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三十八章、腹内之封

王孙宁还郢的前一日,恰好申隐扶着申包胥的灵柩离郢,两人前后脚错开了。此时距离申包胥过世,不过十日而已,楚王章虽未赏赐奉祀,理论上也不必着急——以这年月的办事速度,若非急务,光走流程就得十天半月啊,怎么可能人刚凉,赏赐就给颁下呢?

然而申隐不肯干等,因为此归申邑,短时间内怕是回不来啦——他得结庐守墓——还怎么恳请楚王有所赏赐啊?申包胥在家乡也没多少产业,说不定大王撂我这么一两年的,我也得跟昔日孙叔敖之子一般,去帮人背柴为生……

所以他在临行之前,按照归生的指点,特意去拜访了宫厩尹栾偃,递上归生的书信,希望栾偃能够帮忙在楚王章驾前进言。

栾偃接过对方递过来的布套,解开一瞧,只有一枚竹简,上书短短的一行字:“其谏有生谏有死谏而优孟谏庄王生谏也。”

所谓“伴君如伴虎”,君主真不是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的,一旦说错,哪怕纯是好意,所谏是真理,也可能导致疏远甚至是重责。但有些话吧,即便君主不乐意听,也不至于引发什么严重后果,就好比优孟谏楚庄王,说大王你未曾关注孙叔身后之事,使其子困穷,这事儿做得不地道。

一般情况下,只要言辞不是太过激烈,或者正赶上主君因为别的事情发火,这般谏言,是定能入耳的,故云“生谏”。当然啦,也有明明说好话,甚至于拍马屁,结果主君反倒莫名其妙光大火的,好在就目前来看,楚王章不是那类混人。

栾偃见简,当即明白了,这是白公给我一个机会,一方面示好于申子之后人,另方面也很有可能给楚王章留下一个好印象。行,这事儿交给我吧,我会寻找合适的机会,向大王进言的。

当然他也安慰申隐,说这事儿你别急,也别再去拜托他人。终究申子过世还不到十天而已,说不定大王正在考虑赏赐问题呢,我这时候不方便进言,总得等上一两个月的再说。

申隐千恩万谢而去,留下栾偃一人在家,反复斟酌,到时候该怎么跟大王进言,能否利用这一契机,给自己谋得更大的利益呢?

思来想去,最终乘车前往南城,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与之商谈此事。

这位老朋友的出身经历,跟栾偃很相似,其先祖乃是晋卿先氏。先轸、先且居曾为上卿,执晋政,其后内乱而衰;赵盾执政时代扶持先氏,破格提拔先且居之孙先榖为中军佐;但在晋、楚邲之战中,先榖因与主帅荀林父不合,擅自进军,导致晋师大败,事后为了逃避惩罚,竟然引鲜虞等戎狄犯晋,终于导致先氏族灭。

由此先氏不少族人也都星散流亡,有一支就逃楚国来了,以先且居之名为氏,称居氏。其中有一位居安,好读书,有智谋,却隐于南城不仕,以教授国人识字为生,被周边百姓尊称为“居安子”。

栾偃就来拜访这位居安子,告知前事,请为谋划。居安子想了一想,先问:“卿志为何?”

栾偃叹息道:“我等入楚,已数世矣,难道还奢望返回晋国去么?但求在楚得尊荣,可遗子孙,于愿足矣。”以他如今的职务,子孙若无特殊际遇,撑死了也就一中士而已,他实在是不甘心啊。

居安子笑道:“卿尚无子,便已为后世计了,得未太早乎?”

顿了一顿,复正色道:“然欲子孙得业,与其附大王,不如附名族。今有一计,卿可往说司马,若能得司马之爱,则景氏不族,卿子孙可安为其臣,不至于沦落市井之间也。只是事成之后,也不要忘记我才好。”

于是栾偃就跑来拜访司马王孙宽了,只是他并不清楚,令尹王孙宁就躲在屏风后面偷听。

栾偃游说王孙宽道:“令尹逐巴,于楚有大功,斯可得封,司马若无大功,受封不知何日。然若听仆之言,则封时不远矣。”

王孙宽正色而揖道:“愿闻尊教。”

于是栾偃便转述居安子的话,说:“今申子逝去,而大王未加恩赏,使其嗣孙不安。司马乃可寻机进言大王,云申子于楚国有大功,楚人莫不怀之,前日送柩出北门者,扶老携幼,不下千数,则若能封其嗣孙,国人必称誉大王之明矣。而司马进此良言,亦必得国人之爱。

“大王若纳此言,封拜申子之后,则于封司马也不远矣——司马身份贵重,王室亲族,则岂有疏族已受封,而亲族久不封拜之理啊?此事切不可缓,若大王已恩赏申氏,则我言无用矣。”

王孙宽兄弟闻言大喜,一起避席,向栾偃躬身致谢,说:“感念宫厩尹良言,若能得封,将必厚报。”栾偃笑笑说:“我本晋人,或不能重用于楚,见爱于大王,遗子孙以俸禄。若司马果能得封,请以子孙为托。”

王孙宽兄弟自然拍胸脯承诺不提。等到送走栾偃,王孙宁从屏风后面踱将出来,笑着对王孙宽说:“我方为难,如何使大王速封贤兄,今栾偃之谋,倒是可以一试。”

顿了一顿,又说:“然申子虽曾有大功于楚,惜无嫡男,闻今所嗣,不过继孙罢了,不可厚封。”

王孙宽点点头,说:“则不如我向大王进言,请封申子之后,而令尹进言,请勿厚封。”

王孙宁心说啥意思,好人你来做,恶人我来当?可恼那栾偃,他若将此计献给我,由我去向大王进言封拜申氏多好啊,我也能因此而得国人之爱……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对于速封王孙宽之计,那当然要跟王孙宽说啦,你王孙宁都已然受封了,谁会想到向你献策呢?

由此在王孙宽的进言之下,最终楚王章下旨,以先人之功,封申隐于?。

?是个小邑,不足三百户国人,位在汝水中游,处于新蔡之西。也就是说,这地方夹在楚国方城外诸县和淮上诸县中间,属于腹内之邑。

想当初归生曾向楚王章进言,说封土要在边陲,不能在腹内,否则就是纯粹的养蠹虫了。但楚王章考虑到,今封申氏,主要目的是奉申包胥之祀,趁机在国人中宣扬爱楚护国的光荣思想,同时也等于笼络国人之心,还真不看重他是否能够协助抵御外侮。

终究申隐年纪既轻,又只是申包胥的继孙而已,此前也没有什么从政的经验,真要是把他封在边境上,说不定没两天就能把封土给丢了……尤其令尹王孙宁反复劝谏,封申氏为的是名,而不是实,真没必要厚封,给他一个小邑就足够啦。那这仅仅三百户,能够协守边防吗?

反正我楚疆域辽阔,真不在乎割一小邑与人,倘若申隐治理不好,大可裁掉,国人也无话可说。终究申包胥这是个特例啊,你还能从楚国找出第二个虽然出身不高,却能立下不世之功,导致人人仰慕的大英雄来吗?

哦,貌似叶公之比申包胥,也不差太多……可惜叶公不肯受封,但可援申氏之例,将来封其子孙,以媚国人。于是楚王章便同时下令,召叶公子高的两个儿子——沈尹射、沈尹文——入郢任职。

从前子高在郢,叶县之事要暂时交给儿子,那么如今你回去了,你儿子应该能够入朝做官了吧。楚王章想要趁机好好考察一下这沈尹氏二子,倘若有才,将来便如封析一般,封之于边陲;倘若无才,将来便如封?一般,封在腹内吧。

至于才封?君,令尹王孙宁便请求复封司马,楚王章答复道:“一年而一封,足矣。不穀自然不会遗忘司马之功,且待明岁。”虽然还是推诿,总算给出时间表来了。

虽然尚未受封,终究算得着个好消息,王孙宽便备了一份厚礼,命其弟王孙平前去向栾偃致谢。而栾偃则匆忙写信给申隐,表示说你这封君的身份,可是我设计向司马进言,帮你求来的啊,你得感恩。

那将来我若丢了官职,或者儿孙无着落,即便不能往依司马,也能去?君麾下为臣了,饱饭总有一口可吃的。2

至于屈氏闻讯,也皆欣悦,屈春掐着手指头在算,则若明年封王孙宽,后年封王子庆,大后年封白公子反,四年之后就该轮到我屈氏啦。希望叶公老大人不要着急死,否则沈尹氏说不定会援申氏之例插队……

——————————

归生是在申包胥去世前后,顺利折返白邑的——乃是楚王章在位第十四年的仲春将尽,季春将至,已过春分。归生挺高兴,我终于在春播前赶回来啦。

穿来此世,也已经好几年了,尤其自从成为白县之尹,主掌白邑之政后,他多半精力都扑在农事上,逐渐的也跟这年月绝大多数人一般,会随时关注节气,更因农时而安排自己的日程。

但是吧,水利工程的进展并不如意,沟渠基本上都已开挖或者疏浚完毕,陂塘却连影子都还没有呢。归生询问胡子云、奄烛等人,再核对工程的每个细节,貌似并没有什么漏洞——难道是我当初计算错了?还是高看了这年月国人们的工作效率?

无可奈何,陂塘只好明年再挖,至于别墅……自己还得为那婆媳关系,多头疼个一两年啊。

先去拜见吴姬,婉转地探问,我不在这段时间,你和文姜相处得是否还算太平啊?当然了,彻底融洽是不可能的,那俩能够视若路人,轻易不搭话,不起争执,我就已经谢天谢地再谢那位还不知道是否已然诞生了的佛陀了。

吴姬装傻充愣,根本不回答,只是问归生:“姜氏入门许久,如何不见有身?”

归生随口答道:“也不算很久……”

吴姬朝他一瞪眼:“我当年于归汝父,不足半岁便有身孕,满一年产汝出来——既为大夫之女,如何无媵?是否要为汝纳妾进门?”

陪媵制乃是贵族婚姻的传统形式,也就是说两家联姻,女方一次送出或许以多女,其一为正室,正室之娣(妹妹或从妹)、姪(侄女或从侄女)随之为媵。这本是为了巩固正室的地位,一旦正室去世或无所出,其媵可以顶上,两家婚姻关系不破。但是逐渐的,媵的范围越来越广,甚至于连异姓都可为媵了。

比方说,鲁公嫁女入宋,晋侯嫁女入吴,而姜姓的齐国都曾送出过媵;再比方说,曾侯嫁女入黄,楚国以孀居的王室女邛芈为媵。

因为贵族讲究多妻多妾,以广子嗣,但按照传统习惯吧,身份过于悬殊的婚配是不被时人所认可的,即便生下子嗣来,也不算庶子,而是私生子——好比说孔子就是这样的私生子。所以贵族娶妻,必须跟着同等级的媵,媵的身份仅次于正室,而比所谓的“妾”要高,必须媵之子才能算是庶子。

当然啦,随着时代的变迁,风俗也在变改,进入春秋以后,各国诸侯将婚姻作为重要的外交手段,自然不可能再从同一家,甚至于同一姓娶妻娶媵啦,也不可能一辈子只结一次婚。

好比说楚昭王的正室是齐侯之女贞姜,陪媵二人,但皆无所出。其后昭王又娶越姒、随姬为侧夫人——不是妾——生下了楚王章、王子良等数名庶子。此外陪侍过昭王,身份较低,且无名份的女子还有好几位,那才是妾——妾的本意是女奴。

国君如此,其他贵族自亦同理,所以今天吴姬才会表示不满,说堂堂越国上大夫嫁女,竟然连一个陪媵都没有——他们文家就这么的人丁单薄么?

归生忙道:“文大夫乃自楚奔越,侍奉越王的,想来于越国无可媵,而其旧族仍在楚国,媵亦不便啊……”猛然醒悟,老娘若是对于文姜无媵不满,早就该提啦,今天才想起来说,应该只是在埋怨文姜尚无身孕,我就多余解释。

于是改口,反问道:“不知皇考与阿母结缡之时,阿母可曾有媵啊?”

吴姬面色一沉,道:“自然有……然汝父归楚时已均弃之于吴也,汝自然不知。”

归生心说别扯了,白公胜回归楚国的时候,我都十岁了好吧,这具躯体里何曾有过父媵的一点点印象?娘你可越来越会编瞎话了,竟然连脸都不带红的……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