南有一个卑梁县。此外他还准备在淮水和邗沟交汇处附近,觅地建邑,将来在卑梁之北别设一县。 3

各县除设县令外,还设县丞、县尉各一名。县丞除了辅佐县令施政外,主要负责排解纠纷、审断案件;县尉的主要工作则是守备、捕盗,以及调查户口、计算兵役,并于农闲时组织训练。

县下又分数乡,其治所城邑所在,称为都乡;其他城邑所在,称为邑乡;无邑之乡称为别乡。一乡的首脑称为乡长,和县级官员一样,可以自募吏卒,用以代役。

据说未来秦国的社会架构,是集里成亭,集亭成乡,集乡成县,集县成郡,如今归生的领地面积,大概还比不上秦朝任何一个郡——汉郡或许有类似大小的;而因为多数地区人口并不稠密,基层组织也就到乡为止了。但他仍沿交通要道设置驿亭,陆路三十里一亭,水路五十里一亭,以亭长主其事。

这种亭长,就类似于后世的派出所,主要工作是巡查道路、缉捕盗贼、接案上报,以及管理驿传节点。

领地内的水路比较繁密,最大河流自然是淮水,江、淮之间有邗沟,淮北有泗水,沂、睢并注入泗水,这些是主干,此外还有数十条支流。相对而言,东海、钟吾两县东部临近海滨处,数十里内无溪流,不过那地方人烟稀少,也用不大着水运。

如此由县而乡,由乡而亭,需要的官吏不是个小数目,一般卿大夫、封君,甚至于不少诸侯,都是出不起的。好在归生从白县时代起就非常重视教育,虽说因为领地的扩大,师资的稀释,平均水平反倒有所回落吧,终究白县时代和娄林初期施教的大批年轻人都已长成,可以为用了。

但是光有官吏和官员预备队还不成,必须得供养得起。为此归生大力开发领内矿产资源,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积聚财富,同时各级官吏都给职田,以减轻官家的俸禄开销。

领内主要的矿产资源是铁。首先在卑梁县的东部,邗沟之东,有大片沼泽,名为射陂,射陂及海五十里,很早就由吴国人发现了铁矿,只是依照当时的技术,以及关注程度,并未大规模开采而已。归生既得其地,便谋迁人往实,加以大力开发。

可惜那地方交通不便,只能期以日后。好在下邳县内,泗水、沂水交汇处之东,有葛峄山,山中产铁——那还是孙远琪为朱篪家臣,任钟吾宰的时候,在归生协助下发现的。继而就在归生迁都于郯城后不久,又发现於余丘之东,滨海处亦产铁。

既然铁矿富有,便在郯城郊外亦起冶铁作坊,锻铁、制器,各种农具和兵器行销周边诸国,甚至于仅仅卖铁锭就有不菲的利润。

继而公输般在淮南晒盐,经过整整一年的实验,终于结出了丰硕果实,所制盐同样分上、中、下三等,质量不比过去的吴盐如今的越盐为差,所用人工却降低了两成,成本更降低了三成有余。据公输般说,若能大辟盐田,成本有望降到一半以下。

只是交通不便,昌文君您还得过射陂,重新修路啊。

归生遂决定先修道路,然后在海边建邑,既能大规模晒盐,还可将附近的铁矿也利用起来。原本在彼处尝试晒盐,只为是自家领地的最南端,琢磨着日照应该最强才是;然而他不知道,误打正着,原本历史上,此地在两百多年后的汉初确实置县,名为“盐渎”,东晋改名叫盐城……

归生比鲁国人更彻底地打破了国野之别,甚至于士庶之别,这是因为他起点比较低,没有多少世代家臣,上士、中士数量亦少。一手提拔起来的朱飞、慎遂、钟声等,原本都是下士,其实除了可以戴冠、佩剑,揣着手人五人六以外,跟平民并无太大差别。

由此其初始欲命射韶为士,还遭到过奄烛等人的规谏,等到要白邑、娄林的平民子弟也须入学,进而大加提拔后,逐渐的,大家伙儿也都习惯啦。皆知昌文君用人不看出身、血统,只看是否曾入学,有才能;有才便可望受禄为吏,而哪怕最基层的小吏,只要识字,谁还不会给自己编造家世啊?

好比说射韶吧,今为郯县尉,他说老爹本是淮南流亡之士,芈姓,有证据吗?昌文君认可就成啊。

如今领内官民夸耀出身,主要是按地域来分的,从白邑时代便即追随,哪怕当时还只是个农奴,都自觉高人一等;娄林、蒲隧的徐人,以及从归生北迁的吴越之人其次;再往后是较早归从的宋人,还有仍为都邑之民的郯人;宋、越新割之土的居民垫底。

归生大力发展工商业的同时,也分配土地、授给农具,极其重视传统农业。他照搬后世朝代的模式,在各县都设置常平仓,丰收则储谷,歉收则放粮,以平抑粮价。其实最早提议此事的还是范蠡,据说乃是使鲁时所闻管子故策。

——其实原本历史上这一政策源自于李悝在魏国变法时提出的“平籴”;汉武帝时代,桑弘羊的“平准法”加以发展;到汉宣帝时代,耿寿昌才正式建造常平仓。

归生既拓其领,也将小麦的种植技术推广于各处,尤其是淮北地区,并普及沤肥法和间种法。但相对新式农具而言,他对农业技术的发展贡献较少,主要是找不到相关人才可用。

所谓诸子百家中本有“农家”,归生知道农家的代表人物名叫许行,应该和孟子是同时代的人,但孟子何在呢?据传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子思),这家伙倒是有,为孔鲤的遗腹子,如今在曲阜就曾参而学,比归生小十几岁,貌似还没出师呢……

在归生的指点下,经过公输般,还有远在黄县的黄覆努力研制,最终研发出了水力织机,用以织布。当然啦,主要织的是麻布,若织绸缎,哪怕旧有的人力织机也非一般工匠会用,何况纯以水力驱动。

归生一开始对此物寄望甚殷,等真造出来了,才不禁慨叹道:“是谓屠龙之技也。”因为以这年月平民百姓的普遍生活水准而言,麻布从来都是小家庭自纺自织,并且不大破便不肯更换的,所以哪怕能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织出麻布来,终究市场太小,卖不出去啊。 2

至于贵族,所穿即便麻布衣,也必须是细麻,水力织机织不出来……

但归生最终还是设置了一处水力织机坊,有织机十台,所织成的麻布用来额外赏赐给平民或者下级官吏。目的就是保留这一技术,以期将来还能改良,真正使人民的穿着可以由机器产出。虽然对比后世是极为粗陋的东西,就此湮灭了也很可惜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