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打赏氾胜之一套文房四宝,一百本宫中书籍,黄金三千两,和田玉雕玉佩一只。”
“邓绥打赏氾胜之端砚两方,象牙透雕葡萄松鼠毛笔五只,白玉三镶如意一柄。”
各个朝代打赏给氾胜之的礼物令人眼花缭乱的,尤其是汉朝皇帝,打赏之豪横,脸上就差写着这是我汉朝人写出来著名的农书。
木槿姝看着满屏的礼物打赏的都差不多了“氾胜之,因为《氾胜之书》是你的劳动成果,不知道您愿不愿意将具体的耕种方法等公布出来。
不愿意也没有关系,不用有什么心理负担。”
天幕上木槿姝询问后还停顿了几分钟,氾胜之手忙脚乱始终不知道如何和木槿姝交流,还是系统看不下去出手。
一旁的大太监也是心急如焚,万一惹怒天幕皇上会要了他的命的,还好最后氾胜之最后终于发上弹幕。
氾胜之:“木姑娘,对于能照拂万民之事,我是愿意的。”
“我替大家谢谢您”木槿姝特意学了一下汉朝的礼仪,虽然不标准,但心意在。
木槿姝话落,打赏氾胜之的越来多,为了不打扰进度,木槿姝让系统关小声音,放在右下角的小窗里。
“让我们回到正题。
说完了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我接下来要讲解的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贾思勰生卒生不祥,青州益都人,出身于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也算是家学渊源了。
成年以后,贾思勰走上仕途,曾做过高阳郡太守等职位,每走到一地,贾思勰都会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时常会向经验丰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知识。
学识渊博,有务实精神,面对农业方面对自己经验丰富的老农贾思勰没有拘于门第之见,反而虚心请教。
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缺一不可,中年以后的贾思勰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从中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经过贾思勰年轻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成年以后虚心请教和学习有关农业方面的经验,再加上中年时期自己的实践《齐民要术》一书终于被贾思勰整理总结并写出来。
《齐民要术》是华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以上的介绍来自于华国历史书的记载,可想而知《齐民要术》在华国农业之中的地位。
《齐民要术》一书共有92篇,主要记录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尤其是北朝时期处于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畜牧、农产品加工、园艺等多种方法。
强调农业生产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也是一种新的突破。
比如,书中对于创果树栽培可以通过育实生苗、扦插、嫁接等方式来培育优良品种。”
天幕上木槿姝讲解时,画面随着随之变动,尤其是Q版贾思勰研究时期跑来跑去的模样,逗坏了众人。
“阿翁,你听到了吗?”
贾思勰不可思议的抬头,手上握着的毛笔微微颤抖着,纸上被墨水沾染的不成样子。
本来今日他正休沐在家,和他父亲贾宝正讨论天幕说的试验田,能不能在现实中应用。
“再听听”贾宝虽然听到天幕中点出了贾思勰,可同名同姓的人何其多呢。
贾宝虽然声音冷淡,让贾思勰先不要高兴,免得空欢喜,可自个脸上早已喜上眉梢了。
他的儿子,他是了解的。
氾胜之有的,贾思勰也会有,木槿姝可不会厚此薄彼,让系统送过去后,依旧开口询问。
“照例问一句,贾思勰你写的《齐民要术》是否可以公布出来,我还是那句话,公布还是不公布是个人的自由,没有人可以道德绑架。”
话落,木槿姝依旧是等几分钟,因为这次写农书著作的作者们之前不一定会有发弹幕。
系统觉得每次指导也是麻烦,索性开了弹幕步骤提示,每个朝代都能看懂。
“咚”的一声重物落下的声音,吓到了视线一直没离开过天幕的贾思勰。
“阿翁,天幕说的是我。”看到不属于魏朝时期的东西摆放在桌子上又带着白光。
贾思勰心跳加快,仿佛要从嗓子眼离蹦出来,止不住的兴奋,气血上涌。
“我儿出息啦”贾宝的笑声清脆洪亮,充满了整个院子中,高兴之余还不忘提醒“快,先给天幕回个话,天幕送我的我们稍后打开。”
“是,阿翁。”贾思勰意气风发,根据提示,顺利发上弹幕。
贾思勰:“多谢木姑娘的打赏,对于公布《齐民要术》我是愿意的,阿翁说过,我们贾家世代研究农业是为了有一天能帮助百姓提高产量。”
木槿姝一听,这思想觉悟,不愧是有家学渊源的。
“好,我知道你的想法了,先生大义,但是作为享受到贾思勰劳动成果的,记得打赏一下哦,无论礼物贵重都是一片心意。”
虽然氾胜之和贾思勰很大方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可木槿姝不希望有人拿着他们免费公布的成果,最后若是种不出自己预期产量,会不会从崇拜声变成一片骂声。
况且华国研究农业的与其他相比,简直是寥寥无几。
人生不止要有梦想,更有生活中的财米油盐,所以打赏的礼物既可以补贴家用又能当作研究经费,何乐而不为呢。
“秦始皇嬴政打赏贾思勰黄金玉两千两,金银玉器各两箱,白虎皮、银狐皮各两张。”
“北魏孝武帝元修打赏贾思勰东海十个夜明珠,金镶玉腰带一只,琥珀手串一只。”
“宋太祖赵匡胤打赏贾思勰云锦、宋锦、蜀锦等各十段,文房四宝一对。”
“明成祖朱棣打赏贾思勰明澄泥风字砚、明澄泥夔纹明砚、澄泥夔纹砚各十个。”
“明太祖朱元璋打赏贾思勰阿胶墨五个,白银黄金各两千两。”
“周瑜打赏贾思勰琉璃屏风一对,孔雀羽扇一把。”
……
除了达官贵人的打赏,各个朝代淳朴的百姓们也都纷纷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心意。
倾刻,贾思勰家的院子逐渐打赏的礼物填满,无从下脚,甚至还有活禽,跑来跑去的母鸡和小鸡仔。
贾宝哭笑不得“儿啊,快让他们停下来,要不然咱们的院子要出不去了。”
“好,我这就说。”贾思勰用袖子檫了檫不存在的汗水。
贾思勰:“打赏的礼物已经够多了,谢谢大家了,不需要再送了。”
话落,家中打赏的礼物终于没有再出现了,贾思勰刚松了一口气。
“贵人,皇上有请。”
是吴公公的声音,贾思勰和父亲对视一眼,赶紧出门迎接。
“《齐民要术》全篇讲完需要时间,咱们老样子,我放在一旁你们誉抄”
正好,《氾胜之书》放的也差不多了,直接换上《齐民要术》,正好可以继续讲解。
木槿姝一拍手掌,椅子转了一圈又回到桌面上“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分享完毕,接下来是元朝王祯的《农书》
关于王祯生平活动有据可查的史料很少,史料有记载的是他做过两任县尹。
王祯的家乡文人荟萃,当时的名士,如李昶、王磐等都曾在东平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远、孟祺等人,其中孟祺曾编写过《农桑辑要》一书。
王祯可能受其影响开始接触农学,他在《农书》中曾多次引用许多《农桑辑要》的资料。
而王祯本人公正无私,勤勉务实,为县尹但生活节俭,经常将薪俸捐到其他地方兴办学校,整修道路,施舍医药等行为,被称赞是惠民有为。
王祯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所以作为地方官,他要求自己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因此,每到一处他都会留心农事,处处观察,很快史料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
每到一处,王祯就会传播先进的先进的耕作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
王祯的这些做法,为后来撰写《农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农书》一能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二是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叙述颇为详细,三能广泛介绍各种农具。
并且王祯根据实际经验,撰成《造活字印书法》,并绘制了:活字版韵纶图附在《农书》的末尾,成为印刷历史上珍贵文献。
继毕昇胶泥活字版印刷版后,木活字版的应用成为印刷技术上又一次重大改革。
比如水稻选种时,应选取全成熟、坚实,没有批子,不混杂的稻种,晒干,用蔀储藏,放到干燥通风的地方。
《农书》记录有关农业技术、土地利用方式等非常详尽,拥有丰富的参考价值。”
ppt最后定格在王祯的画像上。
木槿姝讲完后,用脚蹬着椅子去一旁喝水。
这一次不用木槿姝多说,已经开始有人自觉打赏王祯了。
静,世界如同按下静音键一般。
王祯如往常一样在田地中传播他遇到的先进耕作技术,木槿姝四大农书盘点王祯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态。
他和百姓们坐在田埂之上,誉抄《氾胜之书》和《齐民要术》。
“王大人,天幕说的是您嘞。”和王祯说过好几次话的老农,激动的指着天上。
“是王大人!”
“王大人是个好官,自从他来到我们这,产量都增加了不少。”
“有王大人是我们的福气。”
“恭喜大人!”
围在王祯和老农旁边的百姓们,虽然穿着补丁的衣服,但是脸上的喜悦不减半分,叽叽喳喳如同喜鹊一般纷纷向王祯报喜。
“我,何德何能啊”王祯嗫嚅着嘴角,半天才憋出这句话,他从来没想过自己著的书能被华国称为古代四大农书。
王祯的初衷,仅仅是作为地方官,应该让老百姓都吃到饭。
“叮咚,检测到环境不合适,打赏的礼物暂不送出。”
一阵电流声,好像是天幕中的系统,王祯很确定自己听到了来自系统的提示。
面前出现了发弹幕的提示,王祯稳住心神,跟随步骤发弹幕,周围的百姓看到王祯的动作不约而同都静下来。
王祯:“多谢诸位打赏的礼物,只不过我现在还有点懵,有些不敢置信,木姑娘天幕上讲的人竟然会是我。”
王祯朴实无华的弹幕,再加上谦虚的话语,引的众人哈哈大笑。
木槿姝喝完水回来,也看到了王祯谦虚的话语,天知道大佬总是对于自己的实力总是保持谦虚,不骄傲。
“您这么优秀,我讲《农书》的作者当然是您了,这是毋庸置疑的,您在华国农业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木槿姝越说也越觉得如此。
王祯:“木姑娘和诸位的夸赞我都记在心中,若是我著的《农书》如同木姑娘说的那样,我很乐意公布出来,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