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作为神医,我有一个金手指 > 第24章 如何补虚

身体阴虚后外界的风寒湿会很容易侵入人体,造成膝盖疼痛但不肿,身体消瘦关节凸出,常常会感觉头晕气短,胃里难受想吐。

因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脏虚后不能很好的吸收食物营养并将之化为血,人体血会虚,身体受不到正常的营养供应。在身体虚弱时寒湿不能排出很容易累积在中焦,造成短气。当湿进入三焦系统,胃中有伏热,胃热上冲引起恶心。

临床治疗阴虚的处方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此外糖尿病人越来越瘦(严重者会身体瘦到脚肿大)也是桂枝芍药知母汤症。平时看到一个人身体偏瘦,很容易累,但血脉(包括1寸口脉2血管)却很大,这种多半是劳症,因湿侵占血脉,血脉只有更粗才能容纳同样多的血,排血脉湿治疗劳症时也是使用桂芍知母汤。

劳症的人脉象摸起来很大,但按下去就没了,好似脉是中空的,这种人怎么吃都不会胖,中医认为脉中是血(阴),脉外是气(阳),当血不足气就会上浮,所以虽然摸到浮大的脉,但其实病人是血虚。

所有的吐血、遗精、盗汗(汗血同源,精血同源),如果认为是阴虚以滋阴治疗,就会造成劳症。

脾统血,脾脏久虚,会造成气血不通,气血不能供应四肢肌肉,则全身关节痛。

生活优渥的人身体胖,外加房事过后吹到风容易造成[血痹]。症状轻的人,脉象只有寸口涩,痹症就是麻木,很少有痛,病因是气血和精血两虚。

血痹症的人虽然外表壮实,但左右手的脉都很细小,身体麻木而无痛。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处方比例是:黄芪、桂枝、芍药各三钱,生姜重用六钱,红枣十二枚,五味药用六碗水煮两碗,一天分三次服用。

黄芪味甘性微温,走表补气属气药,气虚之症都可以用,又能止自汗,在此能通透皮表,去除麻症;生姜重用因辛甘发散,能助黄芪的药力发到四肢。

病人在小建中汤症外还有气虚的症状,可用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加入黄芪一钱半),黄芪建中汤的病人通常右手脉细小无力,若是左手脉细小无力用当归建中汤,双手脉都弱的话就用小建中汤。使用黄芪建中汤时若病人气短胸口胀满,这是因胃里有积水,加重生姜来散肠胃积水。

身体体虚,腰部酸痛,阴部抽痛(肝主筋,肝经络过阴部)小便不顺畅为虚劳不足,也就是肾阴和肾阳都不足。用桂附八味丸(又名八味肾气丸,金匮肾气丸),药方比例是干地黄8:山药4:山茱萸4:泽泻3:丹皮3:茯苓3:桂枝1:炮附子1,八味药打粉混合蜂蜜做成小药丸,用米酒或淡盐水服15-20丸,每日两次。

桂附八味丸去除桂枝和炮附子后就是六味地黄丸,用于肾水(阴)不足,也就是精淡,肾水太干燥会引起口干或者耳鸣,这是表阳虚,不可以用桂枝炮附子,否则会咽喉肿痛。

在用补药时要补泻兼顾,山茱萸,山药和干地黄为补药,山茱萸味酸补肝阴;山药(神农本草经中的薯预)味甘性温,补脾脏阴;地黄补肾阴血,尤其是生用时补阴力强直入血分,而当归则偏凶补脾胃的血以及妇科血虚。

泽泻走下焦,利肾清肾;丹皮活血化瘀用于清肝;茯苓利中焦湿,将湿从小便排出,而脾主湿,所以能清脾。

炮附子加强肾阳的同时用桂枝加强心脏力量,使心阳向下降肾阴向上升,这样才能真正的补回肾阳。

服用桂附八味丸后如果有便秘,那就去掉桂枝和炮附子,因桂附八味丸属于热药,在病人有寒利时也可吃。桂枝壮心阳而且气味和浓烈入血分,能将心产生的胸阳向下导,在妇科中经常会用到桂枝,因女性上焦的血化为乳汁,桂枝强心将乳汁顺着冲脉进入下焦变成月经排出,在哺乳期退奶时一定会用到桂枝。

桂附八味丸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比如上年龄或虚寒的人肾阳不足引起的腰酸背痛,或下焦虚寒引起的男子阳不举(此时需要加减药方),女性怀孕期间,子宫位置偏离,造成胎儿压迫膀胱,小便不利但大便通畅,尿液累积,热气上冲造成的孕期烦热小便不利都可以用肾气丸。

平时体质较差,很容易生病,平时吹个风就会感冒发烧的人可以经常服用桂枝汤,久了就不会有虚劳不足,还有很少用的薯蓣丸,汤方是桂枝汤和各种理中汤、建中汤的复方。药方比例如下:薯蓣(山药)30:人参7:白术6:茯苓5:甘草20:当归10:干地黄10:芍药6:川穹6:麦门冬6:阿胶7:干姜3:大枣(去核)一百个:桔梗5:杏仁6:桂枝10:神曲10:防风6:豆黄卷10:柴胡5:白敛2。二十一味药磨末混合蜂蜜做成大丸,饭前用米酒服一丸。

老年人睡眠不好,睡一会就醒,醒来后再也睡不着或者生产后开刀后虚烦不能睡觉,也是虚劳之症,多用酸枣仁汤,用酸枣仁二钱,甘草一钱,知母二钱,茯苓二钱,川穹一钱,先煮酸枣仁用八碗水煮到六碗,再煮其他药煮至三碗,每天三次每次服用一碗。

酸枣仁入肝养肝血,肝血不足就会睡不好;川穹活血化瘀,帮助血供应全身;虚劳的人,热在上焦就会产生烦,知母性寒,能清热除烦;用甘草是因为虚劳之人多消化不好,肠胃中有宿食,甘草能解宿食产生的毒素。

这里的失眠是因为肝血受损导致的,黄连阿胶汤症的失眠是因为心血不足(心藏身),栀子豆豉汤的失眠是因为虚火上冲,多发生在大病初愈的人身上。

中医认为心藏神,心中有一滴血,神就藏在这滴血中,心中的血在不断的流动,这滴血也在不管更新,当突然受惊这滴血失去,人就会失眠(即黄连阿胶汤症)。除了应用汤方,针灸也可治疗失眠,比如灸三毛穴(脚上大拇指长毛的地方),或者下针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心经俞穴,属土,是心经的子穴),下针时从神门穴对着少府穴(握拳时无名指和小指中间处,心经本穴,属火,心脏病急救的重要穴位,又名手解穴),除了失眠,神门穴对于心悸,惊悸,容易生气情绪不稳定和心神不守也有疗效。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