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二十七章、毋急求封.

元旦过后不久,叶公子高率师返回郢都,向楚王章复命。同时指出,蠡泽之东而冥之北,有地名为彭弢,蠡泽之西,则有地名为敷浅原,两处皆可命士筑邑,用来监控新得的三夷领土。

然后叶公就请求离开郢都,返回叶邑去,继续自己叶县之尹的本职工作。楚王章反复挽留,叶公固辞,最后楚王章试探地问道:“卿于我楚有大功,今复取三夷之地而还,若仍归守于叶,国人将谓不榖辜恩矣。乃欲如令尹之例,封拜叶公,恳请勿辞。”

叶公摆手道:“不可。令尹乃平王之孙、大王之兄,身份尊贵,始能裂土受封;臣是远亲疏族,焉敢继武啊?”其实他也希望,可以用封拜自己来打破亲亲的传统,但一来这不现实,必遭非议,二来他也并没有受封的欲望。2

“大王若欲再封,次当及于司马(王孙宽),其再陈公(王子庆),其再白公,其再屈氏,沈尹氏焉敢拔次而先?”说到这里,叶公压低声音,又劝告楚王章道:“土地、君号,国家名器,不可轻易授人,便司马、陈公等,也望大王勿急封拜。

“曩昔周武王以小邦而灭大国,殷人不服,被迫封其诸弟;成王继位,平三监之乱,师出于东,其地多夷,被迫封大公及周公、召公之后。周初诸侯三百,多数十世而亡,少数兴盛,反侵王土。则如今我楚虽广数千里,已命诸县,无造乱之基,无倾覆之虞,又何必广封啊?2

“若大王一岁而封数家,则百年之后,地将半割,难免重蹈周室之覆辙。此前臣请勿封建,大王不纳,今乃请毋大封建,毋急封建,恳请大王慎思。”

由此叶公辞郢还叶,启程之日,郢都国人塞满道路,或者殷殷求其留下,或者垂泪而发惜别之情。此外还有不少国人表示,愿意抛家别业,追随叶公,叶公好言抚慰,最终不收一人而去。

叶公走了,令尹王孙宁就觉得仿佛压在心上的大石头被彻底搬开一般,不免通体舒泰。于是过了不到半个月,他就去谒见楚王章,提出两个请求。

其一,代其弟王孙朝请辞武城之尹,让王孙朝去自己的封地析邑为宰;其二,因为析邑初封,诸事尚未理顺,恳请放他几个月假,前去处理一番。

楚王章闻言,不禁暗喜——倘若令尹从此哪怕每年只拿出三个月的时间返回封地上去处理事务,那他在郢都朝中的权柄必难牢固啊,还有可能擅权甚至于作乱吗?于是假意挽留了几句,便即应允了。1

王孙宁启程返回析邑,司马王孙宽与其弟王孙平一直送出十里之外,方才依依惜别。王孙宁关照王孙宽,说我暂时离开郢都,则国中之事,全都要仰赖贤兄了,趁着叶公归叶,申包胥病重不起,咱们景氏要把权柄牢牢地捏在手中才成。

王孙宽低声问道:“既如此,令尹又何必急于还析?”

王孙宁同样低声回答道:“唯恐析政不宁,而大王将会收回成命,即不背信,次封未知会在多久之后了——难道贤兄不求封邑么?”

王孙宽垂首不语。

王孙宁旋即叮嘱道:“贤兄也不必心急,待我自析归来,定为贤兄觅一佳邑。最好距析不远,缓急可以呼应。”

王孙宽蹙眉问道:“我景氏得封两邑,已属殊荣,难道还能相邻么?大王必不许也。”

王孙宁笑笑说:“未必很难。我楚地广数千里,何处不可封建?然若封之于南,等若流放,其于国也无益,今世所封,必在北鄙。然方城外重兵驻守,城父等若陪都,必不允封,唯有方城之西,与冈山、陈县之间,可以封建……”

王孙宽插嘴道:“若能如大宰所言,轻得淮上土地,亦可封拜。”

王孙宁摇摇头:“越虽暂时雄强,恐怕数年间也难以灭吴,且即灭吴,还要期以十年,方予我淮上土地,安可寄望?但亦须在此之前,为贤兄择定封邑。”真要是等到得了淮上土地,可选择的地方就多啦,相对而言,把你也封到西北边陲去的可能性反倒降低了。

“今之急求封者,莫敖也,必反复请于大王,且怂恿贤兄,趁我不在,定下封邑——贤兄切勿受其蛊惑啊。”

别瞧当日屈庐的口径跟叶公离开前一样,都说土地不可轻封,因为令尹立下大功,方才封拜,包括司马在内的其他人则都不必急于考虑,但那只是避免狮子大开口,导致楚王章退缩罢了。如今第一步既然已经迈出去了,他肯定就要催促着继续往下走啦——赶紧的,不先封了王孙宽等人,要啥时候才能轮到我屈氏呢?

王孙宁劝慰王孙宽,不要心急,等我回来,咱们再仔细商量,徐徐设法。王孙宽点头道:“令尹放心,我等俱唯令尹马首是瞻,景氏不可稍起龃龉也,如此方有兴盛之望,将来亦可追及屈氏,为楚之大族。”

也就归生没听见这话,否则肯定会说:“放心,只要历史没有大的变动,景氏将来必可追及屈氏。”因为他知道史书上记载,屈原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其职能就是管理楚国排位前三的大家族——屈氏、景氏和昭氏。

而且事态既然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只要稍稍动动脑筋,归生也能够猜得到,所谓“昭氏”,多半是楚昭王的子孙吧——“昭”字,楚人写作“邵”,而历代以此字为谥号者,也就只有楚昭王一人而已。

再往深一层想,多半是王子庆,因为楚王章几个庶弟之中,也就那位陈公还提得起来啦。

且说令尹王孙宁去后不久,楚王章召见莫敖屈庐,问他:“不榖欲见子反一面,莫敖可能为不榖召其来觐么?”

屈庐此番受召进宫,还以为楚王章要跟自己商谈封拜王孙宽的问题——因为他指使党羽络绎上书,为王孙宽请封,但到目前为止,楚王章尚未给出明确答复——谁成想对方却提出这么个要求来,不禁愕然,脱口而出:“大王何事欲见子反?”

楚王章笑笑,说:“子反,不榖之侄也,虽继为白县之尹,然白县所削唯余二邑,其心焉能无怨啊?倘若不榖不亲见之,善加慰抚,恐终为贲皇矣——不榖却希望他做斗生。”

所谓“贲皇”,是指斗贲皇,为斗越椒之子。楚庄王攻杀斗越椒后,他逃亡晋国,受赐苗邑为封,故而也被称为苗贲皇。

至于“斗生”,则是指的斗克黄,斗般之子。虽说斗越椒作乱之前,斗般就已经被蒍贾诬杀了吧,终究那场乱事几乎将若敖氏全族都裹挟了进去,因此斗克黄使齐将归,家臣就劝他还是赶紧落跑为好。然而斗克黄却说:“我若舍弃君命,谁肯受我?大王如天,难道天也可以逃避吗?”主动归国,自缚而见司败,就此得到了楚庄王的赦免,还改其名为“斗生”,意为斗氏从此新生。

楚王章的意思,想当年斗生归国,庄王可是将其官复原职的,如今归生虽然继任为白县之尹,辖区却被削减了三分之一,那若是我不善加慰抚,表示不再追究前事,他心中怨望逐渐累积,说不定会跟苗贲皇或者别的一些楚国罪人那样,逃到晋国去啊。所谓“楚才晋用”,实话说那票“楚奸”给楚国造成的危害可太大了……

楚王章年纪轻轻,却颇有雄图壮志,想要绍继先王之业,与晋争雄,甚至于问鼎于周室。那么该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君主呢?自须“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遴选贤能而为己用了。

从前他并不怎么看重归生,但归生返回白县之后,不但屡立功勋,而且据申包胥和叶公子高所言,对地方上管理得也挺不错。尤其归生和黄公覆“发明”、改良的那些农用器械,数月前由申包胥呈递到了楚王章的案头,遂使楚王章觉得,我这侄子是个人才啊,必须牢牢拢住,绝不能让他跑到别国,尤其是晋国去!

此前也曾多次试探性地提出,将归生召还郢都任职,却都被申包胥和屈庐给拦住了。楚王章暗觇两位重臣之意,是担心王孙宁执政,会排挤甚至于陷害归生。那么而今王孙宁既然返回封地上去了,不在郢都,楚王章就觉得是个机会,我起码可以把归生叫来,试探其意——

你究竟是否记恨前事啊?是否肯为我所用,忠诚于楚啊?若真有用,即便暂时不能授予重任,用来平衡朝局,那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吧。

但他担心归生不肯回来——虽说主君见召,不归便是有罪,但楚王章并不想因此而使归生有遭逼迫的错觉——这才召见屈庐,请屈庐写封书信,去请归生。

因为当初归生就是因莫敖你之游说,才释兵坐观成败的,其后也是因你之谏,叶公才赦免其罪的,那多半还会听你的劝。再者说了,归生几乎每年都有献礼送到你的府上,这事儿你也没刻意瞒着,不榖也不会打听不到……

屈庐还有些犹豫,说:“令尹虽然就封,司马尚在……”突然间心念一动,暗道这是不是劝说大王赶紧封拜王孙宽的好机会啊?

但楚王章却只笑笑,直截了当地说道:“司马忠厚人也,莫敖不必为虑。”

王孙宽是前任司马子期之子,而子期也是被白公胜谋害的,就理论上来说,他和他兄弟王孙平,与归生亦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在楚王章看来,王孙宽为人还算忠厚老实,不至于公报私仇。

最关键王孙朝多次为难归生,这事儿瞒不过楚王章,则在楚王章的认知当中,子西之裔恨意不消,相比之下,子期之裔,王孙宽和王孙平那兄弟俩则从无异动,应该不至于在归生还朝时耍什么心眼儿和花样吧。

楚王章召见归生之心甚为迫切,最终屈庐只得应允,随即一离开王宫,就命人去南市拜访熊宜僚,传递话语——“你再为我往见白公一趟,如何?”

——————————

那边归生正忙着大搞水利工程呢,突然门上来报,说郢都的熊宜僚求见。归生是又惊又喜啊——“难道宜僚肯来依我么?”

返回白县之后,他也通过多种渠道打听过相关熊宜僚之事,这才知道,敢情楚国历史上吧,不仅仅这一个熊宜僚。

据说楚庄王时代,就有一名叫做熊宜僚的勇士,“善于弄丸为戏”,也就是打弹弓,并且还不是正经打靶弹鸟,而能够耍出不少花样来。不过传说中这位熊宜僚曾经跟随庄王伐宋,就在两军阵前展其所长,百般弄丸,瞧得宋人是目瞪口呆,楚军趁机发起猛攻,大败宋师……这就纯属演义啦,怎么可能嘛。1

百年之后,楚国又出一个熊宜僚,也是人人称道的勇士,白公胜就说他一个“可当五百人”,这应该只是碰巧,而非后者的爹妈仰慕那弄丸的先辈,才给儿子起了同样的名字。

正如先代贤臣子文,其名唤作斗榖於兔一般,其实就是楚国土话乳(榖)虎(於兔)之意,“宜僚”二字也是方言转音,本意为……有点儿粗俗,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楚人起名“宜僚”并不罕见,然后赶巧前后两位都是熊氏,并未别宗立氏,这才会撞衫。4

今世这个熊宜僚,当年乃是受了屈庐的指使,假意归从自己,寻机游说,这事儿归生早就心里有数。但其后新垣熙赴郢公干,回来禀报,说熊宜僚仍旧在南市做他的“雅酷扎”,并未应屈氏之邀入仕,归生倒也颇为感佩。

当然更重要的是,此人既负勇名,复能言说,是个有用的人才啊,若能罗致麾下,将来必定派得上用场——最近几年玄,就连慎遂也常叹无用武之地呢。而今听闻熊宜僚主动跑白县来求见自己,归生心说礼贤下士,必须从小事做起,赶紧的,我亲自出门去迎他。

熊宜僚见状倒是颇为吃惊,终究他跟归生二人身份悬隔,有如天壤啊,这白公亲出府门来迎,如何克当?自然大礼拜见。归生双手搀起,将熊宜僚让至堂上,还没开口询问来意,熊宜僚倒先说了:“臣受莫敖之命,特来拜见白公。”

归生心说啥,原来又是屈庐派你来的啊……不由得笑容一敛,腰肢一塌,坐姿也没有初始端正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