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长寿,跟着是鋐哥儿(肃王朱识鋐),纮哥儿(庆王朱倬纮),现在你也要走,一个个全都走了。”
紫禁城,养心殿。
朱术桂眉头紧皱,盯着眼前冒着蒸汽的铜锅,但心情却极不好的说着,而同席而坐的几人,一个个的表情各异。
离别之意,环绕此间。
“走了,又不是不回来。”
见到此幕,朱由检露出笑意,看向一行道:“短则半年,长则一年,我就会从东南回来的。”
“你这话,谁信啊。”
朱术桂瞪眼道:“我跟煃哥儿他们是没有离宫,但这绝不代表我等不知东南是什么样,这段时日朝中的一些大臣,像是疯了一般弹劾魏忠贤,弹劾卢象升。”
“为何弹劾?还不是东南的情况有大不同。”
“我就不明白了,陛下叫你兼领督察、检察、廉政三院,叫你主审钱案,难道在京就审不成了?”
“东南那边,真要还有与钱案有牵扯的,派检察、廉政两院的人南下,一批批的抓回京城,难道就审不成吗?”
“审是可以审,但时间呢?”
朱由检听后,端起手边酒盅道:“这一来一回耽搁多少功夫?你适才也提到了,今下的东南局势不定。”
“难道抓一批人,在审讯的过程中,又牵扯到一批人,就再派两院的人南下,要是这样的话,这案干脆就别审了!”
讲到这里,朱由检举起酒盅饮下佳酿。
“你少说几句吧。”
朱由栋瞪了朱术桂一眼,随即对朱由检说道:“检哥儿,你也别在意,他说话就这样,口直心快。”
“说到底,他是担心你啊。”
“长寿去了东番,你跟鋐哥儿,纮哥儿他们先后前去东南,这些地方都是局势动荡,万一期间有任何差池,这对你们都不利。”
“难道就因为有差池,有不利,需要咱们上的时候,就可以不上了吗?”朱由检放下酒盅,看向朱术桂他们道。
“你们的心,我能理解,但事儿不是这样办的!”
“咱们是什么?是皇明宗亲啊!!”
“如果人人都像咱们这样想,那干脆什么都别做了,别忘了,到现在啊,漠南那边的仗还没有停呢!!”
“熊廷弼、洪承畴这帮大臣,童仲揆这帮武将,还有皇兄的天子亲军,他们之中有谁若这样想的话,那就不会在漠南多待一刻!!”
随着天启六年的隆冬结束,在漠南一带对峙的各方势力啊,今下又开始彼此间的试探与交锋了。
这场仗打到现在,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想。
包括虎墩兔憨、黄台吉他们都没有想到战局会这样发展。
但对朱由校来讲,打消耗战好啊,那就比拼下彼此的战争潜力,这一战不管怎样,虎墩兔憨、黄台吉所领势力必然要遭到重创,甚至这两个人,大明也必须要干掉他们!!
磨刀石的作用,既然没有了。
那留之何用?
想当初朱由校没有拼着自身出现损耗,灭掉北迁的建虏残部,那就是为了给泛东北战略,提供一个有威胁,但可控的磨刀石,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辽东等地的发展与改变,也不会这般的大。
如今形势既然有变,那就要及时做出调整。
按着朱由校所想,等到漠南那一战结束了,建虏所占据的土地,要逐步被黑龙江、吉林两都司接管,继而以辽东为核心,藩属朝鲜为辅,构建起大明的东北屏障,待到那个时候,迁移人口填充这些地域,就是必然要做的事情。
被封锁的朝鲜,治下人口就能跟着再迁走一批,而与之要迁移的,还有经东番北上的众多人口。
叫他们干最苦最累的差事,将开发黑吉两地的基础建设构建起来,等到两地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进行成规模的人口迁移了。
此事会持续很久,这将极大缓解大明的人多地少的压力。
而除了泛东北战略外,与之相对的,就是理藩院明确的盟旗制度,以察哈尔为首的广袤地域,都必须要接受新制约束与管控,甚至在推行该制之际,朱由校还会特设几处府州,继而填充到北直隶治下。
大明过去被动的对外政策,在天启朝开始会积极改变,漠南这片广袤疆域,必须成为大明北疆的屏障所在,而漠北及更远的地域,会以全新的模式依附到大明版图下,这样才符合强盛王朝该有的特性!
“我去东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朱由检沉默刹那后,剑眉倒张道:“那就是为皇兄多查抄些钱粮,尽管国库纾解了,但是你们也都看出来了,皇兄是有宏图之志的。”
“这么多的事要做,这除了需要人以外,更需要源源不断的钱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等道理你们不可能不明白。”
“别的不说,就说王叔负责的省府州县四学扩建,想要在北直隶试行起来,这就需要大批的钱粮供应吧?”
讲到这里时,朱由检看向了朱常淓。
朱常淓点点头表示赞同。
“而皇兄为何对此事这般看重?”朱由检撩撩袍袖,继续说道:“在此之前,你们或多或少都猜到一些,皇兄这是想改科举。”
“但由于此事牵扯重大,没有十足把握前,就贸然将此事宣讲出去,那不知会遭到多大反对声。”
“这反对声,可要比弹劾魏忠贤、卢象升他们要大多了。”
“毕竟魏忠贤他们在东南不管做什么,那都有奴变风潮压着,但是科举改革就不一样了。”
其实跟朱由校相处久了,朱由检、朱由栋、朱常淓他们各自做的事情,他们或多或少都能猜到一些,今上究竟想干什么。
那就是废除掉部分特权!!
对于这件事吧,起初在他们心底是有顾虑,有想法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到的事情多了,见到的多了,听到的多了,他们也都明白今上为何会有这想法了。
不废除掉部分特权不行啊。
在大明滋生的很多积弊与毒瘤,就是特权太多导致的,关键是这些特权,还被人拿着祖宗之法来维护。
不搞,大明国祚或许能一直延续,但各种问题会持续不断的出现,搞不好啊到哪一天,就玩不转了。
搞吧,各种分歧与反对肯定众多,甚至闹不好啊,还会出现骚乱,甚至是叛乱,这要是能够承受了,一切都好说,这要是不能承受,那事情就更大了。
但是现在。
借着要南下的话题,朱由检给挑明了。
“有些道理,我不说,你们也都明白。”
朱由检拿起酒壶,给自己斟酒,“不过有一句话,我要说一下,如果,我是说如果啊,有朝一日国朝面临凶险局面,而我等作为皇明宗亲,你们觉得有些人会不算计咱们?”
一言激起千层浪!!
此言一出,叫朱由栋、朱常淓他们表情微变。
大明社稷好,皇明宗亲怎样都行,但要是大明社稷不好,那皇明宗亲就首当其冲,可就是如此通俗易懂的道理,很多人就是不明白。
不过对朱由校而言,他们明白不明白无所谓,毕竟人多了,出现一些庸才是很正常的,只要他看重的那些人,一个个能在各自的位置上肩负起各自职责,这就足够了。
现在看来,有些人已经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了。
朱聿键算一个。
朱由检算一个。
……
对于朱由校而言,他其实并不惧怕人的斗争,毕竟作为大明皇帝,御极登基到现在,他的根基已经很浑厚了。
即便出现一些风波,但只要统筹得当,一切都是能得到平稳解决的。
真正让朱由校担忧的,其实是频生的灾情。
处在小冰河时期下,对幅员辽阔的大明来讲,不间断出现的灾情,往往是最叫人头疼的。
出现灾情,就必须及时赈灾。
不赈灾的话,那受灾百姓聚在一起,稍微有一点火星出现,民怨再被煽动,就会出现骚乱,甚至是叛乱。
过去这些年,这灾情就没有断过。
为了能增强抵抗灾情的能力,朱由校对于一些建设格外看重,就像水利总署,针对各地的水利建设,特别是黄河沿线,不管是有多难,每年既定钱粮份额,朱由校是一两都没有少过他们。
水利总署整体的建设,朱由校还是很满意的,至少在治理黄河方面,不像过去那样,砸进去数不尽的银子,最后呢,该泛滥的时候还是泛滥,该冲垮的时候还是冲垮!
黄河一出事,那就是大事。
不过在这背景下,水利总署方面啊,还是出现了贪腐行为,特别是各种形式的小贪,可谓是层出不穷。
对此朱由校能做的,就是抓杀!!
这也是为何这么多年下来,朱由校对待吏治的态度依旧强硬,因为这玩意儿根本就杜绝不了,只要有权力在,那么有些东西就消失不了,即便抓了很多,但还会有各种花样出来,所以肃贪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行。
“陛下,西北地带的旱情加重了。”
西苑,玉熙宫。
南书房大臣陈明遇,表情严肃的作揖拜道:“据三边总督孙传庭呈递的急报,陕西、甘肃治下多地旱情严峻,今岁春耕所播种的田亩,有不少没有长出庄稼来。”
“因为这种情况,使得陕西、甘肃一带的粮价持续走高,而据有司查到的一些情况,一些边镇及卫所,出现了盗卖军粮的情况……”
朱由校的脸色阴沉下来。
西北的灾害,其实一直被朱由校记挂着,因为他知道西北那边,灾情的频率会愈发的高,不是旱灾,就是雪灾,要么就是蝗灾跟地震,在原有时间线上,恰恰是灾情频生下,加之赋税愈发繁重,地方吏治腐败,官绅官商相互勾结,这才导致了不可遏止的揭竿起义。
没有活路,那不反干什么?
等死吗?
“给少府传旨吧。”
在沉默了许久后,朱由校开口道:“命北直隶、河南两地储备粮拨出一批,运往陕西、甘肃两地。”
“给三边总督府,陕西、甘肃巡抚府传旨,命他们组织人手,聚拢各自治下的灾民,施行以工代赈,将水利总署先前勘定的河道整饬,小运河修建都发动起来。”
“另外给孙传庭传旨,叫他严查边镇及卫所贪赃枉法之举,必要的时候,给朕杀一批人震慑!!”
“臣遵旨!”
陈明遇当即作揖道。
因为知晓西北的情况,所以朱由校一直在谋划西北破局之策,既然灾情不可阻挡,那就设法分流人口,这在先前已经做了很多了,一批批西北的破产群体,被分批安置到北直隶、辽东等地。
但是西北的人口,不可能全都迁移走。
毕竟西北那边,除了大明子民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如果迁移的太多,那就无法压制住他们了。
想解决西北困局,唯有自救。
既然灾年的收成没有保障,那干脆就组织大批人手,在西北地界大兴土木,把该整修的都整修了,至于这担子,中枢扛起来。
“还有,给海关总署传旨。”
朱由校想了想,伸手道:“叫他们针对海运粮出台一些减免政策,特别是北直隶、山东等地沿海,尽快拟出草案呈递御前。”
“臣遵旨。”
陈明遇再拜道。
朱由校为何积极对外开海,那就是为了解决不时之需,像南洋地区的粮食,如果能源源不断的汇入大明,这是能解决不少烦恼的。
而像在藩属朝鲜,已经有大片的土地集中种植棉花了,朱由校当然知道,这背后肯定会有很多冤屈,但朱由校却选择视而不见。
没办法。
大明需要棉花,特别是在北方,小冰河时期不断加剧下,气温是不断降低的,一些地方在出现灾情时,是需要棉布,棉被,棉服等御寒之物的,赈灾可不是说,叫受灾群体吃饱了就行了,那也要穿暖才行,解决了吃穿问题,有些事情才不会发生。
可大明需要保粮食,所以有些东西啊,就需要通过对外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