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四十一章、鲁阳坪夜

归生对黄覆说,你将来若能将鲁班(公输般)拐带来楚国,那与其将他推荐给楚王,还不如把他留在身边,做你的家臣呢。其实他心里话:最好我能横插一杠,从你那儿把鲁班再拐来自家门下……

黄覆闻言,微微一愕,随即叹息道:“贤弟说得也是……”

归生暗笑,心说你后悔吗?若你真能做上工尹,而把鲁班拐来做工师、连尹啥的,那就是在你手底下干活儿啊。如今若将鲁班荐之于楚王,他在郢都任职,你却仍留在黄县,你们照样难得相见。

只不过估计吧,倘若黄覆真的做了工师,阳氏一族必定环绕身周,得寸进尺,想拱着他继续往上爬,就此难免与景氏起正面冲突……以自己所了解的黄覆的政治敏感性,自我能动性,多半会被景氏啄得毛儿都不剩,甚至于性命难保的。

所以啊,返回黄县来,不但我高兴,对于你也塞翁失马,其实转祸为福了。

当下宽慰黄覆几句,并且表态完全支持他脱离阳氏而自立一宗的决断。谁成想黄覆突然间反问道:“则于贤弟,可有别宗之意啊?弟为平王之后,亦四世矣。”

理论上吧,国君之子为公子,其孙、曾孙等可氏公孙——在楚则是王子、王孙——公孙的儿子还能是公孙,好比白公胜论氏,是熊胜或者王孙胜,而归生也能被称做王孙归生。但一般情况,超过三成的初代公孙和超过七成的下一代公孙,都会别宗立氏。

总不可能让你们家世代公孙、王孙,一直这么叫下去啊。

所以黄覆的意思,贤弟你也够资格别宗立氏了,有没有这个想法啊?

归生很敏,当即反问道:“得非令尹使尊兄来问我么?”

黄覆答道:“令尹确曾提起过此事,还说,先代之仇,俱化云烟,他与贤弟皆为平王后嗣,自当守望相助才是。在我想来,令尹莫非想请贤弟也归宗景氏么?”

归生笑着一摆手:“令尹是促我别宗,而不会希望我也归从景氏的。”

“却是为何?”

“尊兄细想,我为嫡,他是庶,则我若归景氏,其景氏二代之主,令尹是传子还是传我啊?”

王孙宁……啊不对,虽说因为身份尊贵,一般人谈起他的时候,仍称令尹子国,或者析君子国,但若不那么恭敬而称呼其名,既已别宗立氏,就应该叫做景宁啦,其弟是景朝,此外还有两个堂兄弟分别为景宽和景平。

景宁若是真愿意捐弃前嫌,还把归生也拉进景氏一族去,大可以亲自派人前来探问,不必要含含糊糊地通过外人黄公传话。而且前日归生离郢,景平相送十里,话里话外,也表露出类似的意思来——

前仇我们可以不计,但不可能同居一族。

然若楚王章某日间突然起意,说既然归生也是平王之后,不如一并归入景氏吧,景宁他们难道敢抗拒吗?那简直就是开门揖盗了。

因为因情因势,楚王章很可能会试图利用归生来引发景氏的内部不合。如今楚王章自恃还能制得住景氏,也没跟景宁、景宽撕破脸皮,所以不发这般“乱命”,将来就很难说啦。

由此景宁才暗示黄覆,前来探听归生的心意,希望能够促使归生赶紧地别宗立氏——这你都已然自立一氏了,楚王章也就不可能再把你往我景氏家族里硬塞了吧。

但归生还不打算立氏,他希望等自己真的领受了封地再说。虽说士之别氏,并不一定要原本的宗族同意,再举行什么仪式啥的,某些人三天两头更氏也没人管,但具体到归生的出身,距离楚王室太近啦,是一定要明奏楚王得到允准的。那谁知道你哪天封建我啊?才刚立氏而又更氏,多麻烦哪。

当然也可以受封而不更氏——如奄君王孙雒就仍然氏王孙,没有改——但归生如今为白县之尹,则命氏最合适就是白,白归生……他嫌不好听,且总会联想起天鹰教玄武坛坛主白龟寿……就先这样吧,王孙归生、白公归生多少还嘴顺一些。3

再者说了,不见得自己别宗立氏,消除了景氏的隐患,他们就不再嫉恨自己了,那既然如此,我干嘛要让你们舒心踏实了呢?

由此故意岔开这个话题,转而向黄覆询问郢都的政情。据黄覆所说,楚王章召来了叶公的两个儿子——沈尹射和沈尹文——一个担任司直掌司法,一个担任列尹掌宫廷禁卫,极为宠信。而国人因为敬慕叶公子高,对他这两个儿子也颇为拥戴。

则在归生看来,楚王章大概是打算扶持沈尹氏以制约景氏了……好啊,景氏之势越是受挤压,我在白县就越是安生!3

二人交谈半日,又就一些新技术交换了意见,归生不免在黄邑借住一宿,翌日方才返回白邑。

其实就农业、手工业乃至军事方面的技术吧,归生肚子里还有不少存货,但他不急着全都倒出来,宁可做些费而不惠的功夫,先点点暂时派不上大用场的前置科技。他就等着啥时候正式受封,才好毫无顾忌地大展其才。

很快迎来了秋收之期,本年勉强可以算是个平年——虽然多处遭受旱灾,但因为新农具、新技术的逐渐普及,未曾受灾的田地之产出,较往年也多了几成,足以填补缺口。

且比起归生才刚执掌白县的时候,无论公库还是私库——其实区分得也不是很清楚——都要充盈得多了。这一来是得了文姜的嫁妆,受了楚王的赏赐,和黄县、陈县贸易有些利润,二来归生也把部分技术甚至于事物送给邻县,换了些玉帛、青铜等物。

其实农用技术是不可能保密的,邻县想偷,想仿制,根本防堵不了,倘若过于严厉地追究,反倒会引发对方的敌视和在贵族间的恶评。但归生抢先一步,派人主动送过去,那对方不好意思平白受他恩惠吧,多多少少,得有还礼啊,这就有便宜可占了。

只是府库虽然相对充盈些,归生的开销也大了,他必须继续向陈县求购耕牛和铁矿,同时还允许以张荼为首的金工反复拿铜、铁、锡、铅等金属做试验。虽然合用的铁剑仍然遥遥无期,但铁农具、工具的质量,终究有了不小的进步。

然而如此一来,等到农闲时节,归生再想如同去冬一般,以额外的酬劳招募国人、野人劳作,手头又颇感捉襟见肘了。由此反复规划,亲自监督,终于完成了陂塘的开挖,至于别墅,仅仅掘了个地基而已。1

好消息是,元旦前后,文姜终于有了喜信……

时光荏苒,隔过年的孟夏时节,郢都传来消息,楚王章正式封拜司马景宽,封地是在鲁阳。就此,楚国继析君景宁之后,又产生了第二位封君——鲁阳君。

鲁阳在泜水上游,伏牛山东麓,位于楚国方城外诸军事重镇的最西端,也是防线有可能的薄弱点。此邑东距应县不过五十里,距离东南方的叶县也不过百二十里,析邑则在其西南方三百里外。

两相对比,其实鲁阳无论地理位置,还是人口稠密度,都比析邑为佳,只是发展空间较为狭窄罢了。

有趣的是,鲁阳和应邑之间有一地名,叫做绕角。楚共王时代,令尹子重率兵伐郑,晋卿栾书来救,两军于绕角遭遇,旋即楚国逃晋之析公献计,晋师夜出,楚军败退……

归生按查舆图之时,想起这桩往事,不禁慨叹——共王时代,前线就在这一带,而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前线还在这一带,可见庄、共以后,全是一票废物!

哦,也不能这么说,终究那会儿晋国还如日中天呢,即便到今天,公室虽颓,诸卿却越来越雄强……打不过啊,真是打不过啊,山西人太可怕了!4

但确实世代更替之际,晋国稍露疲态,是个可资进攻的机会。只可惜楚国方面也还没准备好,又暂时不见晋国诸卿相争……但本年夏季,齐、鲁、郑三国盟会于廪丘,打算集兵伐晋,则若晋国彻底的无隙可乘,田氏不至于这么胆儿肥啊。

然而,郑人先怂了,辞谢诸侯而退,于是齐、鲁联军在边境线上打了个转,武装游行一番,虎头蛇尾,最终只好各回各家……

这是后话了,拉回来说,楚王章并没有遵守一年一封的承诺——其实倒也本无承诺——他在才封景宽之后不久,突然间又下诏令,召王子庆入郢受封。王子庆途经白县,归生自然盛情款待,言谈甚欢,完了归生就猜测啊,楚王会把叔父您封在何处呢?

王子庆道:“总不会是陈县……”陈是大县,拥有六邑之地,抑且人口繁盛,农业也相对发达,其一县之力,足抵得上析和鲁阳加在一起再翻倍了——“我曾向大王夸口,期以五岁,必能使陈大治,这还远不到期限啊,不知大王为何封之急也?”

景宁虽封析君,仍任令尹,景宽虽封鲁阳君,仍任司马,则王子庆即便受封,多半也还要身兼陈公之职一段时间。可是从前他能将全副心思都扑在县政上,如今既有封地,可能抛下不管吗?精力两分,是否还能如期治理好陈县,王子庆自己也没把握。

不过据他所说,子张的两名弟子——申详和公明仪——对于政务颇为娴熟,是自己有力的臂助。因而此番归郢,王子庆将陈县之事,尽委二人,并且打算等有了封地之后,命其一人为封邑之宰。

归生趁机宽慰他说:“叔父之志,难道仅在区区一陈么?我楚广大,各方水土不类,风俗有别,则若能施儒政于陈,复施之于封邑,可资对比,明了民之常心,与地方差异,始可布之于全楚矣。”

他还是希望能把王子庆拱上令尹的高位,那就可以成为自己稳固的靠山啦。

归生命新垣熙与王子庆同行,一则再次献礼于屈氏,二则打探郢都内情,等确定了王子庆封在何处,可以第一时间回来禀报自己。

新垣熙去后一月,匆匆折返,通告归生——“大王封子良于平舆。”

归生赶紧取来地图,寻找具体位置,找到之后,不禁慨叹道:“大王何爱其弟之深也!”

“平舆”,楚国文字写作“坪夜”,位置在冈山与厥貉之间,旧名为聃。

聃国本是周武王同母弟季载的封国,在黄河流域,后为郑国所灭,周平王别封其公族于此,国号为沈,都邑则依旧延用了聃之名。再后来蔡国在晋人的怂恿下灭沈,楚复败蔡,夺取聃邑,更名为平舆。

平舆位于楚国方城外重镇之东隅,原本吧,封景宽于西,封王子庆于东,左右拱卫防线,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只是当初王子庆过访,归生与之恳谈的时候,就考虑过这一地域,但所猜测的城邑是邓或者顿,在平舆北方六七十里之外。

也就是说,王子庆的封地并不在靠近边境线的地方,而往后缩了小一百里。这说明什么?说明楚王章不希望兄弟戍边犯险啊,因此给他安排了一个相对太平稳妥的位置。

根据新垣熙的禀报——多半消息是打听自屈庐和熊宜僚,代表了不同阶层对于此事的看法——据说楚王章原本并不急于册封景宽,禁不住景宁反复固请,出于无奈,才终于在季春封赐了鲁阳。估计是为了拮抗景氏——景氏都已然两个封君啦,且还是楚国唯二的封君——这才赶紧的把兄弟也给封了。

归生心说封得好啊,封得妙,那论资排辈,下一个就该是我了吧,即便不在今年,也应该在明年……然则楚王会把自己封在何处呢?6

西北边陲有析,方城外重镇左右,分有鲁阳和平舆,则册封自己,或许会在东北?楚国的东北方,有重镇城父,等若陪都——想当初自家祖父大子建还没落跑的时候,就是以大子身份出守城父的——楚昭王死在城父,楚王章于城父继位,估摸着不肯轻易封人。

那就只有城父周边诸邑啦,比方说厉、焦、朝郏,正当宋境——嗯,前两个名字都不好,不便用以为氏。也或许南退到至邑,或者房钟,濒临吴境,尚可监控州来……

不拘上述何处,其实都挺不错啊,距离郢都遥远,方便专断自为。可千万别把自己封得过于靠西,若是跟王子庆的平舆相邻还则罢了,若邻于析或者鲁阳,可以想见,将来种种龃龉甚至于冲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