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是好的,龙锦华也算实现了心中所想。
众大臣下跪高呼陛下万岁,龙锦华一挥手,让他们起身,然后说道:“如今边境之危已是迫在眉睫,诸位爱卿可有好的对策?”
殿内,那个昨夜在宫宴上为闻舒说话的方大人率先站了出来,朝龙锦华说道:“陛下,臣以为兵力是一大棘手问题。突厥兵力多达十万,我朝兵力不过三万,当中还有许多伤残,眼下须得尽快从民间征兵,用以扩充兵力。”
尹兆伦也站出来说道:“陛下,兵力扩充须得尽快,但朝中仍缺乏得力的将军坐镇指挥,若是将来兵力征集到位了,朝中无能干将军对他们进行训练,将来面对突厥时也得是螳臂挡车啊。”
龙锦华沉吟了一下,这些都是龙国如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他看了方大人和尹兆伦一眼,问道:“两位爱卿可有对策?”
方大人和尹兆伦面面相觑,顿时沉默了。
龙锦华本也对他们不抱希望,政事于武将而言总是难于文官。见两人沉默不语,龙锦华又看向闻舒。
闻舒作揖道:“陛下,臣心中有一对策,只是事关重大,不知当讲不当讲?”
龙锦华戏也做足,说道:“爱卿但讲无妨。”
闻舒酝酿了一会儿,说道:“臣以为,兵力一事事关重大,但朝中得力干将太少,着实也是我朝一大忧患。”
此话一出,朝中百官俱是一惊。闻舒这话意思再明显不过,说的便是朝中干实事的官员太少,吃干饭的官员太多,龙锦华须得对朝中一众人等进行职位调换。
沈丘宜看向闻舒,脸上表情没有变化,似乎料到了闻舒会做此举动。
闻舒继续说道:“六部尚书,御史中丞,以及掌管各军的将军职位于我朝而言都至关重要,坐此位置之人须得为我龙国江山百姓干实事,做贡献。现在六部有许多职位仍然空缺,威武大将军战死,武官没了上级领导,现在也是一盘散沙,这些事情正摆在陛下面前,亟待陛下解决。”
龙锦华装作沉思的样子,问道:“爱卿可有* 对策?”
闻舒说道:“御史中丞赵端,教子无方,身居高位多年,却从不行使监察之责。臣考虑赵大人也是两朝老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革职查办着实不妥,不如将其调到六部,正好刑部的暂缺侍郎一职,不如由赵大人顶替。”
说着,闻舒转身看向沈谭明,说道:“文渊学士沈谭明,才华斐然,空有一颗报国之心,过去苦于姚文清欺压,最终只拿了个闲职。臣以为,沈大人是御史中丞的不二人选。”
“嗯。”龙锦华说道,“确实是个不错的调动。”
闻舒此举沈家父子不难猜到,因此他们面上并无惊讶神色。赵端则不然,他已经被吓了个半死,见闻舒仍给自己留有后路,当即跪下高呼谢陛下隆恩。
“昨夜宫宴之上竟有刺客行刺陛下,想来朝中仍有姚家余孽。陛下仁慈,宽恕百官罪过,然总有奸人不领陛下恩情,依臣看,对百官行监督之责已十分必要。”闻舒又说道,“凡与陛下不是一心者,俱是妄图颠覆我朝江山,此等罪大恶极之人,陛下须得严加惩罚,以儆效尤。内阁大学士邓善,贼心不死,妄图刺杀陛下,这般罪臣当得斩首示众,府中家眷全部发配边疆!”
殿内此时安静万分,官员们被闻舒铿锵有力的话语吓得大气也不敢喘。
闻舒新官上任三把火,全然不给自己留后路,所言所语雷厉风行,当即便将朝中百官震慑住了。
他并不收手,仍继续道:“光调动朝中官员显然不足以解决我朝当下之急患,臣以为,陛下还需增加科举机会,从民间广纳人才,如此才可召集更多忠臣贤臣为陛下排忧解难。”
话刚说罢,朝中顿时起了哗然之声。闻舒先前所言不过是小打小闹,对朝中官员进行了细微调动,但现下所言却是动摇了国本,一些官员沉不住气,纷纷预备反驳闻舒。
只见一文官朝闻舒说道:“闻相大人,此举乃是动摇国本,科举一事关乎国运,怎能说改就改,你将我朝祖宗先皇的威严置于何地?”
闻舒不认识他,想来也不是什么能干之人,他自当不屑,只自顾自地朝龙锦华说道:“不仅是文科举,臣请求皇上再设立武科举,从民间招纳军事人才。”
那文官见闻舒不将他放在眼里,顿时怒了,说道:“闻相,你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你居心何在?”
不等闻舒说话,沈谭明也走了出来,朝龙锦华说道:“陛下,既然臣得幸调职为御史中丞,今日便斗胆行监察之责。”
说罢,他又看向那文官,眼神犀利,说道:“本官倒想问刘大人,你居心何在?你与姚家的往来我也不说了,今日便来说道说道你过去做过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