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320
赵桐一行人回到老家也才十月初。
以免引邻居太热情, 两人早就商量好了,直接在县学附近找个宅子,住上几个月, 待明年县试成绩出来, 直奔府城。
海蜜儿道:“这样难道就没人发现了?”
“能安静一时是一时。”
这次吕义也陪着一道过来了, 一行人忙前忙后将宅子给收拾了出来。
几人在屋里休息时,赵桐已经去街上转一圈了。
他虽说出生在这里, 可事实上,打能吃东西开始,便跟着父母去了京都, 这一待就是十来年, 面对老家是完全陌生的。
几人里头, 也就陈二在老家待的时间久。
听说赵桐寻了一圈, 没找到什么好吃的,轻轻叹了口气道:“也就孙家馆子和秋家酒楼吃的好些, 秋家酒楼还是靠着小姑父的番茄鱼打响的名头, 孙家那边也是沾着番茄的光,他们两家可是最早开卖的, 厨师做的比京都那边还地道。至于旁的大概你也看到了, 千河县几十年如一日。”
按理说,他们这个小县城最近几年出来的举人丶进士不在少数。
可架不住朝廷明文规定, 不能在老家任职。
且大家从本地走出去的,也大部分是穷人,朝廷里又没什么关系,乃至于养活自己都挺困难, 想要给家乡做点贡献,那是难上加难。
如今也就赵护官职最高, 正三品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还在东宫挂了职,赵护当官这十来年,先是给村里办了族堂,又捐了钱将县学给修了一修,扩建了一些地方。
同时每年都会让人捎回来许多在老家甚至宾州府都买不到的书籍。
至于其它的地方,他也是无能为力了。
好在赵护与刘致丶秋旭丶温学福等人给了大家地址,谁有觉得写得不错的文章,或进想请教问题的,可以从商会这边捎过去。
他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回覆,这些年下来倒是成效不错,千河县的秀才丶举人也是越来越多,就这上一届的会试上榜人数明显比以往高了不少。
赵桐道:“我听我娘说,老家的饼子特别好吃。”
他想去尝尝。
陈二知道有一家老爷子打的饼子特别好,只不过他去京都的时候,老爷子已经五六十了,他那时候每次陪着陈庆来送货,都会买几个饼子带回去。
里面不管是放菜,还是卤肉,味道都是一绝。
现在他离家也有十来年了,不知道老爷子还活着没。
赵桐道:“那你带我去找找呗,完了后我还能写一篇寻食记。”
陈二抽抽嘴角,“你先想想明年下场的事吧,再过些日子就得报名了,除此之外,还得找几人担保。”
陈二有秀才功名在身,倒是可以让他少找一个人。
赵桐道:“这个你不用担心,我爹已经安排好了,我按照他给的地址寻过去便成。”
还是那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嗯,他希望他爹长命百岁,他哥扶摇直上!
姐夫们各个官运享通,而他躺着也能嗖嗖嗖地长经验。
陈二估摸着赵桐上辈子可能是条狗。
这才两天时间,已经把哪条巷子里有吃的,哪家做的什么菜最地道给摸得清清楚楚了,还特意带着吕义走了两圈。
画了张小地图,上头标上了数字,直接贴到了书房的门后,待快到吃饭时间了,想吃什么就打发吕义去哪家买。
或者一行人集体出动杀过去。
吕义提前先去报个菜。
海蜜儿对此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论吃的能力没有人能比得上赵桐。
吃好喝好才能努力学习,赵桐第三天才拿着东西去了县学。
宋先生年纪大了,不过依旧还在教书,看着眼前眉目飞扬的少年,微微有些感慨,“当年你爹找上门的时候,比你还要年长一些。”
赵桐笑道:“我爹常说,没有您就没有他的今日。”
宋先生摆了摆手,“那是您爹自己努力,也惯他先前运道不好。”
与赵护相处的越多,宋先生才越发现,赵护的文章写得越好,比起拿来他这里让他掌眼的,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两人客气了几句,宋先生翻了翻赵桐的文章。
他比预料的还要好一些,赵桐投来的文章也没写别的。
主要分析了一下千河县的情况,想要百姓的生活好起来,得有一件拿得出手的产业才行。
如今千河县的县学在整个府甚至整个省都拿得出手的,可经济实力还是差了许多。
赵护当时在京外搞的庄子,许多地方也都效仿了,成绩还算不错的。
可惜老家这边没有兴起来。
主要还是这边百姓都没什么钱,自个儿就有地,想种什么种点什么,对于那种采摘之类的东西完全没兴趣。
赵桐这两日天天在街头瞎逛,当真摸出了些门道来。
里头也写了几个建议,既然县学这么出名,我们为何不办一个大点的书院。
读书人多了,需要书籍就会增加。
笔墨纸砚这些也会增加,甚至吃穿住行一应都少不了。
这就是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他觉得老家种出来的番茄,比京都的味道更浓郁,甜度也更大一些,大概这就是水土和日照的问题,就像秦五从老家带来的枣子,比在京都种的口感好上了许多。
甚至个头也大了不少,肉更厚更细腻。
老家的辣椒也更辣一些。
宋先生将文章看完,轻轻叹了口气,“这些是你爹告诉你的?”
“没有,这是我昨晚写的,我回来这两日,在街上寻摸了两日的好吃的,听了不少百姓的闲言碎语,总结出来的,先生是不是觉得我写这样的文章不妥。”
宋先生摇头,“写得很不错,见解也很独特。”
宋先生又问了问赵桐接下来要不要来县学读书的事。
赵桐不好意思道:“我可以来吗?”
“自然可以,不过你得先走个过程。”
对于入学试,赵桐也算是熟门熟路,试卷内容也很简单,是上次别的县的县试题,难茺与他在霁月书堂做的差不多。
赵桐速度很快,在晚饭之前将答卷交了上去,宋先生与另一名先生一起评的卷。
赵桐在县学转了一圈回来,两人已经评好了。
赵桐没有悬念地到县学借读两个月。
赵桐觉得自己的丈母娘缘一直不好。
在京都属于无人问津类型的t,哪知回到老家,没几日就被好几位丈母娘瞧上了。
赵桐那个心里美呀,一口一个大姨,把前来聊天的妇人喊得眉开眼笑。
陈二见他这几日每日回来,手里都提着一个篮子,里头放些老家常见的吃食,什么饼子丶枣子,干笋之类的。
这一日冬至,陈二正抱着儿子坐在窗前读书。
就见一位十五六的小姑娘挎着个篮子进了门,嘴里还喊着:“赵公子在吗?”
陈二抱着儿子迎了出去,问道:“姑娘找谁?”
小姑娘甜甜笑道:“前几日我哥哥成亲,赵公子帮忙写了幅对联,我娘知道赵公子是从京都回来的,身边也没大人照顾,今日特意包了饺子,让我给他送过来一些。”
老话说得好,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陈二才想起今日是冬至。
连连和小姑娘道谢。
大概大婶也知道赵家人口挺多,送了一百来个。
海蜜儿让人准备了自家的点心和腊肉给小姑娘带了回去,对方不要,她笑道:“礼尚往来嘛,大家这样常来常往就熟悉了。”
小姑娘乐哈哈地带着东西回去了。
赵桐中午吃着大婶包的饺子,嘴巴都快咧开花了,对陈二道:“表哥,我就说我的卦还是蛮准的吧,只要人动,桃花也动。”
陈二不置可否,十分敷衍地开口,“机率问题。”
赵桐气得哼了他一声。
你们父子俩是要气死我,住着我给你们算出来的宅子,挂着我送你的平安符,还在这里质疑我的能力。
简直太不要脸啊!
赵桐吃完饭,睡觉前又给自己卜了一卦。
很好,桃花朵朵开。
大概是知道了,有人送了饺子,还收到了回礼,还邀请她常来常往,第二日,一连有三家上门的小姑娘。
年纪都差不多大,长相各不相同。
不过看得出来,都是很好相处的。
冬至过了,她们没送饺子,送了什么菜包子,肉包子,糖包子……
还有人送了半只羊腿来,说是天寒地冬,让他们熬了暖暖身子。
海蜜儿是一个也没让空气离开,沿路买了不少的特产,就这么一家带一点,不知不觉去了三分之一。
陈二咽了下口水,“这真是桃花运来了?”
不能吧,也是挺玄乎的啊,尤其是赵桐那水平,十有八九碰不对。
海蜜儿白了他一眼,“他当时给你算过,说你要生三儿子才能有闺女,你还记得不?”
陈二点头,“他也是这么给大哥说的。”
是以,陈家兄弟一至认为这小子忽悠人不找草稿。
海蜜儿道:“大嫂这次怀孕,咱们等着瞧吧。”
小三出生的日子也就在明年二三月。
陈二道:“不行,我得看着他,他是回来考试的,不是来找媳妇的。”
这几个小姑娘是都不错,拿来的吃食也很好,可门不当户不对,像这种能亲自上门送东西的,哪一个是大家小姐呀。
晚上赵桐回来,陈二便与他分析了利弊。
你别得瑟地天天傻笑。
你得搞清楚自己是来考试的,考不上功名一切都白搭。
更何况,那几个小姑娘就算是你瞧上了,你父母也不一定能同意。
赵桐被他叨叨了半天,可算是清醒了过来。
对哦,他小小年纪学业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不能和人家小姑娘结婚,干嘛要收人家的东西啊。
赵桐晚饭后,写了份检讨书。
他都快被这突如其来的桃花运给带偏了。
这样不好!
赵桐接下来的日子,一方面努力读书,另一方面,若是大姨们来找他,或者小姑娘们来找他,他都礼貌地应对,倒也没发生什么不得了的大事。
转眼就到了除夕。
人生头一次离开父母过年,赵桐多少有些想念他爹的手艺。
好在这些年来他厨艺也精进不少,和吕义两人楞是弄了满满一大桌的菜。
陈二在一旁打打下手。
吃完年夜饭,大家一起守在客厅的火炉前你一句,我一句的聊着。
赵桐也不禁感慨,自己虚岁十七了,在这个年头算是大龄剩男也不为过。
吕义比他还要长几岁,已经满二十了。
赵桐道:“吕哥你什么时候下场?”
吕义道:“等公子中了进士之后。”
赵桐猛然想起,他当时梦到的,自己二十五岁才中进士,忙道:“别别别,待我中了还不知道何年何月呢,不如你下一年去参加吧。”
吕义有些疑惑。
赵桐道:“你若有了功名在身,便可以买些地,让吕姨回去养老了,而且青姐嫁人了,在婆家的日子还能更好一些。”
赵桐也是觉得挺离谱。
在他的印象中,如今这个年代娘家有兄弟,甚至父亲兄弟的地位越高,女子的地位也稳,可他上辈子的时候,那些妈妈们常说,给你生个弟弟,以后给你撑腰。
唉!
就,很离谱啊。
赵桐胡思乱想了一会儿,一擡头外头飘起了雪花。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新年。
翻过年时间流逝的更快。
赵桐也不知道自己忙活些什么,就已经迈入了二月。
好在家里下过场的人多,一个个都给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饶是什么东西都准备的妥妥当当,待开始考试时,赵桐还是免不了有些紧张。
出了考场,一直觉得自己有个字错了。
陈二道:“你别紧张。”
赵桐挠挠头,“我真的越想,那个字越不对。”
饶是回家后,仔细查了各种资料,与他写的那个字一样,可他依旧感觉不太对。
这事一直持续了好几日,连最喜欢吃的饭菜都没什么吸引力了。
陈二一咬牙道:“要不去求个签吧,我记得有个很灵验的寺,就在府城那边,以前姑姑他们常去的。”
赵桐一拍脑门,“我知道了,我去卜一封。”
陈二吐血,你这算卦的本事没怎么样,天天给自己占卜上瘾了,每日一问,真不至于。
赵桐道:“可我是学道的啊,你让我去拜佛,你安的什么心?”
陈二被他一说也是楞住了,好一会才道:“你们道家不是有云,随心所欲,道法自然吗?能灵验,能安心便成了,还管什么佛什么道。”
常言说得好,佛道不分家。
被二表哥这么一忽悠,赵桐还真去求了个签。
结果,一连求了四次都是下下签。
赵桐一气之下,将签子全倒了出来,从中捡了一个上上签,而后开心道:“表哥,我舒服了!”
把旁边前来拜佛求签的人都给惊呆了。
赵桐心情好了之后,回家继续读书,这次也没去县学,直接在家待成绩了,不知不觉到了放榜的日子。
陈二平时看着大大咧咧的,其实比赵桐还紧张。
放榜的前一晚楞是没睡着,天不亮就和吕义两人去蹲榜了。
待过去时,刚好碰上张榜,陈二立马冲过去,头一个就扫到了赵桐的名字,开心道:“我就知道这小子杞人忧天,自己吓自己,这不成绩好好的呢。”
两人这才开开心心地回家了,哪知赵桐自打捡了上上签之后,整个人就看开了,读书丶锻炼丶休息,每日都把自己卡得死死的。
他们去的时候天上还挂着星星,外头黑漆漆的一片。
回来时也没走多长时间,星星依旧没有隐没,太阳还没出来。
赵桐正躺在床上呼呼大睡,陈二一连打了好几个哈欠道:“算了,咱俩还是先回去睡觉吧,待醒来告诉他也是一样的。”
吕义同意,两人均是一晚上操心放榜的事,几乎没合眼。
这会儿一沾枕头就睡了过去,直到院里响起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两人才从床上弹起来。
此刻,赵桐正乐哈哈地给前来道喜的人分喜糖。
令他意外的是,那几个与他常来常往的大姨没出现,再仔细一想好像自打进入考场之后,大姨们就再也没出现过。
直到下午与县试中了的几位同窗一道吃酒时,有人才说了一句,“徐三中了没?你们瞧见了没?”
“瞧见了,第七名还是第八名,成绩还算不错的。”
“这成绩还不错吗?徐三可是赵师弟没来之前,县学里成绩最好的,文章哪一次不是被先生拉出来挂在墙上夸,让我们引以为范文参考。”
几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起了徐三。
赵桐虽然在县学借读了两个来月,但与徐三不是一个班的。
平时交集并不多,可这两个来月,也没见过谁的文章被贴出来过来,倒是他自己的文章被先生点名过几次。
在本班流传了起来。
赵桐正寻思着徐三长什么样,就听他t旁边的韩师兄道:“赵师弟你还记得我些日子借你的那本笔记吗?”
赵桐点头。
韩师兄当时想借走,可翻了翻就没借,而是每日来家里看一段时间。
韩师兄接着道:“那里头有好几篇文章,与徐三写的差不多,甚至很多句式都一样,例子更是一模一样。”
“嗯?”
赵桐不懂,“那本笔记是我自己的文章,是我在京都时我爹和先生们出的题目,我答完之后便拿给他们批改。”
若说与千里之外的另一人写得相似度有七八分,他不是太相信的。
毕竟那文章,他并没有在京都小报上发表过。
韩师兄将自己觉得相似的内容甚至论证和题目给提了一嘴,一旁的几位立马道:“对对对,这几篇文章都被先生点名表扬过,我当时还抄了下来,回头仔细研究过。”
“要说,这徐三文章有时候写得特别好,有时候也就马马虎虎与我们差不多。”
赵桐听他们说完,张了张嘴,好一会才道:“这几篇文章,我在京都小报上发表过。”
他将大概的时间段说了一下,而后又道:“还有两篇是我写的检讨书。”
众人:“……”
大家也是都过了,闲来无事,有人去找徐三的文章,韩师兄则和赵桐去拿他的笔记。
结果这么一对比,好家夥,两人的文章相似度高达九成。
赵桐是知道老家这边还没有京都小报的,不过如果需要,也有人会从别的地方买来,不过像赵护他们的科举题锦倒是有学生手里有。
是从宾州府城买回来的,属于有钱人家了。
赵桐的文章上头都标有日期,吕义将他发表过文章的报纸都给收罗了起来,这次过来也带了一份来。
刚好把报纸翻出来。
一对比,徐三每篇文章都比京都小报刊登的日期靠后。
韩师兄道:“我们洛北的新学政前两年提了个新的积分选拔,除了岁试之外,平日里文章写得好的,被先生推荐过的,也可以算一些积分,这样就算是岁试时没答好,平时的积分在那里,也可以加加减减获得乡试名额的。”
徐三也就在这之后出名了。
赵桐这边已经可以基础判定徐三大概是看过京都小报的。
这几篇文章写的时候,刚好与他文章的题目相似,他索性就照抄了。
这胆子可真是大啊!
恰在这时,另一位师兄已经翻到了京都小报上有一篇文章与这次的考试题目差不多。
众人:“……”
赵桐这次没家长管着,楞是多了些酒,送走了几位师兄,结果,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被吕义给摇醒了。
“公子出事了。”
具体是谁也说不清楚,徐三长期抄袭赵桐文章的事在全城传开了,这次县试压轴的文章又与京都小报几年前的一篇文章内容相似。
徐三这次有没有抄不知道,反正京都小报这篇文章就送到了县太爷的跟前。
于是乎,调出了卷子,一瞧好么,徐三的文章有五六分与赵桐的相似。
当时还有评卷的先生笑着答了一句,“果然成绩好的人惺惺相吸,连文章都答得差不多。”
只不过赵桐的文章还是更好一些,尤其是几个例子比徐三举得更加切题。
哪知,徐三抄了原文的七七八八,而赵桐则在上次的那篇文章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比之前更好了几分。
县太爷看了文章之后,勃然大怒,连夜众人商议之后,决定取消本次县试的成绩,择日再考,至于徐三,先前抄袭,这次又直接引用,直接被罢黜了资格,赶出了县学。
徐家人这会儿正在县衙那里闹着呢。
说赵桐的报纸随随便便拿来,谁知道是不是嫉妒他自己造的假。
这会儿县太爷那边要喊赵桐过去一趟。
赵桐心里咯噔一下,他就说吧,他算的卦是准的,这次县试一波三折,下下签。
不过最后,他楞是凭一己之力扭转局面。
赵桐想了想,索性把自己的笔记带上了,上头有他爹和先生的批注,倒是不怕徐三胡说八道,更何况京都小报办的也不是一年两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