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四十五章、泛海而北

自从平王东迁以来,天下诸侯,无日不争,且相兼并,其中称雄一时,被周天子命为霸主,或者自诩为霸主的,主要有七家,先后是:郑、齐、宋、晋、秦、楚,还有吴。

结果上百诸侯,杀得只剩下不足三十家了,但那曾经称霸的七雄,即便如郑、宋、秦等已然衰败,也依旧还存在啊。而今勾践却打算彻底灭亡才刚称霸不久的吴国,此举必定摇撼天下大势,四方诸侯,咸皆惊惧。

实话说,不拘哪国诸侯,若能却越存吴,必定威加四海,从而顺利地接过夫差手中权杖,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只可惜,即便有此心,也无人有此力。关键吴国三代之内,快速崛起,得罪的国家太多啦,西有强楚而北有雄齐,都对吴人深怀恶意,抑且还别有对抗目标,不愿意把兵力用在救吴上。

楚、齐想要对抗的目标,那自然是晋国了;而晋国虽有存吴之心,却一则路途遥远,二来正在世代更替之际,三则受到楚、齐两国的压力,不可能派兵马到江南来。为此,仍在晋阳居父丧的赵毋恤便派家臣楚隆使吴,向夫差致歉。

姑苏城被团团围困,楚隆来此,不可能不跟越王勾践打招呼。勾践倒是也不拦着,任凭他入城去见夫差,只是要求:“子与吴王何所语,不可隐瞒寡人。”

楚隆没在姑苏城内多呆,隔一天就出来了,禀报勾践说:“陪臣奉赵卿之命,往见吴君,致意曰:

“‘寡君之老毋恤,使陪臣隆敬拜致歉云,前黄池之会,君之先臣志父(赵鞅)得与盟,曰好恶同之。今吴君受难,毋恤不敢辞劳,然以晋国之力,实不能救,乃使陪臣展布之……’”2

勾践问他:“则吴王如何回答?”

“吴君云:‘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以为大夫忧。’乃赐一箪珠而辞。”

勾践目视左右,说:“则吴人之不肯降,明矣。”那咱们就继续围着吧,寻机攻打。

等到送走楚隆之后,他免不了复问诸大夫:“赵氏有救吴之意,只是其力不逮罢了,则将来晋师可会寻隙东出,藉口为吴复仇而攻我越国哪?”

苦成宽慰他道:“所谓好恶同之,不过盟会上惯常用语罢了,当不得真。赵氏若真有救吴之心,必不仅仅遣一介使来,而当使邯郸之兵出孟门,阵凡、共,向卫、宋商借道路,以示非无力救,道远而不能及也。赵孟不过以此于诸侯间博取声名,且示彼为赵简子之嗣,当执晋政而已。

“是故楚隆使吴,意在于新田,而不在姑苏。”

范蠡也说:“吴地近齐而不近晋,晋师不能过卫、鲁,必不及于吴,而卫、鲁俱受齐人之命,赵孟鞭长莫及,于我越国何害啊?大王勿忧。”

勾践想了想,说:“昔日夫差北上,拓地千里,及于沂水,复盟诸侯于黄池。寡人听说,黄池之会,彼自恃大伯之后裔,于姬氏为长,当先歃血,而晋人不从。是司马寅语于赵志父,云:‘夷德必不能久,姑且忍耐之。’志父方才退让。则中原诸侯,目吴为夷,而我越将更为彼等所轻矣,若不先遣使通之,诉吴人之罪,将来谁肯听我?”

诸大夫闻言,不禁面面相觑。

原本以为吧,只要拿下姑苏城,这仗就算打完了,至于吴国淮北土地,可发偏师一举而收。但听勾践这意思,他也颇想仿效夫差当年,北上争盟,所以才生怕遭到中原诸侯的轻视,打算先派人去沟通一下。

力主勾践在灭吴之后,应该趁机北上,威慑诸侯的,只有一个文种,其余四位大夫都是不怎么赞成的。但话又说回来,谁会不愿意自家主君威加海内,成为霸主呢?只是担心引发与中原诸侯的冲突,使得战事长久不解,过不了安生日子罢了。

终究越国小弱,虽然十数载积聚,始能兴灭吴之战,但估计打完这仗,气力也消耗得差不多啦,若不及时马放南山,铸剑为犁,怕是会步夫差的后尘。

勾践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灭吴之后北上,时机也相当好,并且稍纵即逝,逝不再来。所以几位大夫对于此事都有些踯躅,不知道是该阻拦好啊,还是顺势而为,先看看风色为好。

于是不约而同地,注目向来多智的范蠡。

范蠡想了想,拱手道:“大王所言是也。夫差横暴,天下咸知,然其终曾朝于天子,于黄池执牛耳,为诸侯之霸。而中原诸侯目我越国为蛮夷,则蛮夷灭霸主,齐人能无虑乎?若田氏以此为藉口,奢望败我越师而复其桓公之旧业,释与晋国之争,合力南下,即便有楚国相助,我越国怕也难以应付……”

勾践闻言,不禁面露喜色,忙问道:“范大夫之意,是要遣使入齐么?”

范蠡微微摇头,说:“不必。”随即解释:“大王尚未攻克姑苏,若遽然遣使入齐,齐人必以我为怯也。不如遣使入鲁。昔夫差取鲁、宋沂西之地,若大王肯释还之,以示不同于夫差之暴行,则鲁君必诉之于齐。齐知我无复侵意,日后乃可盟也。”

勾践颔首道:“夫差横暴沂上,与齐相争,甚是不智,寡人因此才能一入姑苏,擒其大子友。则若能得齐好,不复相争,寡人何惜区区沂西之地啊?”主要是还没拿到手的土地,那真是一点儿都不肉痛。1

“范大夫能言,可肯为寡人往使于鲁国乎?”

范蠡急忙躬身道:“大王有所命,臣焉敢推辞?只是还请大王允臣一事,方可成行。”

“是要财货,以赂鲁国君臣么?既许其沂西土地,不必再赍厚礼吧?”

范蠡摇摇头,说:“非也,是请大王允许白公子反,随臣北上。”

勾践有点儿糊涂,说白公是楚臣啊,不是咱越国臣子啊,难道就因为他能言善辩,所以你想带在身边儿同赴鲁国去么?

范蠡解释道:“今天下之强,唯晋、楚、齐,齐虽暂与楚成,不过为抗晋也,并非真心和睦。我越国既已盟楚,若再有盟齐之意,楚王能无疑么?是故请白公随臣同往,坦然示之,使他可以上奏楚王,明我越国终不肯背楚也。”

勾践深觉此言有理,当即首肯。于是范蠡就跑去邀请归生,说你既然在军中无事可做,呆得气闷,不如跟我一起跑趟鲁国吧——你还没去过呢吧,鲁国可好玩儿了!1

归生闻言,多少有些瞠目结舌,心说老泰山您这思路可够诡谲的……你自己出使鲁国罢了,竟然还打算带上我,我可是楚臣啊,你心里没点儿数么?

再一考虑,如今自己的身份,与其说是楚使,不如说是从楚国被借调来越国的技术官僚。而且楚王章有命,要自己在这段时间内任凭勾践差遣,那只要范蠡说服了勾践,让勾践正式下令,自己没理由推搪不从吧。

只是使齐还则罢了,竟要使鲁……归生不由得皱皱眉头,提出自己的顾虑道:“鲁国为周公之裔,最为执礼,而归生并不甚通周礼,生怕行迟踏错,为人所笑……莫非大人精通周礼么?”

范蠡摇摇头:“周礼如泰山之高,而我在山下引颈瞻望。”随即问归生:“尝闻子反好儒,我还以为你是通周礼的。”

归生苦笑道:“我但慕孔子仁恕之说,稍问其道罢了,其于礼么……我在大人背后,仰望泰山。”心说早知道我就把新垣熙带上啦,多多少少,或许能够派上点儿用场。

范蠡捋须而笑道:“无伤也,昔晋大夫籍谈朝于周景王,景王谓其‘数典忘祖’,晋亦如是,况我越、楚?”言下之意,周礼这玩意儿,如今各国都不怎么在意啦,晋人都不讲究,那我等蛮夷还执着些什么?

归生劝说道:“曩昔吴季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谦逊守礼,中国人始敬于吴也;倘若你我进退失据,岂非使彼等轻楚与越么?彼等不敢轻晋,未必不敢轻看我二人之邦国啊。”

范蠡闻言,却撇嘴道:“季札使鲁,见舞《招箾》,云‘德至矣哉’,而鲁政旋归三桓;至齐,说晏子纳邑,田氏遂弑齐君;至卫,云‘卫多君子,未有患也’,前乃见蒯聩之变;北过于徐,挂剑以酬徐君,徐旋为吴所灭。则中国人重季札,未必重吴;我等便为彼所轻,而楚为千乘之大国,越将灭吴,孰敢轻我楚、越?3

“且寡君已允还鲁沂西之地,便行止稍稍违礼,鲁国君臣亦必弥缝之,不使我等受轻视而怀怨望也,否则,我能说寡君复其土,也能说寡君侵其国!”

咱们两国实力明明白白摆这儿呢,你为什么会担心遭到鲁国人的讥笑呢?倘若使齐还则罢了,既然使鲁,多给他们一个胆子,也不敢轻易奓毛!2

归生闻言,不禁莞尔,心说这还真是楚国出身的越国大夫才会有的思路啊。就此打消顾虑,应承下来。1

于是一行十乘,三四百人,浩浩荡荡离开姑苏北上。此去千余里之遥,尤其淮水下游这年月还相对荒僻,道路坎坷难行,估摸着起码要走两个月,方能进入鲁国境内。由此范蠡特意弃陆路而走水路,请勾践派石原梓一族,驾驶着十艘大船,从姑苏西北方的南武附近下海,沿岸北驶。

归生对航海挺感兴趣,时常扯着石原梓,问他海上之事。据石原梓所说,沿着海岸线航行,其实是比较安全的,不常遭遇狂风大浪,而即便倒霉碰上了吧,哪怕抱着浮木都能漂回岸上去。

由此航海,对于齐、吴,还有过去的徐国,都非罕见之事,海滨百姓惯常驾船下海捕鱼,或者与附近岛屿上的夷人交易货物——他们石原一族,就是以此为生的。

只是一般情况下,不会跑得太远,离岸一日,南北三百里,便属极限了。还是吴人先沿海岸线北上,勘测于路水文,从姑苏一口气航去了莒国,继而又以海船装载士卒,骚扰齐国沿海地区,石原梓这才受到启发,大胆开辟了齐、越之间的海上商路。1

然后么,他就被勾践录用了,但也并未丢弃在山东半岛的基业,私下里还会不时跑些买卖,赚取两地的差价。

归生反复拉关系,套交情,又请范蠡帮忙说项,好不容易才许下两枚白璧——他身上暂时没有,必须后付——得以一览石原梓拱若藏珍的极为粗糙的沿岸海图。根据这张海图,再对照自己穿越前的地理知识,可知石原梓在齐国的根据地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那地方叫做“成山”。

——应该就是后世的“成山角”吧。

据石原梓所说,齐国也有海军,主要屯扎在成山西面二百余里外的之罘山(应该是指烟台),当年曾经绕行半岛,南下抵御吴国海军,途经成山,也说动了他们石原氏合兵相助。事后齐侯便有招揽石原梓之意,但为田氏所阻……否则的话,如今他就该是齐国下大夫,而非越国下大夫啦。

石原一族的海军在打通了海上商路之后,基本上就在成山与武原之间航行,交易货物。原本是跟吴国人做生意,等到越师败吴,笠泽以南皆为越国所有,就改成和越人做生意了,这才得到了勾践的延揽。

至于被迫向北收缩的吴国海军,其实早就已经衰败啦,抑且贪腐横行,石原氏的船队只要足额交纳贿赂,便可畅行无阻。

而成山以西、以北的海路,石原梓就没怎么走过了,海图上也是空白一片。据他所说,齐国海军主要走的就是北线,传闻最远一直航到过比北匽更遥远的夷国屠何。由此之罘山就是南北两条海路的交汇点,货物惯常聚于此地再加转运,是故亦名“转附”。

归生听明白了,齐国的海军力颇强,但主要横行于渤海湾内,至于黄海、东海西岸,则从前是吴国海军的天下——虽说对齐国的海战打输了——此后么,就该是越国海军独霸啦。

但这年月吧,只要不想跟齐国人撕破脸皮,全面作战,其实越国维持这么一支海上力量,意义不大;但若以此来扩大海上贸易,加深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倒不失为一条富国的长远之策呢。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