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臣的密报让载淳的文化交流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他并未因此退缩。
他知道,变革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紫禁城内,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如同暴雨来临前的沉闷。
载淳召集了京城中的文人学士,于养心殿召开文化交流筹备会议。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殿内,照亮了众人或期待或不安的面容。
载淳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众人,一股帝王的威严悄然散开。
他简短地阐述了文化交流的计划和意义,话语中充满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许。
话音刚落,一个身着青色长衫,须发皆白的老者便站了出来。
此人正是翰林院学士吴翰林,京城有名的守旧派代表。
他脸色铁青,双眼瞪得浑圆,仿佛载淳的提议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行。
“陛下!”吴翰林的声音尖锐而刺耳,带着明显的愤怒,“臣以为,此举万万不可!我泱泱中华,乃礼仪之邦,天朝上国!与蛮夷之邦交流文化,岂非自降身份,离经叛道之举!”
吴翰林的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
殿内顿时议论纷纷,不少老学究也纷纷附和,表示担忧。
他们认为,外国文化会腐蚀中华文明的根基,动摇国家的稳定。
如今面对如此强烈的反对。
刘翻译站在一旁,脸色苍白,汗珠不断从额头上渗出。
作为文化交流的翻译官,他夹在皇帝和守旧派之间,左右为难。
他偷偷地瞥了一眼站在角落里的宋画家,只见宋画家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显然对文化交流充满了期待。
载淳面对众人的反对,却并未动怒。
他静静地听着吴翰林的慷慨陈词,嘴角甚至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待吴翰林说完,他才缓缓开口:“吴爱卿所言,朕已知晓。但朕想听听,你所谓的‘离经叛道’,究竟从何说起?”
吴翰林捋了捋胡须,面露得意之色,以为皇帝年少,被他气势所慑。
他引经据典,从孔孟之道谈到程朱理学,从三纲五常谈到华夷之辨,洋洋洒洒,滔滔不绝,将“闭关锁国”的思想包装成维护国家稳定的金科玉律。
殿内不少老臣听得频频点头,觉得吴翰林说得句句在理。
载淳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听着,仿佛对吴翰林的“高谈阔论”十分赞赏。
吴翰林越说越得意,甚至开始指责一些支持文化交流的大臣是“数典忘祖”,大殿内的气氛变得剑拔弩张。
待吴翰林说完,载淳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吴爱卿博学多才,朕甚是佩服。”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众人,“但朕有一事不明,想请教吴爱卿。”
吴翰林心中一凛,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载淳继续说道:“孔夫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难道不是吸纳外来文化的体现吗?更何况,我朝先祖,太宗皇帝,不也曾借鉴西方天文历法,修订《崇祯历书》吗?这难道也是‘离经叛道’?”
载淳每说一句,吴翰林的脸色就难看一分。
他张口结舌,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已竟无言以对。
载淳的每一句话都精准地击中了他的要害,让他先前的气势荡然无存。
殿内原本支持吴翰林的文人,此刻也开始动摇。
他们敬佩地望着年轻的皇帝,没想到他年纪轻轻,却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维。
一些原本保持中立的大臣,也开始对文化交流的想法产生了兴趣。
吴翰林的威望,在这一刻轰然倒塌。
他脸色铁青,嘴唇颤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载淳见状,嘴角微微上扬。
吴翰林面色灰败,却仍不甘心失败。
他踉跄着退出养心殿,心中充满了怨恨。
他怎能容忍一个乳臭未干的皇帝,如此轻视他的学识和威望?
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让载淳的计划胎死腹中。
他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文人,开始在民间散布对文化交流的负面言论,说外国文化是洪水猛兽,会败坏纲常伦理,祸乱朝纲。
一时间,京城内外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载淳得知此事后,并未动怒,只是淡淡一笑。
他早已料到,变革之路必然会遇到阻力,而这些流言蜚语,不过是跳梁小丑的拙劣表演罢了。
他唤来刘翻译,吩咐他暗中调查此事,查清幕后主使。
“刘翻译,”载淳的声音平静而威严,“朕相信你的能力。”
刘翻译苦着一张脸,心中叫苦不迭。
他不过是个小小的翻译官,只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却偏偏被卷入这场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
他无奈地领命而去,心中暗自祈祷,希望自已能平安度过这场风波。
是夜,月明星稀。
刘翻译乔装打扮,穿梭于京城的大街小巷,打探消息。
突然,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一闪而过。
他心头一紧,快步追了上去,低声喊道:“宋…宋先生?”
刘翻译的低声呼唤引起了宋画家的注意。
他停下脚步,转身看向刘翻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刘翻译,你怎么会在这里?”
刘翻译见状,连忙上前,压低声音说道:“宋先生,我是受皇上之命,调查最近关于文化交流的负面言论。听说您对外国绘画很感兴趣,不知道能否请您帮忙?”
宋画家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外国绘画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灵感。前几天我还从一个外国商人那里得到了几幅画作,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坚定,“皇上倡导文化交流,我非常支持。这些守旧文人的言论,不过是出自他们的偏见和恐惧罢了。”
刘翻译心中一喜,连忙说道:“宋先生,您愿意为皇上出力,实在是国家之幸。”
宋画家微微一笑,拉过刘翻译,轻声道:“我知道一些关于这些负面言论的线索,跟我来。”
两人迅速回到养心殿,宋画家将自已所知的一切详细告诉了载淳。
载淳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对宋画家说道:“宋先生,你的眼光和胸怀,朕十分欣赏。若有人敢于诋毁文化交流,朕绝不姑息。”
宋画家坚定地点了点头,表示愿意为文化交流出一份力。
他的话仿佛为载淳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让他更加坚定了推进文化交流的决心。
然而,守旧文人的抵制仍在继续,甚至愈演愈烈。
民间受到这些负面言论的影响,不少百姓对文化交流产生了怀疑。
刘翻译带回的消息让载淳眉头紧锁。
他知道,要想改变人们的观念,仅仅靠一已之力是不够的。
载淳沉思片刻,突然问道:“刘翻译,朕记得你曾提过,有不少外国学者对我国的文化也颇有兴趣,可否请他们来京讲学,以展示外国文化的积极一面?”
刘翻译闻言,心中一惊,连忙说道:“皇上英明,汤玛斯先生便是其中一位学识渊博的外国学者,他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愿意前来讲学。”
载淳满意地点了点头,目光坚定,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那就请刘翻译尽快联系汤玛斯先生,朕要让天下人看到,文化交流不仅不会损害国本,反而会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刘翻译领命而去,心中暗自佩服皇帝的高瞻远瞩。
载淳望着窗外渐渐升起的朝阳,嘴角露出一丝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