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建康的那个齐王是假的?
那么,就连二十年和平盟约也是假的吗?
2.
“爹,你怎么还站在门口,家里晚上有点什么吃的吗?”
虽然毛小豆对外是不苟言笑一板一眼的将军,但回家了在一手拉扯他长大的父亲面前就不用这么严肃。看诸葛承还在门口发呆,毛小豆穿过房舍朝着前院那里喊了一声,直接惊醒了还在质疑阿拓身份的诸葛承。
“哦,在厨房灶台里热着呢,自己去拿来吃吧。”
诸葛承本人会吃,但却实在是不会做,即使告老还乡后被迫在这间厨房里学起了厨艺,目前依旧维持在把生的东西弄熟而已的阶段。所以说,有些话纯粹是诸葛承编出来糊弄拓跋珪的,什么治大国若烹小鲜,有的是能治大国的人在烹小鲜上一窍不通。
好在毛小豆这孩子从来不挑,行军打仗时更不能入口的东西他都吃过,何况他爹至少已经弄熟了的正经吃食,只不过因为诸葛承弄得实在不算好吃,毛小豆脸上也没有什么愉悦的表情就是了。但诸葛承的关注点显然不在毛小豆身上,自这俩孩子开始吃饭起,诸葛承就一直在观察阿拓。
“你一个鲜卑人,吃得惯汉人的吃食?”
“回老将军,我们这种背井离乡出来逃命的,有的一口吃的就不错了,也就是这两年两边消停了后情形好了些,再加上将军他收留,才能每顿都不饿着。以前真饿的时候那可是有什么吃什么,连牛皮都啃过。”
“是吗?你也是个可怜孩子啊……这乱世里,到处都是像你这样颠沛流离的可怜人,万幸两边议和了,老百姓才有太平日子过啊。”
诸葛承嘴上在感慨阿拓的不幸遭遇,眼里深处却在打量剖析眼前这个年轻人。
按说如果这人是齐王拓跋嗣,那他应该是一辈子没过过一天苦日子的人。不像拓跋珪当年六岁就面临家国破碎,身为王子却被迫托庇在别人的部落。什么看人眼色被人追杀的事拓跋珪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已经通通经历过一遍了。
可是拓跋嗣生来就是王长子,而且为了王权不被贺兰部左右,拓跋嗣应该是一路被拓跋珪护着长大的孩子。
可是现在诸葛承眼里的阿拓,吃起饭来就是一副真正吃过苦后懂得珍惜得来不易的粮食,无论味道好坏都吃得一副狼吞虎咽胃口大开的样子,似乎一点都没嫌弃这些连诸葛承自己都嫌弃的吃食。
要么就是我多虑了,要么就是他是一个绝佳的细作,身为皇子的他居然能在这种细节上也毫不含糊,那就是执意要把身份伪装到底了。那么不同于一般的微服私访来南边体验民情,齐王本人和他背后的皇帝恐怕所图甚大。
“阿拓你是鲜卑人的话,学过鲜卑人的武术吗?”
等到毛小豆和拓跋嗣吃完,大家无聊坐在院子里随便聊聊的时候,诸葛承顺着话题就拐到了这个上面。
“当然,鲜卑人无论大小部落的男儿,从小都是要学武的,我自然也是从小被家里长辈教过。”
“那,比划两招来看看?”
第214章
◎二◎
反正在座的都是军人,聊天聊到武力展示环节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阿拓不疑有他,接过毛小豆随手递给他的充当长刀的木棍抬手就舞了起来。
阿拓展示的并不是多么精妙高深的刀法,但是一招一式之间也能显示出他扎实的基本功,属于那种毫不含糊的快速杀人技法。这样看来,他能被毛小豆看重直接提拔成亲兵也算是实力使然。
然而诸葛承却注意到了阿拓舞刀时的一个小动作,那就是他收刀时手腕会有不自觉地一抖的动作,这是拓跋珪自年轻时就会有的习惯,当年他和诸葛承解释说这样是为了能够甩掉一点刀上沾染的血迹,方便后续对刀身的保养。
到这种程度就绝不可能是巧合了,那是他自己悟出来的东西,只有他手把手教养着长大的孩子才会这样原封不动地继承那个习惯。
是的,建康那里的齐王是假的,眼前这个才是真正的齐王拓跋嗣,大魏天赐帝拓跋珪的长皇子。既然他是拓跋嗣,那么他接近小豆子的目的就再明显不过了,北面看来对虎牢关肯定是另有所图,那个盟约一定是个幌子,北面依旧亡我之心不死,几年之内必定南下。
那么,要不要提醒小豆子让他注意防着他身边的这个亲兵呢?
不行,虽然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北面在打虎牢关的主意,但他们的计划是什么,会有什么配合,目标只是司州还是整个南边尚且都不清楚。此刻就提醒小豆子的话,万一那孩子露出什么破绽让齐王看出来,岂不是打草惊蛇坏了大事?
可是,如果不说的话,难道就这么看着小豆子一步步踏进火坑里去吗?
在诸葛承还在一个人天人交战的当下,毛小豆和拓跋嗣已经提前告退准备就寝去了。这两个人似乎真的很投缘,诸葛承等到他们熄了蜡烛后特意兜到他们俩住的那侧厢房外面,还能听见两个人在里面低声聊天和轻笑的声响。
这样看起来,他们就好像诸葛承和拓跋珪当年一样,明明熄了蜡烛准备睡觉,也明明知道明天还有事要办,却偏偏有聊不完的话题。
从天文地到社会民生,当时的他们是真的无话不谈,也是真的不吝于向对方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也正因他们太过于了解和赞同彼此的想法,所以才会在那个最根本的点上出现矛盾时,分得这么撕心裂肺。
阿拓,一出悲剧要在我的面前上演了,孩子们作为我们那场悲剧的延续,在你的授意和我的漠视之下,大概又要重复一遍你我年轻时的故事了。你说,如果有朝一日他们得知真相时,到底会怎样看待这伴随着他们的出身而来的、混账一样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