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亚历山大四世 > 第四百零九章 齐都临淄

临淄原名营丘,东濒淄河,西依系水,位于后世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齐都镇。东、西、北三面都是辽阔肥沃的平原,东北距渤海百余里,南面是牛山、稷山、峱山和名泉——天齐渊。因东临淄河,被齐献公更名为临淄。临淄历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兴起在齐地。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鸟为图腾的爽鸠氏族部落聚居在这里。虞舜时期至夏朝,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这里。殷商时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这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推翻殷商,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姜尚于齐地。建立姜氏齐国,都治营丘。传至六世胡公姜静,为避东方莱夷侵扰,被迫迁都薄姑(后世博兴县境内)。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姜山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返都营丘。因临淄水,故更名临淄。此后,临淄为齐都城,历时638年(公元前221年,齐国为秦所灭)。

姜氏自太公始,经西周、春秋时期,传位31代,治齐达六七百年之久,史称姜齐。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陈完后裔)迁康公于东海,篡权自立,仍定都临淄。历经8代君主,治齐达160余年,史称田齐。公元前284年(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将乐毅陷齐70余城,唯莒、即墨两城未下,临淄归燕属5年。公元前279年,田单复齐,返都临淄。

临淄久负盛名,在东汉以前一直是全国最大、最富庶的工商业都市之一。春秋齐桓公时,临淄居民就有四万余户,人口二十多万。战国齐宣王时期,临淄居民多达七万余户,常住人口保守估计也在三十万以上。甚至后来到了西汉初年,临淄“巨于长安”,“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有户十万(当时都城长安仅八万多户),人口近五十万,人物众盛而居民富足,每天“市租千金”,被称为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汉朝有“五都”的称号,临淄是其中之一(另有成都、邯郸、南阳、洛阳),因此有“西有长安,东有临淄”的赞誉,在当时世界上也赫赫有名,可与罗马城相媲美,人口超过最盛时期的迦太基和巴比伦。

临淄城分大城与小城两部分,为“大城咬小城”的格局。大城为平民所居,建于西周时期,南北4.5公里,东西3.5公里;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是国君居住和官吏办公的宫城,建于战国时期,南北2公里,东西1.5公里。大城和小城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城市之一。

临淄因沿河而建,故有城墙拐角24处,这是其他先秦诸侯国都所没有的。城垣基宽一般在20米左右(最宽处达67米),顶宽在10米左右;城垣高度约为14米左右,四周角楼高度达18米左右。另外,有城门13座,有申门、稷门、雍门、杨门、广门、东闾门、虎门、龙门、鹿门、郎门、章华门、北门、南门、东门、西门等。临淄大、小城内有十条干道,其中小城中3条,路宽一般为6—8米,最宽者17米;大城内7条,路宽10米到20米不等。

据《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即说当时天子之城的建制是九里,诸侯大国之都城一般为七里。周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周长为34.92里;鲁都鲁城(今山东曲阜附近)周长为23.542里;蔡都蔡城(今河南上蔡附近)周长为20.98里;宋都宋城(今河南商丘附近)周长为20里,均远远小于临淄齐国故城的规模。

因而始建于姜太公、经由历代齐君不断改建、扩建的临淄齐城,可谓是中国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临淄城能超越周礼的规定是因为太公建齐城在前,周公制订周礼在后。临淄还有城市排水系统。大、小城设有三大排水系统,四个排水道口,排水系统完备、系统、精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早期城建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小城外西南方1公里有齐威王与田忌赛马、景公与晏子论和同之地——遄台;小城西和西南有世界最早的官办学府和社科院——稷下学宫;大城西部,小城西门外有一代贤相、廉洁奉公的楷模——晏婴故宅所在以及晏婴冢;大城东南部韶院村有春秋时期孔圣人听齐韶后盛赞“尽善尽美”、“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子闻韶处;大城东门外有无盐女钟离春进谏齐宣王、孟子见齐宣王论“与民同乐”的雪宫台;故城西北10公里处有屈原来齐下榻过的齐国国宾馆——梧台等。

临淄的手工作坊在大城内分布密集,足可见齐国手工业的繁荣、发达。其中有大型冶铁场6处,小城内2处,西部1处,东部1处;大城内4处,西部、中部偏西、南部、东北部各1处。炼铜坊有2处,在小城南部和大城东北部。铸钱所1处,在小城南部居中。铸镜遗址2处。制骨作坊4处,集中在大城东北和北部。另有制陶作坊多处。

临淄规模庞大,功能分区完善,为先秦国都之冠,如此的临淄城,不愧为“海内名都”,在先秦各诸侯国都中确实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但谁又能想到,如此强盛的齐国,20年后竟差点被灭国,偌大的临淄城被攻占,齐王(齐闵王)更是被楚将淖齿所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齐国命匡章差点覆灭了燕国,三十年后燕国又差点灭了齐国,正所谓“天理昭昭,报应不爽”。齐闵王的所作所为正应了孟子的话——欲使其灭亡必使其疯狂。齐国几代的经营被他一朝尽丧,身死道消,为世人所笑。

80多年后,齐国甚至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直接宣布投降秦国,为代替姜齐谋划了一辈子的史上最大绿帽王田常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不过随着乐毅的投效亚历山大,这样的事情也不会发生了,二十年内,战国必成为过去式,天下将被一统,齐国也将成为历史,留下的为有宏大的临淄城和永远在为生计忙碌的老百姓们。不过无脑狂妄的齐闵王,自然是亚历山大需要利用的存在。不过在亚历山大来到齐国之前,甘茂却先一步到达了齐都临淄。

等到甘茂到达临淄的时候已经到了深秋了,齐国很多方面都与中原有很大的不同。中原各国是二十四节气,齐国一年却有三十个节气。齐国的一年只有十个月份,以三十六天为一个月,七十二天为一季度,正好三百六十天就是十个月。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齐国的春季从正月到四月上旬,有八个节气:地气发、小卯、天气下、义气至、清明、始卯、中卯、下卯;夏季从四月中旬到六月底,有七个节气:小郢、绝气下、中郢、中绝、大暑至、中暑、小暑终;秋季从七月到十月初,有八个节气:期风至、小酉、白露下、复理、始前、始酉、中酉、下酉;冬季从十月中旬到腊月,有七个节气:始寒、小榆、中寒、中榆、寒至、大寒之阴、大寒终。如此一来,春季、秋季分别是三个月还多一旬,夏季、冬季分别是两个月又两旬。

这种节令划分,从春秋时期的姜氏齐国就开始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节气,与齐国所在的位置和气候有非常大的关系,周朝发源于陕西岐山,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气候的交界,虽然勉强也处于季风气候带,但四季的气温、降水和沿海地区的齐国是不一样的。

甘茂很熟悉齐国,知道一过“始寒”便是齐国人的窝冬季节。基本上大家都趴窝了,很多大事都要等到来年开春之后才开始处理。所以甘茂需要在这所剩不多的时间内多走动走动,首先还是要和苏秦搞好关系,还要和齐国大臣、士子和齐王搞好关系,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重用。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