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一时间, 各界喧哗, 都在讨论此文的可能性。过了几天, 《太平廷报》也转载了这篇文章,上面还加上了仁宗的批注!仁宗之所以如此支持这篇文章, 是因为王弗提前上书, 洋洋洒洒写了几万字,而郑为到东京后, 配合着针灸和饮食调理,稍微用了些麻沸散, 仁宗的疼痛有了很大的缓解, 精神好了很多。郑为带去的各种药物,都由内府的人一一测验过了, 药效非常好,仁宗对此十分高兴,重重赏赐了郑为, 对王弗也更多了几分信任。
王弗想要开启航海时代, 还是需要仁宗的大力支持,她的人已经在各地搜寻过棉花的种子, 棉花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但只是少数, 而且大多数人都把它当做观赏植物, 王弗所获不多,还是需要到印度和阿拉伯去找可以大批量种植的种子,再一个就是土豆丶红薯丶玉米和橡胶, 这几样东西是她急需的。
越来越恶劣的自然天气让王弗意识到,她正处在历史上第三个小冰河时期,唐末五代以来,除了战争,还有气候变化的影响,都使中原地区人口锐减,百姓进一步南迁。气温降低的影响是非常致命的,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国人口锐减几乎超过五分之四,第四次小冰河期在明末,虽然有美洲传来的抗旱高产作物,人口锐减也超过一半。很多专家都认为,明朝灭亡,与小冰河期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必须注意的是,凶悍的游牧民族,会因为气候的剧变,缺少粮食和衣物,而加剧对中原的劫掠。这一点,从梁文修年底随军出发,前往定州驻守,也可以看得出来。
司马光丶欧阳修等人为了表示支持,都各自发表了评论性文章,虽然欧阳修更多从文学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但他的解读,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作者的真实想法。
就连沈括,也撺掇着他老爹沈周开始着手编制新书,总结他们多年来在各地做官的经验教训,将各地的风物丶人情等一一编入着作中,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王弗无暇顾及京中的震荡,与乔生商量着,新出了一本游记,名字叫做《海国游记》,将真真假假的各色海外国家情况编进书中,极力夸大海外的富饶和神奇,因为来自现代,对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了解,她这就不仅仅是幻想,而是带着真实色彩的宏大世界观。王弗小时候最喜欢的科幻家是凡尔纳,他的《海底两万里》,王弗看了无数遍,此时也致敬了偶像,不仅杜撰了海面上的各国家,还把海底的世界,用华丽绚烂的辞藻描绘出来,看过的人都啧啧称奇,无一不感到十分向往。
《海国游记》于至和二年三月发行,配套的新戏也在同一天上演,新奇的世界观和故事,让东京的少年郎们都开始蠢蠢欲动,都跑去问自家见多识广的长辈,询问海外的情况。没想到回家一看,老爹正偷偷摸摸地翻看着《海国游记》,沈浸其中,外界的声响,半点都干扰不了他们。
蜀地在至和元年冬天的雪灾中,伤亡不少人,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所有人心头,好在新任知府张方平是个能臣,尤其在救灾上十分积极,开常平仓放粮救灾,上书求援,又联系了不少蜀地富商,在各地设粥棚,救援了不少受灾百姓。
“沿途颠簸,就不要再看书了,伤眼睛。”王弗一只手放在苏轼面前的书本上,另一只手抚上他的眉心,似乎试图把他眉间的愁绪抹平。
苏轼把她拉到自己怀里抱着,情绪有些低落:“今次随娘子出来救灾,才发现为夫所学,根本就是纸上谈兵,派不上什么用处。”
“救灾只是最基本也最简单的事,你将来要做的是一方父母官,需要考虑的远比这个多,让你来现场救灾,完全是大材小用了。”
“最基本的工作也是很难做的,这一趟,我在曹家兄弟身上学到了许多,
没想到几年不见,他们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掌柜了。”曹家兄弟就是当年和李书文一起被王弗收留下来的曹华丶曹亚,这对兄弟是王家私学的第一批毕业生,曹华学了经济科,曹亚则是农科的优秀学生,如今正在王家的各处相关产业历练,又因为他们是王家收留的孤儿,受到了王方的高度重视,也在不遗馀力地培养他们。曹华已经是梓州赵家书籍铺的大掌柜,曹亚则在新作物的筛选培植上,成为了团队的核心,此次救灾,是为了帮他大哥,再加上收集一些其他地区的作物信息。
至和元年年底,因为雪灾,苏轼和王弗一直在外奔波,几乎把蜀地跑遍了,但他们的收获也很大,在青神书信指导救灾是一回事,到现场亲眼去看又是另一回事。
“老师,我方才听人说,这附近的一个山谷里有不易倒伏的野稻谷,临近百姓收集过它的种子,我想去看看,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吃完……”车窗外一个学生毕恭毕敬地同王弗说着话。
“让邢小奇陪你去,路上小心,多拿点粮食去换。”王弗应了一声,又喊了一个学生陪着他,两人便一起骑着马去了。
等她回过头来看的时候,苏轼已经窝在她怀里睡着了,马车里空间不大,坐了他们两个人显得格外拥挤,而此时,王弗却觉得苏轼变得十分瘦小丶脆弱。
王弗轻轻拍着苏轼的背,像哄小孩子一样,苏轼的呼吸渐渐平稳,陷入了深度睡眠。
好在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救援的物资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他们走过的几个地方,死伤率得到了极大的降低,百姓们一看到挂着八角风铃的奇怪马车驶来,就知道是来救灾的王家人。
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王家人到底是什么来历,只知道他们家是开书籍铺的,书籍在这个时代还是智慧和高雅的象征,有的穷苦人家一辈子都不见得能够拥有一本真正的书。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家的救灾队物资齐全,人员齐备,纪律严明,分配公平,所到之处,皆如同春风化雨,让人有一种无来由的安全感。
马车在巷子里停下,苏轼已经醒了,先一步跳下马车,伸出手来接王弗,王弗就干脆不用马扎,直接扑到他怀里。苏轼忽然笑了,指尖在她额头一弹,数落她:“又淘气!”
王弗还没来得及反击,就听见身后传来一声:“子瞻回来了!”
程氏迎出门来,看见两人靠在一起打闹,笑着招呼他们:“十娘也回来了,快进来休息一下。”
去年冬天,苏轼正式加冠,没有任何意外的,苏洵把这个早已准备好了的字给了他,而苏辙,因为从小什么都是和他哥一起,也就顺便改了字——子由。苏洵曾作《名二子说》解释过两个儿子的名字,“轼”为车扶手的横木,是一种外饰,苏洵担心苏轼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而招致祸端;“辙”是车轮碾出的痕迹,不是车的一部分,车毁人亡时不会受到责怪,处于祸福之间,意思是苏辙性格稳重,让他很放心。而“子瞻”和“子由”这两个字,也是对应他们名字的,也有相应出处,“登轼而望之”则为“子瞻”,“天下之车,莫不由辙”,于是为“子由”。
不得不说,这两人的名字与他们的性格丶人生经历高度一致,苏洵对两个孩子的了解可谓是十分惊人的。
苏轼和王弗赶回来,是为了六月苏辙的婚事。过两天就是他十七岁的生日,而他的未婚妻,是史氏六娘,闺名不知,听说才十五岁。
“阿娘辛苦了!”王弗立刻抛了苏轼的手,上前去扶程氏,两人说说笑笑地进了门。苏轼让人把马车上的东西卸下来,也跟着进去了。
回到眉山熟悉的家里,他的脚步不由得加快了几分,等他走到书房,却看见苏辙坐在院子里发呆。
“子由,你怎么坐在这?”
苏辙的头微微一动,却没有转过来,仍然对着池塘,苏轼觉得好笑,这个弟弟一向比他老成持重,有时候,他都不会觉得苏辙是他弟弟,反而像个大哥一般。这时候见他耍小脾气不应人,真觉得不可思议。
“咕咚”一声,一颗石子掉进了池塘,惊得红鲤鱼们四散奔逃。
“怎么如今都要成婚了,还跟我耍小脾气?”苏轼坐到他身边,往日兄弟俩常常坐在此处读书,多时未归,竟然发现小小的石板坐不下两个高大的男人了。
“我只是在想事情。”
“你想的什么事我还不清楚吗?不是怪我出门救灾不带你一起,就是为婚事而烦恼。”苏轼用手肘顶了他腰窝一下,“过去点。”
“不是。”
“你跟我嘴硬有什么用?我可是天底下最了解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