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开局辞官老子不干了 > 第106章 迁都之议下的各方反对

当朱元璋有迁都想法的消息如惊雷般在朝堂炸响后,整个应天府瞬间陷入了一片躁动之中。

一时间,官员们议论纷纷,各种势力暗流涌动,一场围绕着迁都与否的激烈交锋悄然拉开帷幕。

这日早朝,平日里还算井然有序的朝堂此刻却乱成了一锅粥。

礼部尚书王本仁率先出列,他满脸焦急,额头上甚至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声音也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陛下,臣听闻迁都之议,实在是忧心忡忡啊!

应天府作为我朝都城已久,百姓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四方商贾汇聚,市井繁华。

一旦迁都,这百姓们拖家带口,长途跋涉,不知要遭受多少苦难。

况且,迁都工程浩大,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简直是天文数字,这无疑是给天下苍生增加沉重的负担啊!”

说着,他扑通一声跪地,声泪俱下,

“陛下,还望您三思而后行,莫要轻易做出迁都的决定啊!”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他的目光冷冷地扫过跪地的王本仁,心中暗自思忖:

这王本仁,平日里看着还算老实,没想到一提到迁都,反应竟如此激烈,背后怕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想到这里,他冷哼一声:

“王尚书,你所言之事,咱岂会不知?

但这迁都乃是为了我大明的长治久安,为了更好地抵御北方蒙古的侵扰,为了加强对天下的掌控。

你身为朝廷大臣,却只看到眼前的百姓之苦、钱财之耗,却看不到我大明的长远利益,实在是令咱失望!”

王本仁听了朱元璋的斥责,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挺直了腰杆,脸上露出一丝决然之色:

“陛下,臣一心只为天下百姓着想,绝无半点私心。

应天府城的百姓们在此安居乐业,若是迁都,他们的生计必将受到严重影响。

那些小商小贩,赖以生存的店铺该如何是好?

那些普通百姓,辛苦积攒下来的家业又该何去何从?

陛下,您不能为了一时之念,而让天下百姓受苦啊!”

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充满了悲愤与无奈。

这时,户部尚书李茂才也站了出来,他身材微胖,此刻却因为紧张而不停地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

他先是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朱元璋的脸色,然后才战战兢兢地说道:

“陛下,王尚书所言极是。

迁都所需的费用,臣粗略估算了一下,至少需要数百万两白银,这还不包括后续的工程维护费用。

如此庞大的开支,实在是国库难以承受啊!

如今我朝虽国力渐盛,但百姓们的生活依旧困苦,若是将大量的钱财投入到迁都之中,必然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到时候,民怨沸腾,恐怕会危及我朝的统治根基啊!”

朱元璋的眉头皱得更深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耐烦:

“李尚书,你身为户部尚书,难道就只知道算账吗?

难道就看不到北方的威胁,看不到我大明的未来吗?

咱迁都,是为了让大明千秋万代,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受蒙古人的欺凌。

这点钱财,与我大明的江山社稷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李茂才被朱元璋的话吓得脸色苍白,他连忙跪地,连连磕头: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臣只是担心迁都之事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并无他意。”

然而,反对迁都的声音并未就此停歇。

那些在应天府经营了上百年的世家大族,此刻也纷纷站了出来,表达他们的强烈不满。

江南首富林老爷子,虽已年逾古稀,但依旧精神矍铄。

他拄着拐杖,在家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进朝堂。

一见到朱元璋,他便不顾年迈,扑通一声跪地:

“陛下,老臣恳请您收回迁都之命啊!

我林家在应天府扎根已有两百余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了林家几代人的心血。

若是迁都,林家的产业必将遭受重创,那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商铺、田产,都将化为乌有。

老臣实在是不忍心看着林家的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啊!”

说着,他老泪纵横,悲痛欲绝。

朱元璋看着跪地的林老爷子,心中也不禁泛起一丝涟漪。

他知道,这些世家大族在应天府根基深厚,势力庞大,迁都之事确实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影响。

但为了大明的未来,他又岂能因为这些人的反对而放弃自已的计划?

想到这里,他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

“林老爷子,你起来吧。你林家为我大明的繁荣做出了不少贡献,这点咱心里清楚。

但这迁都之事,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关乎天下百姓的安危,实在是不能因为你们林家的利益而有所动摇。

你放心,只要你林家支持迁都,咱定会在新都给予你们妥善的安置,保证你们的生活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林老爷子听了朱元璋的话,却并未起身,他依旧跪在地上,苦苦哀求:

“陛下,新都再好,那也不是林家的根啊!

林家的列祖列宗都埋葬在这里,林家的子孙后代也都在这里繁衍生息。

若是离开应天府,林家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将走向衰败。

陛下,老臣求求您了,收回成命吧!”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助,让人听了不禁心生怜悯。

除了世家大族,那些开国勋贵们也对迁都之事表示出了强烈的反对。

魏国公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年轻气盛,性格直爽。

他大步走出队列,双手抱拳,大声说道:

“陛下,臣以为迁都之事万万不可行!

我等勋贵,跟随陛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好不容易在应天府建立了自已的府邸,安顿了家小。

如今却要迁都,这让我们如何是好?

况且,应天府是陛下的龙兴之地,在这里,我们才能感受到陛下的威严与荣耀。

若是迁都,恐怕会影响陛下在天下百姓心中的地位啊!”

朱元璋看着徐辉祖,心中暗自恼怒:

这徐辉祖,平日里仗着自已是勋贵之后,就有些目中无人。

如今竟敢公然反对迁都,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想到这里,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大声喝道:

“徐辉祖,你休要胡言乱语!

你以为咱迁都,是为了自已的一已私欲吗?

咱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

你身为勋贵子弟,不思报效国家,却只想着自已的利益,实在是有负咱的信任!”

徐辉祖被朱元璋的怒斥吓得脸色苍白,他扑通一声跪地:

“陛下恕罪,臣并无此意。

臣只是担心迁都之事会给勋贵们带来诸多不便,也会影响朝廷的稳定。

还望陛下三思啊!”

朝堂上,反对迁都的声音此起彼伏,一波接着一波。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这混乱的场面,心中感到无比的疲惫和无奈。

他知道,迁都之事,阻力重重,想要顺利实施,谈何容易?

但他心中的信念却从未动摇,为了大明的未来,他一定要冲破这些阻力,实现自已的迁都计划。

就在这时,一位臣子缓缓走出队列,他是宋濂。

宋濂平日里沉默寡言,但他足智多谋,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此刻,他的脸上露出一丝深思熟虑的神情:

“陛下,臣以为迁都之事,确实需要慎重考虑。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迁都的想法。

如今朝堂之上,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这其中固然有部分官员为了自已的私利而反对,但也不乏一些人是真心为国家和百姓着想。

陛下不妨先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更为完善的迁都计划。

这样一来,既能减少迁都的阻力,又能让百姓们更好地接受迁都之事。”

朱元璋听了宋濂的话,心中一动。他觉得宋濂所言极是,迁都之事,不能操之过急,需要从长计议。于是,他点了点头:

“宋爱卿所言甚是。迁都之事,暂且搁置。

待日后,咱再与众爱卿仔细商议,制定出一个万全之策。退朝!”

随着朱元璋的一声令下,这场激烈的朝堂争论终于暂时落下了帷幕。

但反对迁都的声音,却如同阴霾一般,笼罩在应天府的上空,久久不散。

而朱元璋心中的迁都计划,也在这重重阻力之下,变得更加艰难和曲折。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