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作为神医,我有一个金手指 > 第41 章 消渴

消渴类似于西医的糖尿病,中医将消渴分为三种:上消,中消和下消。《黄帝内经》中说“三阳结谓之消渴”,所以“三阳”即胃大肠和胰脏,也就是这三个器官蠕动过快造成消渴。

上焦消渴是因为胃蠕动太快,胃气过强在脚背的趺阳脉上可以摸到,脉会很浮跳动快并且很有力,胃气太强胃热上冲造成肺中燥热,食物或水进入胃中,很快就消化,病人会燥渴不止或吃完饭很快就饿,此时可用白虎汤或人参白虎汤补充肺中津液,降低胃热。

中消即胰脏过热,中消的症状类似于低血糖,病人饥饿时必须马上吃点东西,否则会心慌颤抖甚至昏倒。胰脏在中医中称为“膵”,它分泌的胰液一部分和胆汁混合进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一部分进入肝脏,帮助肝净化血液。

当胃和大肠过热,会导致中间的胰脏也过热,胰脏中的血管损伤,引起胰脏功能衰退,无法正常分泌胰液,在外看来病人血糖就会异常。

治疗中消糖尿病的思路就是降低胃热,使胃的蠕动变缓,同时清理大肠保持病人大便畅通,否则有宿便堆积大肠会更热。

最后的下消就是大肠过热,造成肾脏功能不行,男子会阳不举,女子会无性欲望。

胃的蠕动是靠胃热,胃热来自于肾阳,中焦脾胃的动能皆来自于肾,所以说肾(先天之本)为脾胃(后天之本)的根源。正常人肾阳外出应该是向上,当肾阴不足,肾阳会向四周散,进入大肠膀胱,称为虚热。

病人会消渴原因分内外两种,外因是生活习惯导致,睡之前吃太多造成胃夜里蠕动过快;内因是太阳表证未治好,病进入阳明,造成燥渴不止的阳明症。

糖尿病未治好,病最后会进入肝,造成厥阴症,比如嗜睡,疲倦不想动,脚化脓,骨头生蛆虫,经过长期的洗肾,最后心肾衰竭而亡。

有一种情况和消渴很像,病人胃中又热又疼,口渴饥饿,但并无食欲,吃饭以后会吐,这其实并不是消渴,而是因为胃的最下方宿食累积,正常人胃下方会有一点食物残留,下顿饭后残留的食物会更新,当胃下方食物无法更新造成累积,病人就会产生食即吐的情况。此时可用大黄甘草汤,大黄将停积的宿食排出,甘草解宿食产生的毒素。

治疗上消时的白虎人参汤可用石膏一两(可根据病情加重),知母五钱,生甘草二钱,粳米二钱,人参(可用党参替代,替代后需加重)三钱,再加入一些生津止渴的药比如瓜蒌根,石斛(味甘性平,除热滋阴),竹茹,生地等。

中消的治疗可以用白虎汤和小承气汤合用,用一两石膏(可加重),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粳米三钱,大黄、厚朴、枳实各用二钱,用于治疗饥饿时不立刻吃东西就发抖流冷汗甚至昏倒的情况。

治疗下消的处方就可以直接用金匮肾气丸。消渴的病人在背后第八椎位置会有压痛点,此处名为“消渴穴”,属于经外奇穴。使用针灸治疗消渴可选择足阳明胃经的条口穴和天枢穴以及天突穴,关元穴等穴位。

而糖尿病人脚部破口化脓则可以用矾石或者蔗糖煮水泡脚,再内服术附汤将深处的脓排出。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