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新年过后, 苏家人启程进京, 不同于历史上苏家父子单独进京, 这一次,他们拖家带口, 程氏也把眉山的大部分田地产业变卖了, 充做路资和以后生活的费用。虽然所有人都知道王弗是个“大财主”,但没有人想要占她便宜, 让她负责所有的开销。
因为是举家迁徙,他们没有选择全程陆路经剑门穿秦岭, 而是先走一段陆路, 随后登船,走水路出三峡, 大约四个月左右才能到达东京,若是全程陆路,大概只需要两个多月。
苏洵怀揣张方平和一位友人给他们写的介绍信, 收信人是文坛泰斗欧阳修和他的朋友梅尧臣。因为某些原因, 张方平与欧阳修的关系并不算好,但出于对人才的珍惜和他本人高尚的品格, 他还是写了这封信。
一家人中老少妇孺齐全,仆役几十个, 还跟了几个王氏私学的学生, 自然就走不快了,好在王弗改良过的马车舒适度比一般马车优越,倒也没受什么罪。因为人多, 他们包下了一整艘船,而冬季长江水流量变小,三峡天险的威胁也变小了许多,扯起风帆顺流而下,沿途美景无数,然而益州很大,他们的船速度也不快,于是足足用了一个月才出蜀地,开始正式的三峡之旅。
“嫂嫂,你在做什么?”史容华敲响了王弗的船舱门,王弗正在窗前书桌上画画,听到她的声音,随便应了一句让她进来。
“这是?”史容华看着一桌子的图纸丶绘图工具和王弗手中木枝一样的东西,十分好奇,她已经不止一次看到王弗抱着一本厚厚的册子,坐在甲板上观察着什么,然后低头绘图。
“这是我们坐的这艘船的图纸。”在绘图方面,她只是个门外汉,好在是受过现代教育的,基本三视图丶比例尺丶透视等原理还是懂的,要让她画得栩栩如生不可能,但比较准确地还原一个物件的外观,还是可以的。她从小到大折腾了不少东西,很多都是需要画图纸的,因此也练得非常不错,只是外人肯定是看不懂的。
“好精细的图纸,这样的画法见所未见,看上去好像整个物件立起来了似的。”
“这是一种简单的绘画技巧,专门用来画工图,并不在鉴赏范围内,论绘画,我可是一窍不通啊!”
“任何事物的美,都是因为每个部分和谐统一而体现出来的,纵使是横竖交错的线条,达到了‘和’的境界,也是美的。”
王弗对史容华的这番话感到十分吃惊,然而她却知道,史容华的理论,并不是像她这样建立在几千年中外历史沈淀之上的,她是从许多现代人所轻视的,古代哲学智慧中得来的。“和谐”并不是一个现代词汇,在古代,“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也代表了一种美学。
“弟妹好学识。”
史容华笑了笑,自己坐下来,拿起一张图纸仔细观察,突然说:“这里似乎少了些什么?”
王弗把那图纸接过去,这是她检查过很多遍确认无误的图纸,会有什么遗漏呢?她瞪着眼睛找了半天,实在找不出来,史容华又说:“只是我觉得少了些什么,并不是说它与实物不符。”
王弗十分敏锐地抓住了她话里的重点,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拉着她把自己画完了的所有图纸看了一遍,最后史容华非常坚定地指出:“这里,少了一个榫卯。”
既然是三视图,就会有正视图丶俯视图丶侧视图,总有些部分被遮盖住,有时候表面看起来没有遗漏,但其中细节可能会在另一张图纸上展现出来,尤其王弗绘的是拆分开来的部件图纸,缺少榫卯或者上下衔接不当,都是很正常的事,只是,史容华并没有和她一样天天观察实物,又不曾学过这种画法,仅凭直觉就判断出她少画了一个小小的榫卯结构,这是何等强大的工科天赋
?!
王弗反覆和史容华确认过,她说自己确实只是凭借直觉判断的,或许与她学过绘画有关,也或许是因为她祖上是木匠出身……木匠出身这个说法真的让王弗忍俊不禁,不过听起来真的非常有可信度。
聊了一下午,史容华决定跟着王弗学习这种绘图方式,她早就旁听过王弗给学生们上课,对这些东西有极大的兴趣,只是太过害羞,不敢近前。王弗先教了一些基本原理给她,让她自行练习,不论画什么都好,没想到内敛文静的史容华却说:“我就画船上那些构件吧,我喜欢简单直接的线条。”
原来史容华从小学习女红,就顺带学了画画,但女红需要画的是繁覆精美的纹饰,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时接触到王弗这种直来直去却最接近物体原貌的画法,骨子里的基因被唤醒,倒是比王弗还疯魔了。
于是两人一个教一个学,船上枯燥的时光也变得有趣起来,史容华悟性很高,掌握得非常快,到后来无师自通,也会自己设计一些小东西,拜托了工科的学生做出来,虽然没什么大用处,哄小石头倒是十分得用的。
虽然学得起劲,她们也没有忽略了自己的官人,因为船并不是一直在水里前行的,他们还需要靠岸补给,经过那些名胜古迹的时候,苏洵会带着一家人上岸去游玩一番。
因为苏家大部分人都信佛,他们在船上看到两岸峰峦上的古刹山寺时,都会忍不住询问船家,是否可以停靠。得到确定的回覆时,一家人就会下船登山,去山寺里烧一柱香丶拜一拜佛,有时还会在山上过夜。这些对于王弗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毕竟坐船很容易疲倦,对身心健康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苏家人在嘉州上船,经过一个月才出蜀地,到三峡,三峡之风光壮丽,实在让所有人惊叹不已,在这期间,苏轼有感而发,写了不少诗文,都由王弗妥善收藏了,虽然连他自己都认为有些诗句并不成熟,但受到心上人的赞美,很容易飘飘然,最后就忘了哪里不对。
苏洵对此种情状严厉批评过王弗,不许她再对苏轼的诗文发表意见,王弗耷拉着脑袋,怏怏地应了,回房之后,苏轼把她抱着哄了大半夜,才让她勉强露出些笑容。
或许用现代的话来说,王弗是苏轼的“无脑吹”,很容易影响苏轼创作的理性,苏洵对她做出限制,是再正常不过的决断了。不过经此一役,苏轼也学会了留个心眼,每次王弗胡乱吹捧他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的诗文给苏辙看看,苏辙也觉得不错,就交给苏洵应付他们的每日任务。
至于那些写得不好的,他有时拿出来回顾,有确实惨不忍睹的,就偷偷拿出来烧毁了,以防王弗日后不加筛选,就拿他的诗文去印文集——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因为王弗就开了家书籍铺。
不过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并不会伤害王弗的积极性,也不会伤了一家人的和气。苏家人就这样保持着高昂的精神,一天天接近开封府,俗称作“东京”或“汴京”的全国中心。
正月底出发,到达东京已经是端午之后了,站在汴梁城绵延不断的城墙之下,看着运河里来往的船只,风尘仆仆的苏家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这里才只是东京的外城,运河也只是东京城外四条运河的其中之一,但干净整洁的街道,威武健壮的军士,悠闲自得的百姓,都无一不显示着这座城市的繁荣。
来接他们的是早早被派到东京城经营赵家书籍铺东京分铺的汪明丶汪孝兄弟俩。他们都才刚满二十,却极早就被王弗委以重任,不仅仅因为他们是王弗收养的七个孤儿之二,更因为他们学业优异,是王氏私学商科第一届最出色的学员。
“十娘子!”“李兄!”两人相继出声,上前两步与王弗身旁,他们昔日
的老大李书文紧紧拥抱在一起,久别重逢,这些患难兄弟并没有半分生疏,人虽然长得愈发高大成熟了,心中的情义却是不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改变的。
王弗也没有责怪他们对自己的忽视,事实上,她和他们的感情也是一样深的,从小一起长大,不分主仆丶师徒,他们就跟她的哥哥一样。若不是她是个女子,还已经成婚了,恐怕汪家兄弟也会拥抱她的。
与王弗短暂叙旧之后,汪家兄弟立刻前去向苏洵问好,把他们对苏家一行人的安排一一言明:他们已在城中僻静处选择了一处宅子,那里很适合需要考试的举子,宅子也不大,三进三出,因为东京城内寸土寸金,且房屋难购,暂时只能买到这样的宅子,若是苏洵不满意,可以在他们准备下的另几个宅子里选一个,不过那些都是租来的,恐怕不能长久居住。这处宅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离皇城比较近,日后若是苏家父子在京为官,上朝时也能省些脚程。
对此程氏虽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却也不好在汪家兄弟面前直接提出来。她原先是预备着自己买宅子,但一路上越接近东京,她对东京的房市了解得越来越多,这种天真的想法也就没有了。若是他们买了房子,恐怕就要衣食无继了,更别说,没有一定的人脉和实力,他们根本就买不到合适的房子。
住在儿媳的房子里虽然有些尴尬,但总好过全家赤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