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领命而去,迅速安排人手,密切关注远渡重洋的学子们。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首批出洋学习的人才学成归来,带回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从西洋购置的先进设备也陆续运抵,安全入库并投入使用。
一时间,大清的洋务运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同治帝站在紫禁城高处,俯瞰着这座古老的皇城,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
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坚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大清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然而,就在大家都以为守旧势力会偃旗息鼓时,一些守旧势力中的顽固分子,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竟然联合起来向同治帝上书,要求停止洋务运动,理由是这违背了祖宗传统,会动摇国之根本。
同治帝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愤怒驳斥,而是下旨邀请他们参观已经投入使用的设备和洋务运动带来的一些积极变化。
倭仁等人虽然心有不甘,但皇命难违,只得前往。
在参观过程中,倭仁等人亲眼目睹了新式织机的运作,见识了电报的便捷,也看到了新式武器的威力。
这些新奇的事物,对他们这些固守传统的老臣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
倭仁看着眼前的一切,眉头紧锁,一言不发。
同治帝走到他身边,轻声问道:“大学士觉得如何?” 倭仁嘴唇动了动,最终只吐出两个字:“奇技…淫巧…”
同治帝微微一笑,并不反驳,而是转向其他大臣,问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一些原本就摇摆不定的大臣,此刻见到洋务运动的成果,纷纷表示赞同。
就连之前一直反对的几位,也沉默不语,显然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慑。
见此情景,同治帝乘胜追击,朗声道:“朕意已决,洋务运动不仅要继续进行,还要扩大规模!朕要让大清的每一个角落都感受到新时代的活力!”
此言一出,支持洋务运动的官员们顿时欢呼雀跃,而倭仁等顽固派则面如死灰,哑口无言。
他们知道,大势已去,再无力阻挡这股改革的浪潮。
回到养心殿后,同治帝立刻召集军机大臣和洋务派官员,开始规划下一步的洋务计划。
他计划建立更多的洋务学堂,派遣更多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同时,他还计划引进更多种类的先进设备,用于发展工业和军事。
同治帝的宏伟计划,让在场的官员们都为之振奋。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强大富饶的新大清正在冉冉升起。
婉贵人也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她对同治帝的雄心壮志感到无比钦佩,也对大清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深夜,同治帝批阅完奏折,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心中思绪万千。
“皇上,夜深了,早些休息吧。”婉贵人端着一杯热茶走了过来,关切地说道。
同治帝接过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然后拉起婉贵人的手,说道:“婉妃,陪朕去御花园走走。”
婉贵人温柔地一笑,挽着同治帝的手臂,一同走向了御花园……
"明日,宣恭亲王奕?进宫议事。
" 同治帝望着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淡淡说道。
月光如水,倾泻在御花园中,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婉贵人挽着同治帝的手臂,轻轻靠在他身上,柔声道:“皇上如此英明,大清必定繁荣昌盛。”同治帝低头看着她,眼中满是柔情:“朕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清,为了百姓,也为了你。”
翌日清晨,金銮殿上,同治帝宣布了洋务运动的下一步计划:建立新式学堂,派遣更多学子出洋留学,同时加大对新式武器和工业的投入。
朝中大臣们纷纷响应,就连曾经顽固的守旧派,也不敢再公然反对。
他们亲眼见证了洋务运动带来的成果,也感受到了同治帝的决心和魄力。
倭仁站在角落里,脸色阴沉,他知道大势已去,却依然心有不甘。
他紧紧攥着手中的朝珠,骨节泛白。
在同治帝的强力推动下,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新式工厂拔地而起,铁路开始铺设,新式军舰也陆续下水。
大清仿佛焕发了新的生机,蒸蒸日上。
同治帝站在金銮殿上,俯视着下方群臣,心中豪情万丈。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强大富饶的新大清正在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就在这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一丝不安。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西方列强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对大清发动新的侵略。
同治帝深知这一点,他明白,洋务运动只是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挑战和艰辛。
深夜,同治帝独自一人在书房里批阅奏折。
窗外,寒风呼啸,树影婆娑。
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走到窗边,望着漆黑的夜空,心中思绪万千。
“李莲英,”同治帝突然开口,“那些新到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