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谓的疟病,就是疟疾,即病人忽冷忽热,疟病的脉象是又细又直的弦脉,弦脉为少阳之脉,跳动较快那就发热多,跳动慢则发冷多。治疗疟病,无论往来寒热,应该首先强脾健胃,若病人有吃过饭后有下利,则止下利。
脉象弦且紧绷,代表病在半表半里,若病人兼有阳明症,可以用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是治疗病在少阳与阳明之间的处方,即病人有少阳症的往来寒热,恶心,胸胁苦满等症状再加便秘的阳明症。大柴胡汤为小柴胡汤去掉人参和甘草加入枳实,大黄和芍药。
大柴胡汤中柴胡用五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半夏二到三钱,生姜五片,枳实四钱,红枣十二枚,大黄根据便秘严重程度使用一到三钱,严重者可加入芒硝。用十二碗水煮成六碗,去掉药渣后再煮成三碗,每天分三次服用。使用芒硝时不用煮,药煮好后将芒硝化开,取其生用药力强。
身体潮热,腋下汗多,这是胆实,多用大柴胡汤;如果是手脚心汗多,这是胃实,可用调胃承气汤,配合下针手汗点和背后的华佗夹脊。在治疗眼睛生翳(白内障)也能以大柴胡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龟背龟胸在治疗时不严重可用大柴胡汤,严重者可以用大陷胸汤。
阳明症人大多下午申时(15-17点)会发潮热,因大肠移热进入膀胱,申时开膀胱,热会顺着膀胱经从后背充上头部。此时虽然病人有下利,但还是需要继续攻下,因为这种下利是因为宿便堵塞,只有水能通过引起的。
疟病在三焦淋巴系统中时,病人会忽冷忽热,若疟病从三焦出来,就会凝聚在一起,影响到血液循环,造成血管破裂,淤积的血和体内的痰混合,容易产生硬块,病人忽冷忽热的现在会一月一发。在金匮中治疗时用鳖甲煎丸,但这个药很少用到。治疗时可以用针灸外关穴和委中穴,再以小柴胡汤中加入一些攻瘀血攻痰的药,比如用蜀漆(常山苗替代)攻痰,桃仁红花攻瘀血,除了煮汤药,制作成药丸也是可以的。
疟病中的“瘅疟”病人恶心,烦躁,手脚发热,很少有发冷的情况。这是因为被汗吐下后,津液丧失,不但津液不足,并且血中水也不足,此时体内阴液完全不足,病人的发热属于虚热,里热停留在肠胃中,病人会有上吐下泻的可能,外热停留在肌肉关节就会忽冷忽热,时间久了病人会逐渐消瘦,此时可用小柴胡汤与白虎汤合方补充体内阴液。
另一种疟病就是“温疟”病人只有热没有发冷,身体关节疼痛,有恶心的情况,温疟的病本来来自太阳经热,然后一部分病进入阳明化成热,一部分进入肺中。治疗温疟使用白虎加桂枝汤汤,用六钱知母,八钱到一两的石膏,二钱炙甘草,三钱粳米,桂枝三钱。五味药用十碗水煮到米熟,去掉药渣,每次服用一碗,一天三次。桂枝的用量可以根据太阳症的轻重程度做调整。
接下来就是“牝疟”,是因为寒痰造成,临床看到病人是痰饮之症,病人发冷较多且有头晕目眩的情况,这是因为寒痰梗在中膈,如果是因为水阻隔在中膈造成的头晕目眩,就是苓桂术甘汤症。用蜀漆(可用常山苗替代)强力祛痰,云母需要烧透,去掉毒性取其阳性,有通利中膈,止呕止晕眩镇风阳的作用,牡蛎味咸能攻坚,止咳逆,祛痰水,将顽固的痰攻破。
三味药(蜀漆或常山苗、云母、牡蛎)等比例研磨成粉,在疟疾未发之前服用二到三克。
会有疟病,体内一定有痰,不论寒热,治疗时根据痰若在位置的不同,使用的祛痰药也有不同。比如痰梗在心包,无法咳出,病人呼吸时胸口会痛,但并不是心脏病,这就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症。
最后一种疟名为“劳疟”,病人有忽冷忽热,但不会恶心呕吐,只有口渴,此时使用小柴胡汤,将里面的半夏换成瓜蒌根,因半夏去水力量很强,病人有口渴时不用,加瓜蒌根生津止渴。用六钱柴胡,人参三钱,黄芩三钱,甘草三钱,瓜蒌根四钱,生姜和红枣这七味药,十二味药煮成六碗后去掉药渣再煮至三碗,每次服用一碗,每天两次。
常用的治疗发冷较多的疟病,也就是牝疟,处方可用牡蛎汤。用牡蛎四钱麻黄四钱,甘草二钱,蜀漆(或常山苗)三钱,用八碗水先煮麻黄和蜀漆,去掉浮沫后再煮其他药,煮成二碗,每次服用一碗,服药后有呕吐就不用再服。
牝疟的发冷多发热少或者只有发冷还可以使用柴胡桂姜汤,用五钱柴胡,三钱桂枝,干姜二钱,瓜蒌根四钱,三钱黄芩,牡蛎三到五钱,炙甘草三钱,煮法也是先用十二碗水煮成六碗后去掉药渣再煮,煮到三碗,每次服用一碗,每天三次。刚开始服用后病人会心烦,不用担心,继续服用,出了汗后就会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