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作为神医,我有一个金手指 > 第22章 体内有寄生虫

除了气虚或血虚会造成身体易得病,体内生寄生虫也会影响到健康,寄生虫除了吃不干净的食物和水外,病人肠胃寒湿盛,但心包(心脏外面包裹的膜)热,或有痰梗在心包是也会产生寄生虫,心包相火,心包会热多因欲念太重。

虚症腹痛多因里寒,若腹痛脉象沉紧用小建中汤,脉象浮大则是体内有虫的表现,脉象会大是因为虫子在身体动。

体内有寄生虫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肚子大,百虫窝(经外奇穴,在足太阴脾经的血海穴下一寸)会有压痛点,下牙龈会有白色点状(体内有虫卵的表现),眼白会有蓝色点,夜里睡觉时会感觉肛门痒,这些都可以帮助诊断体内有寄生虫。

脾虚(四肢无力,嘴唇发白)的人身体很容易产生蛔虫,可在大都穴(脾经母穴,属火,治疗脾经虚症)和太白穴(脾经俞穴、本穴,属土,虚实皆可在此治疗)做补法。

除了针灸,常用的打虫药名为乌梅丸,体内有寄生虫时病人经常会感觉烦躁,这是因为胃寒吃不下食物,虫子没有食物就会乱动,引起胃热上冲造成烦躁。而胃寒是因为肝中太寒影响到肝脏的正常运行,肝本为解毒的脏器,现在肝寒(解毒功能不行),当病邪入肝毒没解掉,就会产生寄生虫。

寄生虫遇酸味则停止动作,遇辛辣味则服从,遇苦味则排除身体。所以乌梅丸选择药物是用的都是大酸大苦大辛辣的药。

乌梅丸的比例是:乌梅三百个:细辛六钱:干姜一两:黄连一两六钱:黄柏六钱:当归四钱:炮附子六钱:(炒干)蜀椒四钱:桂枝六钱:人参六钱。

制作时将就可乌梅的其他九味药打粉过筛,乌梅用醋泡一宿,去掉果核后加入大米蒸,等到米蒸熟后一起捣烂,加入打粉的九味药和蜂蜜混合均匀,制作成六味地黄丸大小的药丸。每天服用三次,饭前服用,刚开始服用十丸,后可慢慢加到三十丸。在吃乌梅丸后要忌生冷,不好消化的食物和有着浓烈香味的油腻食物。

平时在吃饭是七成饱就可,保持一点饿有助于胃气,而在生病时更需要胃气恢复,吃五成饱。

蜀椒、细辛、干姜都是辛辣的药;乌梅本身就很酸,再用醋浸泡一夜就更酸了,加入大米蒸煮是为了在药丸中混入一点五谷之气,吸引寄生虫来吃;黄连、黄柏是很苦的药;人参补肠胃的虚寒;当归用以补血,因肠胃虚寒时不能很好的吸收食物营养化生成血,炮附子、干姜、桂枝都是热药,能去除肠胃的寒虚,这样寄生虫才不会再生。

乌梅丸还可治治疗寒利(严重者大便会带脓血,脓血是因为体内寒热并结,里寒太盛,里热无法呆在体内,热需要宣泄,或向上走会有胸胁烦满,向下走就会大便带脓血);中焦湿太盛无法去除(苦温化湿);紧张时下利(是因为体内有寄生虫)。

乌梅丸症的病因是肝寒,病人常常会发冷,在吃过药后会时而发热时而发冷,若发热的时间多发冷的时间少,代表病人正在恢复,反之发冷多发热少代表病情更严重了。没有痊愈是因为热无处宣泄,需要从小便排热,若热进入大肠就会便脓血。

病邪侵入人体刚开始在孙络(很细小的络),再传络,再传经,再传腑,最后进入脏,是由阳进入阴的过程。

得到太阳表证后未恢复,通常会在一候(整六天)后传里,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传入阳明(白虎汤症或承气汤症),此时病不会再进,停在阳明,阳明无死症只见热症(怕热、口渴、发烧、小便色深、舌苔干黄甚至黑)不见寒症。第二种是病邪由太阳穿少阳,再进入阴症,从少阳传太阴,再传少阴,最后进去厥阴。病邪越深越是难治愈,需要的时间也越久,到最后厥阴就会很危险。

得到太阳表证后经过整六天脉象与最开始并无变化,代表病不会传,若六天后还未痊愈且脉象跳动加快,代表病将要传,此时可下针足三里,防止病传。病会传的原因除了心情的影响外还有心脏功能受损(因滥用抗生素等造成)。

中医认为在霜降后到下一年的夏至前,所有的热病热症都是温病,原因是在冬天受到外界寒,寒在体内瘀结发热;夏至以后多为热或湿热。

太阳表证在恢复中如果大量出汗,会造成脉阴阳(寸部为阳,尺部为阴)俱浮,身体沉重自汗不止,嗜睡睡眠打鼾,讲话困难;此时不止汗的话会影响到小便的通畅;如果再有拉肚子,病人会眼睛发直,小便失禁滴漏不止;遇见很热的环境再出汗,身体会变黄色,严重者会容易受到惊吓,再出汗就很危险了。

正常应该脉症相合,不仅代表脉象要与所得之病合(比如阳明症脉象大,跳动快或阴症的人脉象细微沉到底下),还需要与外形合,例如体型大的人脉就大于体型小的人。

人体阴阳是相互交织的,阴阳分开走的时候就会很危险,临床看到癌症后期(阴实严重)的病人就是如此(会非常烦躁,夜里不能入睡,甚至眼睛都无法闭下,身体却在不断下利)。

阴实非常严重时病人身体已经不受药了,也无法承受热药的力量,此时止下利需要通过甘淡渗利的药利小便(比如胃苓汤),将下利的水从小便排出,保存病人元气。

在治疗时如果病人脉症不和,以症状为主,,因体内脏腑病变传到脉象会有延迟性,再查看病人气色精神看病情是否严重。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