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抵达御书房时,同治帝正专注地审阅着各地呈递上来的奏折。
他抬头,目光炯炯,语气沉稳:“皇叔,朕欲开启洋务,振兴我大清国力,不知皇叔意下如何?”奕?拱手道:“皇上圣明,洋务确乃强国之策,臣定当全力辅佐。”同治深知奕?虽支持洋务,却也顾虑重重,他也不点破,只道:“朕欲先购置一批先进的工业设备,不知皇叔可有合适人选推荐?”奕?沉吟片刻,推荐了李鸿章。
翌日,同治帝便带着李鸿章南下,前往通商口岸与西洋商人洽谈购买设备事宜。
负责接待的是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一个精明的英国人。
赫德满脸堆笑地将同治帝迎入会客室,奉上茶点,随后便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带来的设备清单。
清单上的设备琳琅满目,名称拗口,看得李鸿章眼花缭乱,不住地点头称赞。
赫德见状,更加卖力地吹嘘起来,将这些设备说得天花乱坠,仿佛拥有了它们,大清就能一夜之间变成工业强国。
同治帝始终面带微笑,静静地听着,偶尔会问一些看似随意的问题,比如设备的具体参数、生产工艺、使用寿命等等。
赫德对这些技术细节显然不太了解,回答得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
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报价单,上面的价格高得惊人。
同治帝不动声色地接过报价单,仔细地看了看,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赫德先生,”同治帝放下报价单,缓缓说道,“这些设备看起来确实不错,但价格似乎有些虚高啊。”赫德连忙解释,说是因为这些设备都是最先进的,技术含量高,所以价格自然也贵一些。
同治帝笑了笑,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手。
房门打开,从外面走进来几个人,手里拿着各种工具和仪器。
赫德看着这些人,心中突然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赫德先生,”同治帝的声音再次响起,“朕对这些设备的性能还有些疑问,想请朕的技术团队帮忙检测一下,不知可否?”
同治帝带来的技术团队,正是之前秘密培养的工匠和翻译。
他们熟练地操作着仪器,对赫德带来的设备进行仔细的检测。
很快,他们就发现了问题:这些设备并非赫德所说的那样先进,有些甚至是淘汰的旧货,性能参数也与清单上描述的不符。
赫德的脸色变得煞白,额头上渗出了汗珠。
他原本以为可以轻易地欺骗这个年轻的皇帝,没想到对方早有准备。
“赫德先生,”同治帝的声音冰冷而威严,“朕对你的诚意感到失望。”他将检测报告扔到赫德面前,“这些设备的真实价值,恐怕不及你报价的十分之一吧?”赫德张口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原本想狠狠地赚一笔,却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如今在众人面前颜面扫地。
回到京城后,同治帝立即召见户部尚书,要求拨付洋务专款。
户部尚书却支支吾吾,以国库空虚为由,百般推脱。
同治帝强压怒火,据理力争:“洋务乃强国之本,岂能因一时之难而放弃?”户部尚书却搬出祖制,认为洋务之事劳民伤财,有违祖训。
两人争执不下,气氛剑拔弩张。
“皇上,”户部尚书阴阳怪气地说道,“祖宗之法不可违啊!”
同治帝冷冷地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同治帝并未动怒,反而微微一笑,说道:“朕理解尚书大人的顾虑,但祖宗之法也并非一成不变。试想,若我大清依旧固步自封,何时才能国富民强?” 他顿了顿,又道,“前些日子,朕推行的教育改革,如今已初见成效。各地新式学堂培养的人才,在算学、格物等方面的造诣远超以往。这些人才是未来国家栋梁,他们的贡献将远超今日的花费。” 说着,他示意身边的太监呈上一份奏折。
户部尚书接过一看,上面详细记录了各地新式学堂的成果以及人才培养对国家财政的潜在贡献。
他虽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认,教育改革确实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思虑片刻,户部尚书只得勉强同意拨付部分资金用于洋务,但仍不忘提醒皇上要量入为出。
资金到位后,同治帝立即着手选派人才出国学习。
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拔,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时间,各地有志之士纷纷涌向京城,希望能有机会出国学习先进技术。
在选拔过程中,同治帝惊喜地发现,一些年轻人才对西方技术展现出极高的天赋。
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学习能力,让在场的老臣们都为之惊叹。
其中一位名叫张之洞的年轻人,更是对机械制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提出的几个改进方案,甚至连西洋的专家都赞叹不已。
同治帝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仿佛看到了大清走向繁荣富强的未来。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
就在同治帝为洋务运动的进展感到欣慰时,一股暗流却在京城涌动。
一些守旧派官员暗中串联,试图阻止更多人才出国学习。
他们散布谣言,说西方国家都是蛮夷之地,学习他们的技术会玷污我大清的文明。
同时,赫德也并没有死心,他暗中联系其他西洋商人,准备以更高的价格向大清出售设备,并从中牟取暴利。
一天深夜,同治帝正在批阅奏折,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细微的响动……
“皇上,”一个黑影闪进御书房,低声说道,“奴才打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