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宋穿之东坡妻 > 第87章

第87章

王浮也感到难过, 在眉山的时候, 她还去苏轼老家见过他的祖父, 那时老人家身强力壮, 拄着拐杖在村中漫游,牵着他的驴子却不骑,

驴子身上仅仅背了一壶酒, 走得累了渴了, 他就打开酒壶喝一口酒,偶尔和村人打招呼,也是中气十足, 没想到这样健康的一个老人,就这么突然离世了。

苏轼祖父送给她的一只葫芦还挂在她的博古架上, 圆润光滑, 泛着柔和的光芒。

王浮立刻写了回信,到院子里把埋在木槿树下的一坛酒挖出来,这是她八岁时酿造的一坛高温蒸馏酒,北宋是没有纯蒸馏酒的,现下的酒都是非蒸馏酒,度数很低,

有的会用炭火烧烤,称之为“烧酒”,虽然是高温杀菌, 却没有蒸馏提纯。此时的“白酒”是指白曲酿造的非蒸馏酒,还有很多果酒,

干脆连酒曲都没加,是直接酿造的。她这坛酒是为了处理外伤,用来消毒的,因此经过多次蒸馏,埋在地下以备不时之需。

当时王浮到苏轼老家,苏轼的祖父正在村中一户人家指导他们酿酒,虽然官府禁止民间卖酒,却没有禁止私人酿酒,但酿酒所需粮食甚多,乡下也只有稍微富裕点的人家才有馀力酿一些酒存着待客。

当时王浮便提起蒸馏酒,苏轼的祖父很感兴趣,就在王浮的指点下蒸了一些黄酒,果然黄酒颜色变浅,味道却更加香醇,度数也变高了。苏轼的祖父很喜欢这一小坛酒,只有亲近之人才能分得小小一杯。

王浮把信和酒交给音娘,嘱咐她让董阿大把这两样东西和赵氏准备的东西一起打包好,尽快送到眉山去。

此时眉山苏家一片愁云惨淡,因为老人是患病离世,中间经历了许多苦难。苏轼的大伯苏澹十年前就去世了,二伯苏涣在外做官,如今消息还没送到他所在的地方,等他知晓,必然得辞官回乡,为父亲守孝。苏涣有三子四女,妻子杨氏,三子分别叫子正丶子明和子安,四个女儿,前头三个都嫁出去了,剩下一个最小的双宓,王浮曾见过的,她因为年幼体弱,无法随父亲赴任,所以留在了眉山,外家怜惜她,常年累月地接了她到自家去住。

苏洵强打精神,送走前来吊唁的客人,一回到家便直奔灵堂,“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磕几个响头,程氏抹着眼泪,忍住伤痛,躬身拉他,却发现他全身僵直,显然是悲伤过度,难以自拔。

苏轼带着苏辙,两人都穿着粗麻布做的齐衰丧服,苏轼与祖父的关系极为亲近,此时自然也是泣不成声。他之所以没给王浮写信,也是为了服侍祖父,心中哀痛,不知如何提笔。

等苏洵平覆心情,程氏万分自责地向他请罪“官人,都是我的过错,当年就不该答应让阿翁一个人住在乡下的老宅子,没有亲自服侍他们,忙于家中琐事,一时疏忽,竟忘了派人时常去老宅看顾二老……”

其实程氏真的冤枉,当时苏洵的父母为了不打扰他们这对新婚夫妻,主动提出要住在乡下老宅,不管她怎么劝说,都不肯到纱縠巷来住,还遣退了她送过去的使女,执意独居。铺子上事多,苏双宁又病了,她自己都忙不过来,一时忘记派人去乡下探望公公,再加上苏轼祖父的病恶化得极快,等她知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不是你的错,是我不对,早知道科举无望,何必执迷不悟二哥在外做官,只有我能承欢于父母膝下,我却一去经年,杳无音信,既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也辛苦娘子操劳家事,养育儿女。从今往后,我便断了仕途心思,专心教育和仲丶同叔……”又正色威严地向苏轼和苏辙斥问“书都读了多少了近来有无新作背给我听听。”

程氏心疼两个儿子,他们俩今天也是跪了一整天,粒米未进,于是劝

苏洵“官人,天色已晚,你今日悲伤过度,滴水未进,还是先摆饭吧!明日再问他们俩的学问也不迟。”

“‘业精于勤荒于嬉’,读书做学问,最忌怠惰,有娘子看着他们,我是放心的,只是怕他们的心思不在学习上,空做了无用功,看着是日日不曾松懈,其实半点长进也无。”

“爹爹,我和弟弟都有好好读书,您书房的书我们已经都读完了,同叔的字很有长进,您尽管考校,只是您还是多注意自己的身体,长途跋涉,又哀恸伤身,实在不好。”

“算了,还是先用膳,六娘的身子还没好全,明日再考校你们俩。”苏洵让程氏摆饭,等饭菜上桌,吃了没两口,突然问道“家里的厨子换了么”

程氏回道“没有。怎么,今日的饭菜不合官人的口味这是和乐楼送来的素宴,我娘家二哥特意安排的。”

“没有,味道不错,替我多谢希平兄,他有心了。”然而苏洵并不是重口腹之欲的人,父亲猝然离世,他也没什么胃口,强忍着吃了两口,便放下筷子不吃了,看着程氏和几个孩子吃。

苏洵本来有三子三女,前面两个早夭,长子景先夭折的时候他悲痛欲绝,幸而又有了苏辙。因为失去了两个孩子,他对剩下的四个孩子都很疼爱,对女儿他从来没说过一句重话,对儿子则是严格教养,算得上是合格的父亲。

看着几个孩子,他又想起了他的父母,不禁悲从中来,掩面而泣。

众人自是一番手忙脚乱,不停地安慰他。正吃过饭漱口,外头门闩都落下了,忽听得门口一阵马蹄声,接着就是重重的敲门声。

家中有丧事,门口还挂着白幡,这是谁这么不打眼还来敲他家的门

不一会儿李伯就提着一大包东西进来了,手里拿着两封信,都交给了苏洵。苏洵一看信封上的地址和名字,皱了皱眉,府城的王方王子源这是谁

程氏看见了,替他解疑“这位王方先生是隔壁赵家的女婿,家住青神,庆历五年五月的时候来眉山探望赵家秀才公,应张夫子所邀,在私塾教了几个月书,和仲与他家的孩子打得火热,关系甚好。听说他们家入股了我兄长的和乐楼,如今搬到了府城。因他教过和仲,我与他家大娘子关系也不错,所以顺便通知了他家,想必这是吊唁信。”

苏洵拆开王方的信看了,觉得王方虽然没什么大才气,写文章却是简单明了,真情实意,字也写得不错,很对他的胃口。他又看了看另一封信,却是注明给苏轼的,就随手给了苏轼。苏轼当着父母的面就把信拆开了,一目十行地看完,便急着打开那个大包裹,从中间取出一坛子酒,尚未揭开盖子,就闻得到浓郁醇香的酒味,连苏洵也赞叹道“好酒!”

苏洵接过酒坛子,他虽不好这杯中之物,却也是懂得品酒的,这样的好酒他从未见过,光是闻着酒香就能勾起人的馋虫,若是在东京,怕不是千金难买,没想到王家会送来这样的大礼。

苏轼说“这是十娘酿了几年的好酒,因祖父好酒,她便送来这坛酒拜祭祖父。当时她来眉山,也曾与我去老宅见过祖父,与祖父甚是投契,还为祖父酿造了一坛好酒,祖父宝贝了许久,还将自己珍藏的一只葫芦送给了十娘。没想到这才不过两三年,便已物是人非,祖父再也喝不到这样的好酒了!”

苏洵便叹道“父亲与这位娘子,皆是性情中人,极少有人能入得了父亲的眼,这位十娘定然是个不一般的人物。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她送来如此珍贵的礼物,我怎么安然收下还是择日送回去吧!”

苏轼就劝他“十娘与众不同,她从不在乎这等身外之物,若您把这酒退回去了,恐怕她要觉得是您不喜欢她了。十娘在信中提及祖父,都是

哀悼叹惋之词,她说了,好酒需配英雄,知己不问年龄,她是以祖父知己的名义送这坛酒给我们的。”

苏洵见他不住地夸这个王家十娘,觉得好奇,问程氏“怎么我这一去,和仲喜欢上和小娘子一同玩耍了”

程氏无奈苦笑“许是投缘吧,自王家来眉山,我带着他上门看望赵家秀才公,也不知怎么的,就和那小娘子玩到一处去了。不过十娘也是好学聪敏的,而且做得一手好菜,还通晓医理,倒是个好孩子。”

“以前我就同你说过,和仲这孩子表面看起来很有礼貌,实则是个桀骜不驯的,你看他几时搭理过那些他看不上的俗人长此以往,恐怕失之狭隘,要让他多和同龄的男孩子玩,不要总把他关在家里,家里女人多,阴气太重。”

程氏心想你不说还好,一说我就想起来他与人打架的事。

但她没有在苏洵面前告苏轼的黑状,只是点头答应,又说起文同再次做了父亲的喜事,也算是略微冲淡了苏洵心中的悲伤之情。

苏洵把王浮送来的酒供在灵前,打算过两天去父亲墓前祭拜,再一并带去。

稍后为你更新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