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二十二章、封建邦国

新垣熙奉命前往郢都,为归生送信给申包胥,结果申包胥自称得了重病——根据在城内各处打探所知,有可能是真病了——闭门不见。书信倒是递进去了,却只得到一句回话:“大宰方病,汝可归也。”

就这么空着手回去,新垣熙担心遭到归生的斥责,由此在郢都又多停留了数日,到处打探消息。他也再次拜访了南市的熊宜僚,因为那家伙消息比较灵通啊。

这才知道,郢都国人普遍对越师来侵,并不在意,因为眼眉前还有一场更迫切的战斗即将爆发。

几乎就在越师侵楚后的不到半个月,巴人大举而出,沿着汉水东下,竟然直入楚境,包围了重镇鄾邑。

鄾在汉水北岸,距离南方的鄢郢,不过短短一百五十里地!

由此楚国大兴水师,由令尹王孙宁、寝尹王孙由于和工尹薳固率右广之师北上,去敌巴人而救鄾邑。

巴乃是汉水上游的蛮夷之国——虽然他们自称姓姬。

周初封建邦国,主要分两等,一是同姓、功臣,或者前朝之后,称号为侯——故称“诸侯”——其中王之卿士和夏裔之杞、商裔之宋等,则尊称为公;二是远方蛮夷和附庸小国,是为子男。1

“子”其实是对贵族男子的尊称,相当于“先生”,则叫异族首领一声先生,仿佛没把你当诸侯看待,也没把你的势力当邦国看待。于是便有了楚子、越子、巴子……还有吴子,虽然自称乃太伯之后裔,周王室却还当他是蛮夷。1

继而,这些蛮夷之国便关起门来,干脆自称为王,就此有了楚王、越王、巴王和吴王。

不过相比楚、吴等国,巴国的政体极其落后,基本上就是个部族联盟,故此也俗称为“巴群”——不过一群大大小小的巴族罢了。巴、楚之间,时战时和,而最近这几十年间吧,关系正落在低谷上,因而楚国迁都于鄢,也有提防、对抗巴人之意。

此次巴群大举来侵,前锋距离鄢郢不过一百五十里地,但都城内倒并没有什么恐慌情绪。因为楚昭王后期和楚王章继位这十多年间,虽然并无大的战事,也没跟北方霸主晋国直接怼上,终究楚国还从未打过败仗呢,国人全都信心爆棚。郢都内外一致呼吁,此番定要重创并严惩巴群,要打得他们五十年内不敢犯我强楚才行!

至于越人,太遥远啦,谁还顾得上呢?

其实在新垣熙返回白邑禀报之前,对于巴人来侵,归生就已经得着消息了,只是一则楚、巴间常有纷争,他并没有立刻往心里去,二则讯息很模糊,更不清楚巴军竟然已经包围了鄾邑……如今听说令尹王孙宁等调动舟师溯汉而上御巴,那似乎倒是可以解释,为啥不肯动用舟船下长江去截断越师的后路了……

只是再一琢磨,貌似越师来侵,还在巴人来犯之前……具体日子无从查考,也说不定自己算错了,或者因为一远一近,使得消息传到郢都的顺序反而颠倒过来。

想不到楚国才刚太平了几年,竟会遭到两翼夹击,几乎同一时间,越师犯东而巴师犯西,归生忍不住就联想啊,这不会是什么大阴谋的前奏吧?

若说有能力策划此等大阴谋的,大概也就只有晋国了。这数年间,晋国正在与齐争卫,去年秋后,晋师攻入卫国,驱逐卫君蒯聩,而立卫襄公之孙般师;然而晋师才退,蒯聩便卷土重来,赶走了般师。旋即国卿石圃发动政变,逐杀蒯聩,复立般师;然后齐师入卫,拘般师而立公子起……

晋、齐两国角逐于卫,但晋之大患在楚,随时可能发兵北上,齐之大患在吴,却已日薄西山,那么晋国若想在争斗中胜出,必须先稳住楚国。只是晋、越之间悬隔千里,晋国可能支使得动巴人扰楚,却很难说服勾践破盟啊。

再者说了,归生自己才在慨叹这年月信息传递速度太慢,抑且模糊不清,则在这种情况下,巴、越两国一西一东,夹击楚国,时间怎么可能卡得这么准呢?并且相互间难以策应,同时出兵,有啥意义?

归生反复琢磨,应该是自己想左了,这巴、越之间,起码有一家之侵楚,属于偶发事件,而并非是什么大阴谋的一部分。

如今越师已被逐出境外,归生只能希望,勾践浅尝辄止,不要再一条道走到黑为好。同时他也希望,王孙宁率师御巴,能得大胜……不,其实那家伙若战败了,对于自己来说,可能更是利好的消息,也说不定……

——————————

可惜世事不能尽如人意,就在归生接到新垣熙禀报的同时,千里之外,王孙宁率领舟师和车兵,夹汉水而北,在鄾邑郊外彻底击败了巴军。这确实是一场足以摇撼一方局势的大胜仗,巴军被杀数千,被俘近万,随即楚军趁胜追击,直入巴境,攻克了锡穴,改名为麇。

王孙宁押解着大批俘虏、缴获,凯旋郢都,赢得了国人的夹道欢呼,以及焚香叩拜。随即楚王章命将巴俘分赐所有从征的贵族、士人,郢都内外,又复喧腾——甚至于超过了去秋王孙朝灭陈之役。

然后朝堂之上,商议如何赏赐王孙宁,就有人提出来,说令尹已是人臣之极,无可再升,但此番立下大功,又不能不赏,请求楚王章仿效中原诸国,封疆裂土,拜王孙宁做封君。

叶公子高虽仍留在郢都,但刻意地深居简出,不召不见,因而并不在场,否则他肯定是会第一个跳出来表示反对的。但即便如此,受其影响,反对封建的也大有人在,当场加以驳斥,于是双方就在楚王章面前唇枪舌剑,吵得是不可开交。

楚王章难下决断,只得暂寝此议。然后他私下召来大师子穀,问道:“诸臣请行封建,大师以为如何?”

子穀道:“臣因此事,昔日也曾与叶公争辩过,则臣的主张,大王您再清楚不过了,还需要问臣吗?封建实有益于楚国,也可酬答令尹却巴之大功。大王若准,是爱令尹也;若不准,难道想要杀死令尹吗?”

楚王章皱眉道:“不榖安有害令尹之意啊?”

“臣听说,功至高而不能赏,则唯有除之矣,否则必害社稷。今令尹位处人臣之极,又亲自领兵,逐退巴师,攻取麇邑,若不封建,还如何升赏啊?臣以为,本应以司马将兵御巴,奈何司马往御越人矣;则大王当亲出御巴,却又恰逢大王身体不适,乃只得允令尹出。此乃上天之所以资令尹明矣!

“而今令尹声隆于郢,惠及全楚,若大王行封建事,则当首封令尹,自然上下皆安,内外皆喜。若大王不肯封令尹,其功高震主,必成祸患——观以往之史事,岂有令尹立不世之功,而能久居其位者?唯有死耳。则大王若真欲杀令尹,请明言,臣好预做准备。”

楚王章以手支额,沉吟不语。

子穀见状便道:“若大王不信臣之言,乃可问之大宰、莫敖,看他二人是何说法。至于叶公,素来反对封建,则不如不问,否则若终定封建之计,是伤叶公之心也。”

于是楚王章便命人召唤大宰申包胥和莫敖屈庐,但申包胥大病未愈,不能来见,最终只有屈庐一人入宫。屈庐首先请楚王章摒退众人,然后才凑近了压低声音说道:“而今景氏势大,令尹、司马,二职得兼,不亚于昔日子西、子期在时,臣知大王曾为二叔父所制,不能施展宏图,难道今后还欲为二从兄所制么?”

楚王章忙道:“令尹、司马,对不榖应无恶意。”

屈庐摇头微笑,说:“人心不可测也,由此人君御众,不看其心,要看其势。而今子国(王孙宁)雄强,子昧(王孙朝)为辅,子绰(王孙宽)敏达,子原(王孙平)为辅,景氏其势大矣,我屈氏实不能制,未必曩昔若敖氏之祸,不会复见于明日啊……

“臣为大王谋,不如封以采邑,使可以传诸子孙,则子昧将勤劳于封事矣,不再预郢都之政,而子国亦以为虽失令尹,富贵不替,心得以安。由此过得几年,大王更换令尹、司马,使彼各归其封,为郢都屏藩,外可以御强敌,内可以弭祸患,岂不是好?”

顿了一顿,又说:“叶公曾云,我楚之不能敌晋,在于诸熊横绝当道,使贤士不得进用,子昧闻此,笑对臣言:‘叶公欲进用贤士,却反对封建,岂不可笑么?’”

楚王章有点儿没听明白,就问:“因何可笑?”

屈庐解释道:“诸熊若有采邑,乃可归而治事,若不得封,自然横绝当道,争抢要职,则哪里还有贤士进用之途呢?臣闻子张在陈,子良以之为师,则若其言果能兴楚,大王召来,又将置于何地啊?难道交予子良为臣么?如此则是子良治楚,而非大王治楚矣!”

楚王章听到这话,不禁悚然而惊,仔细想了一想,就问屈庐:“大宰的意思,不但要封令尹,也要封司马……将来或许还要封拜他人?”

屈庐答道:“楚国土地,唯大王所有,岂可轻封?今令尹御巴功显,乃始裂土,而司马虽却越,无所杀伤,暂不必封。然行此先例,且定后计,诸熊有所寄望,必定勤于国事,则我楚大兴可期矣!”

反复劝说,楚王章最终一拂袖子:“莫敖所言是也,然兹事体大,不榖还须深思熟虑。”把屈庐打发出去了。

不过屈庐侍奉楚王章多年,已经可以瞧得出来,大王是动了心啦。回到府邸,其子屈春躬身迎入,还没等坐定,就压低声音问道:“如何?”

屈庐笑笑:“大王意动矣,我将为汝等谋得百世之基。”随即一捻胡须:“景氏于楚,仿佛周公,而我屈氏于楚,仿佛召公,则既封景氏,岂有不封我屈氏之理?”

——周公旦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叔父,召公奭与周王室虽为同祖,血源却相对疏远一些,由此屈庐才会把他们屈氏,比作是召公。

果然不出屈庐所料,三日之后,楚王章正式下令,行封建之制——表面上没说仿效中原诸侯,而说是恢复熊渠封三子为王的旧政——将西北边境上的析邑封给令尹王孙宁,命为析君。

析在汉北三百里外,原本是许国的第五座都城,入楚已经三十多年了。析邑北面是伏牛山脉,成为楚、晋之间的天然边界。但翻过伏牛山后,就是伊水和洛水,虽处王畿之内,向来诸戎杂居——比方说陆浑戎,还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晋虽得其地,控制力却相对较弱。

也就是说,这一地区目前还不是,将来却有可能成为楚、晋争夺的焦点,楚王章也早就想要巩固析邑之防,大开荒田、繁殖人口,先期做好准备,只可惜重兵在方城之外,暂无足够的财力、物力强析。既然如此,不如暂时把析邑封给王孙宁吧,让景氏为自己管好周边地区。

当然更重要的,析邑不但地近于晋,抑且还近秦、近巴,忧患实多,景氏应该没本事据地谋反——起码几十年内,想都别想!

王孙宁拜谢楚王章,趁机提出,就利用封土策命的机会,别宗命氏,让景氏真真正正地就此诞生吧。楚王章应允了。

消息这才传到叶公耳中,老头儿不禁大惊失色,急命车马,前往令尹府上,直接指着王孙宁的鼻子质问他:“我卸任之时,子国曾经答应过什么?!”

王孙宁毕恭毕敬地回答道:“实非我欲封建,此大王之命也,不可违。”

“即便是大王之命,你难道不会推辞吗?”

“事关自身,不便置喙;大王有命,不敢推辞。”

叶公是怒气冲冲,质问不休,王孙宁则是温言解劝,还把所有责任都一股脑地推到楚王章身上去。最终叶公无可奈何,只得告辞,转头就去劝谏楚王章。而楚王章的说辞则是:大师、莫敖等重臣全都赞成封建啊,我也不能违逆众意不是?

叶公不禁仰天长叹道:“人皆谋其私,无人秉公心,我楚之衰可期矣!”当即向楚王章请辞,他要离开郢都,返回叶县去。

楚王章好言抚慰,还说:“叶公如何轻弃不榖?且前日商定之事未毕,还须叶公为不榖往取三夷之地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