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作为神医,我有一个金手指 > 第11章 头痛的区别

在几天前和夏至讨论关于“太阳中风”桂枝汤使用时机和注意事项后,接下来的日子并没有非常棘手的病人,宋恒静下心来对中医的针灸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

这天上午,之前的确诊肝癌和乳房硬块的病人找宋恒进行二诊,如此严重的病情宋恒夏至也是不敢大意,所幸病人服药后的情况都在预估范围内,病情在好转,于是宋恒根据上次处方进行了一些调整,嘱咐好注意事项后就送二人出门了。

还未坐下一位中年妇女就来看病了,妇人说自已有头顶痛已经很多年了,平时肠胃也不好经常恶心呕吐。宋恒又接着问得知病人恶心呕吐多发生在吃冰凉之食物物后,有时还会拉肚子,还有带下(白带异常)的问题,手足毫无温热感,体型也比较瘦小。

问诊过后宋恒就已经确定病人是体内有久寒,肝太寒传导到胃,致使胃也寒影响到胃功能。病根在肝胃,至于带下和头顶痛,这是因为肝经络过阴部和头顶引起的。

确定了方向宋恒给病人开了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桂枝、白芍、细辛各三钱(细辛性大热,可减少),红枣二十个,炙甘草、通草各二钱,吴茱萸四钱,生姜六钱。这九味药,用六碗水六碗米酒煮成五碗,白天服三次夜里服一次,每次喝一碗。

因为病人此时就有恶心的情况,宋恒决定用针灸给病人缓解一下,以现在宋恒的针灸水平,只思考了几秒,就决定下针中脘穴、足三里穴、公孙穴和内关穴。针刚下去不到一分钟,病人就惊呼现在已经没有恶心感了,连连夸赞宋恒是个神医。

在留针这段时间中,宋恒整理了思路告诉夏至单以针灸的话如何治疗头部问题,毕竟药不能每时每刻都带在身上,多一种方法就多一个治疗的渠道。

如果是全头痛,近取穴下针百会穴,接着下涌泉穴(会很痛),用这两个穴位目的是将引起头痛的浊气向下引导去掉疼痛;偏头痛先下对侧合谷穴(降低在脸上下针的疼痛感)接着同侧的太阳穴透率谷穴,若伴随恶心呕吐的情况,再加中脘、足三里、公孙、内关四个穴位。

痛在耳后时,耳后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以一周时间为界,疼痛超过一周为虚症,未到一周为实症。“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选取子穴或母穴进行补泻。

三焦经很特殊的点在于其经脉五行属性并不固定,每半年会换一次,今年夏至到今年冬至,三焦经属火,补虚的母穴用中渚穴(三焦经俞穴,属木),泻实的子穴用天井穴(三焦经合穴,属土)。今年冬至到来年的夏至,这段时间三焦经属水,其母穴就成了关冲穴(三焦经井穴,属金),但因为这个穴位在手指末梢,会很痛,所以中医在阳经上做补泻时有“当井穴为母穴,补井当补合;当井穴为子穴,泻井当泻荣,另一说是泻俞,都可以”。所以在今年冬至到开年夏至中间,补用天井穴,泻用中渚穴。

前额痛的话大多为承气汤症,也就是常说的便秘,承气汤症为热实,因肠胃津液不足引起的便秘,按病人肚子会很痛,口渴舌苔干燥,小便色深下针可用中脘,以及支沟照海二穴配合。若病人便秘严重但无不适感,按压腹部也不痛,小便色白,舌苔白腻,这就是寒实,为大黄附子细辛汤症,此时也能用支沟照海二穴。

痛点在眉骨处,就在阴陵泉下一寸处会有压痛点,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下方一寸处是一个经外奇穴,名为眉棱点,在附近找到压痛点下针即可,左边眉骨痛下针右边,右边疼针左侧。

后脑颈项部痛,根据经络分布确定痛是在膀胱经上,下针天柱穴,因为是近取穴,对于后项强痛脖子酸等问题都有用,天柱穴外一寸有名为“安眠穴”的经外奇穴,主治失眠,天柱穴与安眠穴都在后脑骨边,下针不深五分就好。颈项痛初痛(未到一周)取穴束骨穴,久痛取穴委中穴,通常久病之人除了痛会伴随酸麻等感觉,这是因为“久病必有虚”气血不足引起的。

以不适感区分虚实,只有痛那就是实症,在对应经脉是做泻法即可,只有酸麻就是虚症,在辨认清楚酸麻感在哪天经脉,再做补法。如果病人有痛也有酸,就要问病人痛多还是酸多。病人回答痛多酸少就代表实中带虚,针灸时先泻后补;酸多痛少代表虚中带实,需要先补后泻。

而补泻的手法其实很简单,常用有捻转补泻法,插提补泻法,迎随补泻法。捻转补泻法需清楚气血流注方向,例如下针大肠经的合谷穴,大肠经流注方向是从食指商阳穴顺着胳膊经过颈部最后停于迎香穴,在合谷穴做捻转补泻的方法是:下针引到气后快速的朝流注方向转,再慢慢转回原位,反之则为泻法,转多少回多少,否则内部的肌肉纤维会缠在针上。

迎随补泻法也是同理,顺补逆泻,顺着气血流注方向斜着下针为补法,反之为泻法。插提补泻法为最基础的补泻手法:下针引到气后将针向上提豆许(约四五毫米)为补法,向下按豆许为泻法。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多次插提手法,慢提快进为补法,快提慢进为泻法。使用补法的次数用阳数即奇数,三五七九等,泻法用阴数,四次六次都可。

如何确定下针后有没有引到气?在确定穴位位置后,大多穴位垂直皮肤下针,然后左右捻转,气至以后病人会有酸麻胀等感觉,病人很虚弱时不容易引到气,此时可以在穴位周围搓一搓帮助气至。病人极度虚弱时还是无法引到气,需顺着病人呼吸下针,吸气时出针,吐气时入针。如果还是无法引起气,这代表病人元气大伤,此时就要用艾灸了。

每个穴位都存在于肌肉与肌肉之间,肌肉与血管中间,筋骨之间,骨头与骨头中间,不会在其上,下针时需要注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