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 第718章 应对之策

第718章 应对之策

有了皇后和太子在情在理的安慰、又有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抱着腿撒娇,皇帝的眉头总算舒展了些。

陪着皇后和两个儿子用了午膳又歇了午觉,皇帝才去宁安宫见太后。

今日朝堂这么大的阵势,太后想必也是坐立难安。

但皇帝这一回却没有第一时间去安抚太后,虽然他没有立场责怪太后,但还是生出芥蒂了。

若先帝没有突然驾崩,再活十年,也许会在宗室中过继一个孩子。论血缘关系,最近的便是他的孩子。

若不过继孩子,按兄终弟及的礼法,皇位还是他的。只是要多等好些年了。

但,先帝也可能有自己的皇子。先帝并不是不能生育,有两个公主呢!

皇位嘛......是他的,他就坐上去。不是他的,他就像父王一样,做一个本分的贤王,代天子守藩篱。

皇帝扪心自问,如果他提前知情,他绝不会用谋害先帝的方式来夺取皇位!

纸包不住火,只要做下的事总有东窗事发的一日......现在,他不就被架到火上烤了吗?

今日天气阴沉,雨要下不下的,空气里一股潮湿的水汽,让人憋闷。

内侍担心半路下雨,原要给皇帝准备轿子,但皇帝还是选择了敞开式的御撵。

本来就够憋闷了,坐在轿子里面岂不是更难受?

好在这一路上,虽然有丝丝寒风,却没有雨下来,抱着伞的内侍宫女都悄悄松了一口气。

宁安宫前,早有内侍遥遥张望了。

这是施太后身边新任的内侍总管张诚,是晋苍被打发去守皇陵后才选调过来的。

要是以往,太后身边第一大太监,那是内侍们争破头也想要的位置。可是晋苍被打发后,这大太监一职空缺,大家却都不愿意来。

眼看着太后日薄西山,做太后的近侍,那可不是有前途的事啊!

张诚年纪较大、资历有了,但人却比较木讷,在宫中寂寂无名,他也不知道这“好位置”是怎么落到了自己头上的。

今日早朝发生的事,太后很快就知道了,气得连午膳都没有吃。她本来就因中风而瘫痪了,再气出什么毛病来,侍从全都要倒霉!

张诚在太后的默许下派了人去给皇帝传信,原以为皇帝会很快过来。谁知这一等就到了下午!

但......陛下总算是来了!

皇帝下了御撵,瞟了张诚一眼,问:“你怎么不在里面侍候?”

他对这个老太监有些印象,晋苍离开后,内务局要给宁安宫选调新的内侍总管。皇帝特意查看了符合条件的人的资料,知道张诚入宫前是一名药童,后来家里犯了事才没入宫中。

太后身体不好,正需要一个通医理的人在身边侍候。

张诚惶恐道:“娘娘打发老奴出来候着。”

皇帝点点头,便不再问,抬脚往前走。

宁安宫松柏青青,从暖房搬出来的各色鲜花迎着春风招展。

花园精致的美景,却没有人欣赏。

为避免打扰太后休养,侍从走路都得放轻脚步,养在廊下的鹦鹉也早被挪走。

花草树木蓬勃的生机和死气沉沉的气氛碰撞,让走进这座宫殿的人都觉得呼吸困难。

走进太后的寝殿就更觉压抑,里面的内侍宫女束手站着,连大气都不敢出。

皇帝脚步微微顿了顿,从前晋苍在的时候,宁安宫的气氛并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太后还没有瘫痪,而晋苍又总能安抚太后的情绪。

即使太后有什么令人为难的要求,晋苍也总会想办法为太后实现。

把晋苍赶走,真的是对的吗?

抛开心中慌乱的情绪,皇帝走到太后床边,在椅子上坐下,才叹了口气道:“听宫人说,母后没有用午膳?再如何,饭食还是要进的。还要服药呢,空腹服药可不好。”

时至今日,这世上能让皇帝温言安慰的也就只有太后了。

施太后看到皇帝进来,一向强硬的她竟流露出虚弱依赖的神色,略带委屈地说:“母后让人去请你,你也迟迟不来。”

“我今日也累了,便歇了歇。”皇帝淡淡地说道,因回忆父王而伤心的事,他并不想多说。

也许父王到最后,都没看清母后是什么样的人吧。

“皇儿受累了,母后知道。”施太后恨恨地说,“那些朝臣可恨。都说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一个个的连为君主分忧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忠君爱国?”

“皇帝,母后想了一个早上,此事我们已经没有退步。为今之计,只有掌握住军权。其他人都未必可信,只有施家。你让施伦带兵回朝,协防津港、京城。”

施太后可不是只会暗自神伤的普通女流,她早已在想应对之策。

即使是垂死也要挣扎一翻!

“母后,此事朕自有计较。施伦大军在鲜卑利亚,冬日已因大雪严寒而停战,开春正是决战的时候。兵部订购的军火一到便送往北边,这是早已定下的。不能因朝中内部事务,影响对外开拓的大事。”皇帝冷静地说。

施太后皱眉:“那什么鲜卑利亚,不过一片冰原冻土。罗刹毛子不怕冷愿意要就给他们,我们华夏人谁愿意去那里开荒?就是东北的女真人,也不愿意的。”

“我早说,为了这么个地方劳民伤财的不值得。如今正好趁此事,把施伦调回来。皇帝,人心难测,从今日朝堂一事,你也该看出这些文臣勋贵都是些什么人!这些人没有一个靠得住的!”

皇帝下意识扫了周围一眼,这些内侍宫女一个个低着头装木头,必要的时候,他们都是聋子和哑巴。

“关于北征的事,关系到我朝北疆的长治久安。有个强大的邻居,可不是什么好事。”皇帝耐心地说,“此战是朝廷一致认可了的,没有朝令夕改的道理。”

“母后,京城防卫,有京营、禁卫军,津港总兵也是可靠之人,朕心中有数。”

“若是乱军从南而来呢?”施太后沉声道,“东海水师虽去了大夏,南洋还有安南、马喇甲的驻军呢?还有西南......母后心中实在难安。”

“南洋......不会乱。”皇帝缓缓说道,“朕相信姜丰。”

“皇帝!难道你还要自欺欺人?”施太后急道,“高云死了,王珞就遇刺了,紧接着就是戴家进京告御状。你再看朝臣的反应,比如那冯坚,没有人在后面串联布局?我可不信!这一定是姜家的复仇!”

太后的话,皇帝不是不明白。

但与国家大事相比,私仇只是小事。

孰轻孰重,他相信姜丰能懂。只要姜丰还站在他这一边,朝臣也好、藩王、地方军队也罢,他都无所畏惧。

且......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

“母后,此事朕会处理好。您安心养病吧,外面的风浪再大,朕也不会让它扑到宁安宫来。”皇帝说完,命人传太后的膳食。

施太后还待说什么,看儿子一脸疲惫和淡漠,话也说不出口了。

她真的老了吗?她的建议,皇帝已经听不进去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