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作为神医,我有一个金手指 > 第40 章 水饮咳嗽2

中膈有水气会引起晕眩,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和泽泻汤都是治疗中膈有水饮的。

与苓桂术甘汤不同,泽泻汤时治疗水饮停留在脾脏,晕眩并且会眼前发黑,而苓桂术甘汤晕眩是因为水停留在胃里,只有晕眩。

脾主吸收运化营养,当脾中有水停积,功能不正常,营养就无法正常的到达各个脏腑,有点类似于西医的贫血。

泽泻汤只有两味药,泽泻用五钱,白术用二钱,两味药用两碗水煮成一碗,分两次服用。脾苦湿,湿太盛就会影响到脾脏,白术祛湿健脾,泽泻利水,将脾中的水从小便排出。

病情严重者会极度晕眩无法站立,左肋部会痛,因脾中水太盛,引起脾肿大。此时可在泽泻汤中加入一两白芍,茯苓五钱,厚朴三钱增强健脾去水的力量。

还有一种类似饮病的情况,病因是便秘引起的下焦不通,大便堵在小肠中,浊气上冲引起的胸隔胀满,此时会用厚朴大黄汤,厚朴大黄汤与小承气汤用药相同,都是厚朴枳实和大黄三味药,所不同的是小承气汤重用大黄,而厚朴大黄汤是因为浊气上逆,需要降逆气,需要重用厚朴。厚朴大黄汤症的病人便秘,胸隔胀满,肚子大并且放屁很多,很容易区分。

饮病更进一步会称为留饮,到最深处就称为伏饮,伏饮潜藏的很深,平时不会有症状,只有遇到风寒后会被激发,病人会有气喘咳嗽,痰多,呕吐,腰背疼痛,咳喘严重时还会流泪。

胃中有留饮的人,会感觉到背后有巴掌大的地方很冷,其实这是胃的位置,肋胁处痛会一直痛到锁骨上方的缺盆穴,只有咳嗽时会减轻症状。

当水在心,心为火,有水停在横隔膜,呼吸时横膈上升,水也会上升,称为“水气凌心”,心下(胃脘处)会硬硬的,病人无法正常呼吸,不欲饮水,可用茯苓杏仁甘草汤。

水在肺,此时水是冷水,病人会不断的吐涎沫,并且很想喝水,喝完水后又继续吐掉,因冷水停积于肺下,无法气化到达舌下,所以会口渴,身体津液也无法滋润关节,就会引起疼痛。

水在脾,脾积水肿大,脾功能衰退,影响运化,脾位于中焦又主四肢,病人会气短身体沉重,可用桂枝汤加一些白术茯苓等利水之药治疗。

水在肝,病人会胸胁胀满,一打喷嚏就会痛,可用小柴胡汤治疗,使用时重用半夏加强去水。

水在肾,下焦的水无法气化进入肺,会停留在肚脐以下,可用五苓散或苓桂甘草汤治疗。

不论水停积在何处,治疗思路都是用温阳利水的药将已经累积的水排出身体,再将不足的部分补回来,防止水去掉以后再复发。

肺中有痰停积未清理,日久就会造成胸腔有水饮,是因为痰阻隔了肺中的水气化到达舌下,水积累是因为痰,病人症状是呼吸时喉咙有痰声,并带有口渴现象。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排除肺中停积的痰和水,服用后病人会上吐下泻,痰去掉饮也随之去掉,口渴的现象就会消失。

呕吐过的人照理来说应该会口渴,因津液被吐出,如果不口渴代表身体内有饮,但不严重,因饮已经被吐掉大半,水饮和痰混合停在喉咙,所以病人不会有口渴。

此时可用小半夏汤治疗症状较轻的饮病,用三钱半夏和二到三钱的生姜,七碗水煮成一碗半,分两次服用。生姜能散胃中的停水,半夏利中膈之间的水。

如果呕吐严重头晕目眩,并且吐过之后胃里还是很难受,就代表不仅胃里有水,胃外面也有水饮,需要在小半夏汤中加入茯苓利中膈的水。用二钱半夏,四钱生姜,五钱的茯苓,加重去水的力量。

五苓散症的病人也会呕吐眩晕,但相比小半夏加茯苓汤,病人会有口渴,小便不利,皮肤水肿口水多的情况。病人五苓散症的人脉浮,代表有表症,体表的水无法透发,下焦膀胱的水无法气化为津液,所以会有口渴。多发生在身体虚弱的人服用发汗药,汗水将病邪排出后好的津液无法回到身体,这是因为心脏力量不足。

五苓散是温阳利水的药,通过发汗排小便的方式将水排出。用泽泻8猪苓9茯苓9白术9桂枝6的比例将五味药打粉,每次服用一钱,每天服用三次,服药后多喝热水,出汗后就会痊愈。

如果病人口干舌燥病人腹中有肠鸣,略有便秘,排气多,代表有水停积在肠壁之间,病因是下焦火不足,水无法气化到达三焦系统,就会停留在肠间;另一种原因是病人本就有便秘,受到惊吓后干燥的大便堵在大肠和肝连接处,大便中的水渗到肠外。

此时需要用已椒苈黄丸, 由防已、椒目(花椒籽)、葶苈、大黄等比例构成,四味药打粉混合蜂蜜做成药丸,每次服用一丸,每天三次,有口渴者在水中用一到二克的芒硝化开后服用。

已椒苈黄丸症的病人虽然有肠鸣不止,但不会有下利。椒目色黑入肾,味辛性热,帮助三焦水气化,防已可将肠间的水排出,葶苈子强去水,大黄将堵塞的大便排出,若大便干燥堵塞严重,用芒硝攻燥结的大便。

病人平时咳嗽很严重,一只手的脉弦(细长直),可能还会有胸口痛,就代表中膈有水饮,可以直接用十枣汤,临床治疗十枣汤多用于肺积水,病人咳嗽很严重无法平躺,咳完后会吐白色的涎沫并带有头晕,脾有积水也会吐涎沫,但可以平躺(即泽泻汤症)。

服用十枣汤时必须要用红枣煮过的水,否则甘遂大戟芫花的去水力量很强,胃中津液会干掉,吃下食物后胃不会蠕动,病人会感觉胃里空落落的。

病人冬天气喘咳嗽严重或者有表寒里寒的症状引起咳嗽气喘都是用小青龙汤,服用小青龙汤后病人如果出现唾液多,口干舌燥,寸脉沉尺脉细微,手脚冰凉麻木,感觉有气从小腹直冲咽喉,面部发热,过一会又感觉热流向下,小便不顺畅,偶尔头晕等症状。这是因为病人本就身体虚弱,发汗太过引起的,可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将上逆的气降下去。

服用小青龙汤后会出现这些症状是因为病人本就有小建中汤症(肠胃功能不好)或小肠有堵塞造成脉结代又或者是产妇气血双虚,身体虚弱的人要发汗,需要先补里虚。

寸口脉本为浮脉,现在脉沉下去代表胸阳不足,肺阴津虚;尺脉细微代表肾的阴津虚,整体就是上下焦阴津俱不足。

小便不顺畅是因为,肾阴不足,此时阳不受制衡,下焦阳上冲,病人就会感觉有气从小腹直冲咽喉,肾阳上冲到达胃的位置后,与胃热同气相求会一起上冲,造成面部发热发红,过一会胃热沿着冲脉向下,就会感觉热流下去。因胃气会一直上冲再下去,所以病人会时不时的头晕。

冬天本该面色略带一些黑色,如果冬天面色发红(暗红,并非运动后那种红)代表病人肾阴不足,肾阳无法潜在肾中上逆到面部就会发红。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用于发汗太过或本就里阴不足,引起阳上逆造成阳亢。由桂枝四钱,茯苓四钱,五味子五钱,炙甘草三钱组成,这四味药用八碗水煮成三碗,分三次服用。

五味子止咳,降上冲的逆气,能使横膈膜下降(半夏也可降逆,此处不用是因为病人水气不严重);桂枝降冲逆行胃阳并增强心脏功能;茯苓利水健脾;炙甘草缓和肠胃补充津液。

服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后病人上逆的气被降下,但反而咳嗽严重,胸口胀满,这是因为病人体内本来就有饮病(伏饮),服药之前上冲的逆气将胸隔特别是肺中累积的寒饮带出来,所以会咳嗽加重。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身体虚弱的人身上,因体虚之人内脏功能不强。

治疗这种情况时将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中的桂枝去掉,加入干姜和细辛治疗寒饮造成的咳嗽。处方用茯苓四钱,炙甘草三钱,干姜三钱细辛二到三钱,五味子五钱,用八碗水煮成三碗,每次服用半碗,每天三次服药。

细辛止咳利肺中寒水,干姜性热温中去寒,细辛将干姜温化后的水从小便排出。

服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咳嗽胸口胀满症状去掉后,因细辛和干姜是热药,应该有口渴,但病人不口渴感觉又有气上冲,头晕恶心呕吐情况,这是因为体内还有更深的饮病,此饮被干姜和细辛带出来,但因为之前没用半夏,所以无法排出。

可用茯苓四钱,炙甘草二钱,细辛干姜各二钱,半夏二到三钱(可加重),五味子五钱,六味药用八碗水煮成三碗,每次服用半碗,每天三次。

服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时症状去掉就停药,服药过度,半夏会将肺中津液排出过多,伤到血中的水,病人虽没有咳嗽恶心呕吐,但身体会浮肿。

体表浮肿本该用麻黄发表,去除表水,但此时病人身体虚弱,用麻黄会更虚,引起晕倒昏迷等情况。此时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中加入五钱杏仁润肺补新的津液,不仅新陈代谢将体表的旧水排出,去掉浮肿。

临床治疗时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降上冲逆气候,病人咳嗽严重,可以直接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跳过中间的两个处方。

中焦有水饮的人症状很奇怪,明明有口渴,但是喝了水以后却会恶心呕吐,这水是停积在胃里,胃里有积水未去,会使得三焦油网中的油不足,运化水的功能不正常,茯苓就是通过补充三焦系统中的油从而达到利水的功能。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