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挽唐,从安史之乱开始 > 第61章 名震长安,以正乾坤

惊心动魄的一夜一闪而逝。

大明宫,宣政殿内熙熙攘攘,气氛十分沉重。

天色还未亮时,内侍省宦官几乎全体出动,向长安城百官传达了一条紧急通知。

那就是今日朝会改为大朝会。

唐初,国事繁多,朝会一日一开,在太极宫的两仪殿召开。贞观后期,改为了三日一朝。

李治继位后,又改为一日一朝,到后面又改来改去,隔日、三日、五日一朝都有可能。此后历代皇帝再无定数。

天宝年间,朝会召开就更少了,要开也是匆匆了事。

有资格参加常朝的京官须为五品以上的高级文官。除此外,中书、门下两省的供奉官和监察御史、尚书省二十四司员外郎不受官阶限制。

在常朝外,还有大朝,在京的九品以上职事官都得参加,往往在重大节日间举行。当然,皇帝也可根据情况需要随时召开。

唐太宗习惯于每月初一和十五召开大朝会,他需要认识中低层官吏,让中低层官吏聆听天可汗的教诲。

唐高宗在位期间,修建好了大明宫,就搬了进去。至此,朝会地点由两仪殿变为了大明宫的宣政殿。中书门下在宣政殿外也有官署,方便皇帝随时召集宰相议事。

自安禄山造反后,倒是经常召开朝会。

今日,召开大朝会的目的很明显。

那就是将昨夜的惊天之变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昭告天下,长安城百官、天下万民都需要重新认识李璘。

昨夜参加宴会的高官大臣也好,皇亲国戚也罢,回了家后只能与家人说兴庆宫里发生的大事。因为宵禁,不能四处乱跑。

所以,中低级官吏和远亲宗室,乃至长安百姓尚不知昨夜的变故,只是有些人那会听见了天策军的呼喊。

李璘穿戴着紫色官服,束金玉带,十三銙,告别了心神还沉浸在震动中的侯莫陈妃,在十余名天策军士兵的护卫下,缓缓离开了十王宅,走向大明宫宣政殿。

这时,天色已经亮了。

他走进大明宫,过望仙门,穿建福门,正对着含元殿。

一路走来,需在每一道宫门前例行公事。核查门籍和监搜李璘的监门校尉都无比恭敬和谄媚,他们显然知道了昨夜的变故。

李璘从含元殿东侧的通乾门抵达了宣政殿前,两名等候多时的监察御史赶紧迎接他进了宣政殿。

他是最后一个到达宣政殿的人,李隆基都已经坐在龙椅上了。

李隆基侧眼向一旁的朝会礼官中书省通事舍人使了个眼色。

那中书舍人立刻高呼:“天下兵马大元帅、河东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天策上将、武部尚书、永王李璘进殿。”

熙熙攘攘的宣政殿里,近千名文武百官齐刷刷转身,向着李璘行注目礼,目送他走到队伍最前方。

今日不仅职事官齐至,致仕(退休)官、文武散官(只有荣誉官名,无实际事务)、勋官(军功奖励)、亲王、郡王悉数也来了。

王思礼、高适、李亨、李琩自然在列。

他们在等候朝会的间隙已经通过交头接耳得知了昨晚大殿里发生的一幕,此刻看着李璘,表情各有不同。

敬佩、崇拜、兴奋、羡慕、嫉妒、忌恨、恐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李璘面露微笑,迈着轻松的步伐,走动了韦见素前面停下,这个位置过去是属于杨国忠的。

李隆基冲着李璘点了点头,又用眼神盯着韦见素,示意其可以奏事了。

韦见素立刻站出来,清了清嗓子,道:“自奸臣杨国忠为相以来,把持朝政、惑乱朝纲......”

“贼军自范阳起兵,千里焦土,百姓流离失所,河北沦为贼巢,东都沦为贼都......”

“及至贼军大败哥舒翰,叩关潼关,永王临危受命......”

“奸相怀谋逆之心,欲毒杀潼关众将士,幸得计谋被识破,永王率军......”

“圣人痛定思痛,下罪己诏,擢永王.....”

韦见素用华丽的措辞,高亢的语气讲述了一遍事情经过,代表大唐官方对这些事进行了盖棺定论。

至此,杨国忠彻底成为了奸臣逆贼,李璘成为挽天倾的不世皇子。

满殿皆静。

话里话外,再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的人也明白大半。

于是乎,众臣齐齐下跪,高呼:“圣人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隆基抬了抬手,又动了动眼皮,缓缓道:“都起身吧。”

“谢圣人。”

众臣自前往后,依次起身。

李隆基又道:“刚才韦见素的话,都可曾听见了?一应军国大事皆由永王做主。有不从者,永王可便宜行事,无需启奏。”

这话说的很鸡贼,李隆基的意思是涉及到兵事,李璘自行处理,无需经过他或者中书门下审议。

但其余政事他没提。那意味着其他大事,李璘作为宰相需要按流程来,不能擅权。

李璘听出来了李隆基的意思,倒不觉得意外。

自己虽然当了宰相,可这众臣乃至万民足足被李隆基统治了四十多年。哪能自己一朝得势,就能令他们听命于己。

兵事自己决之,可除了天策军,其余什么朔方军、平卢军、南方诸郡会不会把自己当一回事都要打个问号。

不过不要紧,这点小聪明,李璘并不放在眼里。

千层之台,始于垒土。

何况,李隆基的命可是在他手里,有些事李隆基不点头也得点头。

“今日朝会结束,罪己诏以及关于永王的任令,全部加急送往全国各地,不得有延误!”

李隆基又补充了一句。

接着,他看向李璘,问道:“十六郎,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禀圣人,儿有。”

“说吧。”

李璘朝着李隆基行了个稽首礼,奏道:“如今奸邪已除,朝政内外将新。乃万物更新之始,当除叛贼,正乾坤,护我大唐圣威。”

“故儿启奏,改元‘正乾’。”

改元在唐一代,倒也常见。唐高宗、武则天多次改元,李隆基也改过。

但这个“天宝”是真的没改好,是李隆基逐渐贪图享乐,不问朝政的开端。

开元初与天宝末,是极其罕有的同一位皇帝,功与过呈现出两个极端。

顿了顿,没等李隆基回应,李璘又道:“儿再奏,如今正是国家危难之时,诸事待兴,儿顾及军国大事,无余暇参政。左相坐镇中枢,恐力不从心。”

“依儿拙见,许国公陈希烈昔年为相,素有高见,受奸贼妒忌,罢职在家。大理卿张均乃名相之子,家风淳正,源远流长。”

“此二人应进中枢为相,福泽天下。”

未及,李璘接着说道:“儿再奏,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气节之高,鲜有人及,其忠义无双,文武双全,据守平原期间,屡抗贼锋,助数郡光复大唐。”

“其任监察御史、侍御史期间,恪尽职守,刚正直谏,公正严明,世所称赞。”

“儿请进拜颜太守为御史大夫,重振朝纪。”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