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对新式教育的热情如野火燎原般蔓延开来,各地纷纷效仿试点地区的经验,兴办新式学堂。
眼见大势已去,纪昀气得脸色铁青,手中的茶杯被他捏得粉碎。
“岂有此理!这小子竟然如此大胆!”他暴怒地来回踱步,眼中闪烁着阴狠的光芒,“老夫岂能善罢甘休!”
败局已定,但纪昀仍不甘心失败。
他暗中联络了朝中一些顽固守旧的文人,斥巨资让他们撰写文章攻击新式教育,并通过各种渠道将这些文章散布到全国各地,试图混淆视听,挑起更大的风波。
一时间,各种流言蜚语如蝗虫般席卷而来,攻击新式教育是“离经叛道”、“数典忘祖”,甚至将其与亡国灭种联系在一起。
同治帝对这突如其来的反扑早有预料。
他冷静地召集了以缪婉清为首的年轻文臣,命他们迅速组织反击。
缪婉清温柔的脸上此时透着坚毅,她领命后立刻行动起来,带领一众文臣,引经据典,以犀利的笔锋撰写出一篇篇雄辩的文章,不仅有力地驳斥了守旧派的观点,更清晰地阐述了新式教育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新式教育与传统文化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这些文章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很快就赢得了民心,守旧派的攻击如同泥牛入海,毫无波澜。
纪昀眼看着自已精心策划的反击如同笑话一般,气得浑身颤抖,一口老血涌上喉头,“噗”的一声喷了出来,两眼一翻,当场晕了过去。
“纪大人!纪大人!”徐御史惊慌失措地大喊,却发现纪昀已经人事不省。
“快,快去请太医!”徐御史慌乱地吩咐道,心中却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纪昀……
这次怕是要彻底栽了……
纪昀悠悠转醒,老迈的身躯仿佛被抽空了所有力气。
他挣扎着坐起身,浑浊的眼中燃烧着最后一丝疯狂的火焰。
“皇上……皇上欺人太甚!”他嘶哑着声音,颤抖的手紧紧抓住床沿。
徐御史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劝慰,却不敢多言。
纪昀猛地掀开被褥,踉跄着走到桌案前,提笔写下一份奏疏。
墨迹淋漓,如同他此刻翻涌的情绪。
写完后,他将奏疏交给徐御史,语气坚定:“立刻召集所有反对变革的大臣,随我前往礼部大堂!我要与皇上当面对质,进行最后一次对决!”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礼部大堂外,聚集了无数官员和百姓,他们屏息凝神,等待着这场决定大清未来命运的辩论。
纪昀率领着最后的守旧派大臣,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大堂。
同治帝早已等候多时,他神色平静,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皇上!”纪昀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难掩其中的愤慨,“您如此激进的变革,置祖宗基业于何地?置圣贤之道于何地?”
同治帝微微一笑,语气从容:“纪大人,朕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清的未来。固守旧制,只会让大清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一番唇枪舌剑,同治帝引经据典,从文化传承、国家富强等多个角度阐述新教育的必要性,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将守旧派大臣们驳斥得哑口无言。
他指出,新式教育并非要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诸位爱卿,”同治帝的声音掷地有声,“大清的未来,在于变革,在于创新!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让大清重新焕发活力!”
他的话语铿锵有力,在大厅里回荡。
守旧派大臣们面面相觑,他们原本坚定的信念开始动摇,最终,他们纷纷低下了头,承认了自已的失败。
纪昀颓然地瘫坐在地上,眼中充满了绝望。
同治帝的教育变革,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他的威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消息传回后宫……
婉贵妃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摆驾……” 她轻声吩咐道……
她立刻吩咐宫人准备盛宴,要为皇上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后宫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
宫女们身着盛装,穿梭于宴会厅,将精心准备的佳肴美酒摆上桌案。
同治帝在众人的簇拥下步入宴会厅,婉贵妃款款上前,温柔的眼中满是崇拜和爱意。
“皇上,您辛苦了。”她柔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同治帝轻轻握住缪婉清的手,深情地望着她。
“婉儿,这一切都是你我的功劳。”他柔声说道,“没有你的支持和帮助,朕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胜利。”
周围的宫女太监们纷纷跪下,齐声高呼:“皇上万岁!贵妃娘娘千岁!”宴会厅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觥筹交错,庆祝的乐曲响彻夜空。
次日清晨,同治帝精神抖擞地登上金銮殿,颁布了全面推行新教育理念的圣旨。
圣旨一下,举国欢腾。
从繁华的都市到偏僻的乡村,所有的学府都开始积极响应,新教育的春风吹遍了大清的每一个角落。
同治帝站在御书房的窗前,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
教育变革的成功,仅仅是他宏伟蓝图的第一步。
他知道,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在等待着他。
他转身走到书桌前,拿起一份关于洋务探索的奏折,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李莲英,”他沉声唤道。
“奴才在。”李莲英躬身应道。
“传恭亲王奕?进宫,朕有要事相商。”同治帝语气坚定地说道,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窗外,夜色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