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霸楚 > 第十一章、筚路蓝缕

宋公栾答应交好归生,以便将来请归生助他伐郑。但皇野说完前面几句话后,却又膝行几步,靠近书案,压低声音说道:“前国君命公孙德聘晋,今可趁此机会,复命公孙启聘楚,倘若不讳,晋强则立公孙德,楚强则立公孙启,我宋国斯无忧矣!”

宋公栾在位四十多年,却始终未曾诞育子嗣——无论嫡子还是庶子,甚至于私生子,一个都没有——为此被迫收养两个侄孙公孙启和公孙德,但具体以谁为嗣,册为大孙,却一直还在犹豫。

这两位公孙的亲祖父,都是宋公栾的幼弟公子褍秦,但公孙德之父公孙纠却是被宋公栾处死的,由此宋公栾自然不大放心公孙德,而属意于公孙启。然而此前公孙德在灵氏、乐氏的安排下,奉命聘晋,据说和晋卿智伯瑶颇为投契……

那宋公栾还敢一脚把公孙德踢开,直接册命公孙启吗?

皇野为了拮抗灵、乐二氏,相对比较偏向于公孙启,便曾向宋公栾进言,可使公孙启聘楚,引楚人为其外援。只是晋终横强,与宋国又有多年的交情,这没有足够的理由,实在不方便使王孙聘楚啊——怕被晋人以此为口实,发兵侵宋。

但是今天,机会来了。只听皇野说道:“前楚灭陈而县之,今越畁淮上地于楚,则我宋国南疆,尽与楚邻,国君切不可再独事晋而失楚好啊。且越子为伯,晋不敢争,而闻越、楚之间有盟——否则也不会畁淮上土地于楚了——我若同时交好于楚、越,晋亦不敢难矣。

“越子归我沂西之田,国君理当遣使往聘;今楚昌文君先来聘我,也正好趁此机会,遣公孙启聘楚……”

半个多世纪前,由郑、宋两国的执政牵头,搞过两场“弭兵之会”,就是趁着楚国忙于备吴,晋国诸卿内争炽烈,全都无暇他顾的机会,表示愿意同尊晋、楚两国为霸,只求两霸相争,不要把夹在中间的郑、宋、卫、陈等国当作战场就好。

原本约定,诸小国将同时向两霸纳贡,四时聘问。只是一来对于那些小国,同时进贡两家,财政负担实在太大,二来霸国是从来不讲道理的,因而协议没多久就破弃了,宋亦不朝于楚久矣。但随着楚国实力复振,尤其在不久前还悍然灭掉了陈国,并且其东方大敌吴国也垮台了,侧翼无忧,由此宋人惊骇,方复朝楚。

只是顾虑晋国方面的责难,往往派往郢都的使者地位都不够高,倘若想以王孙启聘楚,总得有个合适的理由吧。

光说楚强可怕,不得不聘,这理由晋人肯定不会接受啊!

如今楚之封君先来报聘,那么再派王孙启赴郢,就有得可说了——不管是封君还是楚王,终究代表了楚国,则大国主动来聘,我又岂可遣下大夫往报?此非礼也!非礼则必遭楚侵,难道晋国肯发兵援救非礼之宋么?

皇野所言,句句在理,宋公栾不禁点头而笑:“左师谋算甚深,且待昌文君使者离开,寡人便召集诸卿商议,命启聘楚。”顿了一顿,又说:“非我既已长成,可来侍奉寡人。”

所言“非我”,是指皇野与其继妻杞姒所生之子。皇野曾起意废长立幼,立皇非我为嗣,遭到同族皇麇的反对。由此皇野在宋公栾面前大进皇麇的谗言,不但顺利除掉了皇麇,还牵连到皇麇之父、右师皇瑗,先迫其出奔,然后引诱回来,给了项上一刀……

而今宋公栾要皇野送皇非我入宫侍奉,担任自己的亲信侍从,等于认可了皇野立幼之举,算是给他进言保护公孙启的酬劳。皇野自然喜出望外,急忙叩头谢恩不提。

由此新垣熙顺利完成了使命,得意洋洋启程返归娄林。这一去一回,也整整一个月啦,等到了娄林一瞧,不错嘛,房子差不多都已经盖得了。

只有归生的新宫尚未动土,他依旧住在邑南敝旧的老宅子里。

这段时间,归生主要忙的,就是督促随迁之人建房,但也每天也坚持空出几刻钟来,去拜访三五家土著国人——总共也就两百户,起码得能认个脸,好方便将来施政啊。

土著国人的中上层,多半都能说几句吴语,可以直接和归生交流,至于其下层,那就必须得找翻译了。请谁翻译为好呢?熊宜僚向归生推荐了徐无咎。

熊宜僚不仅智勇双全,抑且久在市井,非常懂得跟形形色色各种身份的人打交道,他早归生半个月便随文姜入邑,很快就跟土著混得熟了。由此禀报归生,说邑无贤者,倘若一定要说的话,唯此徐无咎是也。

徐无咎也自称是徐偃王之后,比起一度把持邑政,等若邑宰的徐渝来,不但读的书多些,抑且走的路还很长,颇为见多识广。

据说其父在徐亡后逃晋附赵——为同姓也——其后获罪,复逃秦——也是同姓——秦巴交战,成为巴人之俘,获释后便娶巴女而生下徐无咎。徐无咎年方弱冠,其父母皆死,他遭巴人排挤,干脆顺流而下,经楚国返回了祖籍娄林。因而此人精通徐语、巴语,粗通楚语、吴语,懂得不老少的,眼界也颇为开阔。

只为返归娄林还不到十年,所以才斗不过徐渝,在家闲居而已。

归生亲往拜访徐无咎,先请他担任自己的翻译,去跟土著接触。经过半个多月的到处访谈,再加上徐无咎的介绍,归生总算是把娄林情况,大概齐摸清楚了。

娄林原本是徐国某大夫的封邑,但吴灭徐后,那一大家子全都被迫迁往吴地,剩下的士人不多。邑内国人多是平民,主要以耕作为生,唯一特殊的手工业就是拣选和琢磨“水精”——其匠人总计三户。2

除此之外,娄林的手工业极不发达,门类残缺,工匠稀少,还多半仍以耕田为主业,只于农闲时帮人垒垒灶,打打家具啥的,捞些外快罢了。

这年月很多城邑都跟后世的世家庄园一般,劳作门类齐全,日常所需用品都可自行打造,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而不必假之于外。但具体到小邑娄林,包括陶器在内的多数日常用品,却都须求之于徐邑——反正距离也不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娄林只是徐的附庸田庄而已。

归生心说还好我把白邑工匠的半数都直接拉过来了,否则这日子没法过……

但一切还得从头做起,包括在邑外溪边觅地,让张荼等人新建熔炉,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由此所带铁农具只够迁人使用,好在暂时迁人多数在忙着盖房子,今年还不种地,这才匀了一些出来,以授土著。

当然啦,也命奄烛等教授土著使用牛耕、曲辕犁和耧车。

归生希望能够将过去流经邑北,如今则穿过邑内的那条小溪拓宽、掘深,方便用水——真要是建起金属熔炉、陶窑和其它作坊来,用水量必大啊——但利耕反复勘测过后,却只是苦笑摊手。

因为这条小溪是由西向东,注入泗水的,水量有限,拓宽了也无用啊。利耕建议说,应该去泗水西岸开渠,连挖五十里地灌至邑旁——这可是个大工程,暂时还不可能上马。

归生仔细询问了那三户琢磨水精——也就是水晶——的工匠,知道水晶主要产自于邑南近徐的两处野人村落,由野人每年挖掘、进贡一定数量的水晶,以补偿不足的贡粮。那地方距离娄林和徐邑都不算远,至于为什么工匠不住在徐邑,而居娄林,琢磨之后还得献之于徐,那就没人知道了。

反正几十上百年间,从来如此。

归生估摸着,大概是当初以娄林为封的那家徐国大夫,使了什么手段,特意将此特产捏在自己手中之故吧——此真天资我也!就封之后,也就这件事还让他略微舒心一些。

水晶的硬度与硬玉相当,琢磨手法也差不太多,就是捡选硬度更高的砂石——多半来自于东方海岸边——一点点地水洗、砂磨,工作效率极低。

士人爱玉,谓能辟邪,习惯上将之琢磨为各种饰品,比方说璧、玦、珪、璜之类,随身佩带。水晶亦然,且传说不但可避邪祟,还能防腐,能够治病,但就产量而言,璞晶远远不及璞玉。也就是说,水晶物以稀为贵,一般的玉是比不上的——除非是产自荆山等地的上等美玉。

由此归生来前便感疑惑,真要是盛产水晶的好地方,没道理吴国灭徐之后,不着力经营啊,也没道理周边的楚、宋等国不觊觎,不往侵啊。直等到了娄林,向工匠详细探问之后,方才明白,原来是产量太低,矿石也太小之故……

工匠们传说,有位老祖宗曾经得到过一块极大的水晶,花了整整一年的功夫,琢成一只水晶碗,以献徐君,徐君大喜,当即下赐百亩良田。不过传说终究只是传说,就目前这三户工匠,从其父祖以来,就从没见过比半个拳头更大的水晶璞料。

所以别说水晶碗了,就连水晶璧、水晶玦都琢不出来,也就只能做些径长在一寸左右的水晶件,用来装饰冠冕和兵器,或者做妇人的头饰罢了。无论玉还是水晶,或者其它宝石,向来愈大便愈珍贵,至于小玩意儿,真的值不了太多钱。2

再加上工匠少,产量低,平均每年也就只能琢出这么十来件水晶饰品来,由此归生想靠水晶发财的迷梦,就此破产……对于一位封君来说,也就挣点儿零花钱而已。

并且这零花钱还挣不长久。楚王章承诺,五年不贡,则等到五年以后,必会下令娄林贡献方物。一般情况下,楚王所求贡品,不会是粮食——单价太低,且运送不便——而必定是当地特产,好比说昔在白县,便要求贡雉羽;那么娄林有啥特产啊?只有水晶饰品了吧。

到时候,每年起码要有半数的产品贡入郢都,归生自己能够剩下的,那就更少了。

由此,他打算找机会去水晶产地瞧瞧,看看矿脉究竟有多大,能不能深挖以增加产量。至于工匠问题,倒好解决,跟随自己前来的,本有两名玉工,想来琢玉和琢水晶,技术差别不算很大,可以很快上手。然后么,就得从别处再寻些玉工来,或者自行培养了。

只是如今还考虑不了那么长远,先得解决吃饭问题。按照娄林国人原本的农业技术、耕作产量,甚至于还不足以吃饱饭,哪儿可能腾出更多人手来从事工商业呢?且待今年用上了新农具、新技术,看看秋后产量如何,再做计较吧。

由此他先不南下水晶产地,却在娄林呆了十来天后,便启程北上,去巡视蒲隧。

事先早已派了几名吴士出身的家臣去管理蒲隧——无可奈何,只能派他们去,因为语言勉强可通。

根据归生的聆听和判断,徐人,也就是淮夷,其语言体系与吴、越有可能是同源的,但终究吴近而越远,因而徐言和吴语更近一些,跟越语就近乎于鸡同鸭讲啦。再加上久受吴人统治,由此徐人上层,是基本上都能听得懂吴语的。

但等亲自前往蒲隧后才知道,敢情跟娄林一样,就没多少上层……其国人不过百余户,九成都是平民。好在士之大半,倒都是吴人出身,因为此地邻宋,而从上一代起,就被派来驻守。

蒲隧很小,其邑东西、南北都仅仅两百余步,也就是后世300米左右,但四壁颇高,抑且牢固,与其说是城邑,不如说是一座军事要塞。邑内虽多平民,却在吴士的督刻下,每年冬季都要操练,一旦遇警,随时都能拉出将近两百健卒来。除非宋人全力来攻,否则绝不可能一鼓而下。

只是周边平阔,无险可守,蒲隧垣壁虽然坚固吧,也不过六雉而已,那与其说是军事要塞,还不如说仅仅是一座燧堡……归生原本还计划将三成左右的迁人移来蒲隧的,见状只得放弃了。

邑就这么大,短期内也无力增筑,放太多人毫无意义啊。

于是只命射韶带着他麾下野人弓手移居蒲隧——当然啦,那些野人,如今跟随归生,也都有了国人的身份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