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军事 > 抗战:传奇医生的谍战生涯 > 第52章 培训

田川次郎果然第二天就醒过来,醒过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陈安仁叫到自已面前。

“陈桑,这次太感谢你了!”田川次郎现在还很虚弱,但是还紧紧握住陈安仁的手。

原来他是知道这一切的,当被子弹击中的时候,田川次郎感觉自已即将进入天国,但是感觉像是被一只大手拉回了人间。

作为一位高级官员,田川次郎并不想就这样死掉,因为这个世界这么美好自已还没有好好享受。

作为一个外交官,田川次郎工资丰厚,而且不管在哪里都是最尊贵的客人,不管在哪里都能享受最好的待遇。

陈安仁连忙安慰他,嘱咐他千万不能有太大的情绪波动,要不然心脏恢复不好后面可能会产生后遗症。

经过这个小插曲,陈安仁的培训班终于能够开始上课。

因为昨天自已大显身手的时候几乎所有学员都看清了陈安仁的医术,所以并没有人怀疑面前这位非常年轻的医生是否能够有资格教导自已。

台下的学员有半数以上都是比陈安仁年纪要大,很多人甚至都已经有三十多岁。

但是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

陈安仁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如何处理脊柱畸形,更多的是自已在处理骨骼时候的思考。

举办这个培训班还有一个隐藏的目的,就是推销自已的器械。

陈安仁表面上是在无私奉献自已的手术方案,实际上是将自已的手术方案奠定成为未来发展的标准。

只要台下的医生都掌握他的方法,那就不得不使用陈安仁发明的手术器械。

陈安仁早就将自已在手术中制造的相关器械在全球都注册专利,任何厂家想要生产都只能经过陈安仁的同意。

而生产器械就需要交给陈安仁一笔丰厚的专利使用费。

这也是后世医药公司常用的手法。

掌握最前沿医学方案的不是最顶尖的医生,而是医药公司的技术指导员。

这些技术指导员干的就是现在陈安仁的活,将自已发明的技术进行推广,教会一个医生,未来这个医生就是自已的财源。

陈安仁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在医学界摸爬滚打多少年,早就对这套科技与资本结合的手段了然于胸。

陈安仁和一家来自日本的特种设备公司合作,通过他们定制专用的骨科克氏针。

生产一套用于手术的克氏针成本不过十几块钱,但是陈安仁将售价定在五十块钱。

这是永远都不会亏本的生意,即使战争即将发生,对于医疗的需求不会减少只会增加。

这家所谓的日本特种设备公司实际上就是陈安仁自已通过日本外务省成立的,主要就是避免国内一些人的骚扰。

陈安仁将这个公司取名为东方医疗株式会社,期望这个公司未来可以闪耀东方。

陈安仁并不是不想将公司设立在国内,只是自已在国内并没有背景,这个公司成功了就不会再属于自已。

可能人家看着可怜会少给自已留一点股份,要是人家看你不顺眼就会直接把公司没收掉。

将公司设立在日本,虽然一样要上交很多苛捐杂税,但是至少公司还是自已的。

陈安仁在一星期之内就结束理论的教学,剩下的就是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实际上就是日本方面的大出血。

陈安仁早就在上海各大报纸上刊登广告,寻找脊柱畸形的儿童免费为他做手术。

这钱陈安仁肯定是承担不了的,因为一个病人的手术成本就要一百块钱。

所以这些钱都是由外务省和科学省承担。

六十位学员,几个人一组来进行手术,陈安仁在旁边全程指导。

几乎所有学员都有主刀的机会,但是这就累惨了陈安仁。

辅助学员做手术并不比自已亲自做手术要简单。

因为自已做手术很大程度上是熟能生巧,自已闭着眼睛就能下刀。

但是看自已的学生做手术就不一样了,虽然这些学生都是天之骄子,很多人都有充足的临床手术经验,但是第一次接触这样大规模,非常复杂的手术都会犯错误。

犯错误就需要陈安仁去及时补救。

不过还好,大家的临床经验都很丰富,不会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所以陈安仁还是不需要从头到尾都紧盯着。

这些接受免费手术的患者大部分都是中国的小孩子,还有一些是日本的孩子。

毕竟这些手术都是日本当局出钱赞助的。

两个月之内做完一百台手术,很多学生都在旁边观看了十几台手术,而且自已也上台做了一两台手术。

一百台手术结束,那些患者的脊柱畸形都得到一定的改善。

陈安仁的这些患者并不是从报纸的广告上得到的消息。

一开始陈安仁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以为很快就会有大批的患者赶过来,却忽略了一个问题。

在中国,患有脊柱畸形的孩子和他的家长大部分都不识字,而且也买不起报纸。

一份报纸要十个铜子,看似这钱不多,但是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

此时的上海城物价已经是国内最高的地方,但是一个馒头也不过两个铜子,一个热乎的菜包子才三个铜子。

十个铜子是一家人一天的生活费,更何况他们不识字,就算买来报纸也没人认识。

陈安仁得知这个情况是在几天之后。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陈安仁的培训班和诊所都位于法租界,法租界被誉为富人居住的地方,从来都不准许那些贫民进来污染那些有钱人的眼睛。

当陈安仁得知1这个情况之后,他就立刻改变策略,带着学员们走出法租界,亲自前往那些位于郊区的贫民窟寻找病人。

在他带着学员们的一番寻找之下,这才凑齐一百个病人。

在寻找患者的过程中,陈安仁心里出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以前陈安仁不理解大文豪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陈安仁终于明白其中的原因。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