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武安侯就花了点前找了个门路,从陛下身边侍奉的杨公公口中得到了一个消息,据说选妃当日,喧和公主会露面。
武安侯见过这位从北燕回来的郡主,性格娇蛮泼辣,当初为了拒婚,竟然自己一个人跑到青禅寺带发修行去了,尽管陛下为此大怒,但如今重病缠身,依旧还是让太子将她从寺庙里召了回来。
由此可见陛下对她的喜爱,是寻常人远不可及的。
这也就代表着喧和郡主是有极大的可能性,可以左右陛下对太子妃的抉择。
于是武安侯便找人打听,这位郡主的喜好。
得知郡主思念家乡,喜欢骑马射箭,本人又崇尚武艺,于是命人送了郡主一匹珍稀的西域宝马,又铸造了一件极其适合女子使用的长鞭。
喧和郡主收到的时候,脸上极为满意。
对前来送礼的管事说:“回去告诉武安侯,这两件礼物本郡主很喜欢,有劳他费心了,本郡主知道他心中所求,若是陛下让我陪伴圣驾,择太子妃的人选,本郡主定然会优先举荐武安侯府的小姐。”
“是!”那人脸上欣喜之色难以掩藏。
“对了,这鞭子本郡主用的少,这工匠的手艺不错,把他给本郡主叫过来,本郡主想从他手里亲自制订一副□□!”
“奴婢这就回府跟侯爷一说!郡主放心。”
武安侯府的管事回去把喧和郡主的要求一说,武安侯本人却有些犯难。
这制作长鞭的工匠如今可不能轻易出现在人前,可这太子妃之位还未确定,万一因此惹怒了喧和郡主,岂不是得不偿失,况且,郡主又不通军事,想来,应该不会怀疑。
就此,一名其貌不扬的铁匠被武安侯悄悄地送入了长公主府。
长公主一向是不过问女儿的事情的,倒是喧和召见那铁匠的时候,让经常来访的定远侯见着了。
他总觉得那铁匠有种军中之人的气息,似乎是出身行伍,因为他视喧和为亲生女儿,所以为了她的安危,就拦下了那铁匠,问了几句话,试探了一番。
果不其然,此人对军务十分了解。
定远侯不动声色,当时并未表现出什么异状,只是私下派人盯着那铁匠。
喧和郡主要订做的□□需要的制作时间较长,所以并未留那铁匠住在府上,只是让他自行在家中打造,等制作好了,再送到长公主府。
正是因此,那铁匠自以为行踪无人注意,去了一个极隐秘的私人铁器制作营。
南凌的铁器是受到监管的,私人不允许经营制作大量的兵器。
很明显,这个制作营违反了南凌的法治。
定远侯派人观察了半个月,发现此处竟然是忠亲王府所有,忠亲王府私自制造大量的兵器,这是要做什么?他如今在边疆与北燕对峙,一应的军需都由朝廷提供,实在犯不上私自屯兵。
除非,他意图不轨!
若是以前,他定然第一时间请求入宫面圣,将此事禀报给陛下,但如今朝中局势不明朗,太子与左相的争斗逐渐趋于白热化。
为了长公主与喧和后半生能够过的顺遂,他必须要谨慎,选择一方依靠。
太子此人,性子阴晴不定,他会是一名合格的帝王,但绝对不会是一个仁善之辈。
左相顾成言,定远侯跟他相处过一段时间,此人温和良善,心中有正义,颇有君子之风,是值得信赖依靠的人。
比起太子,他更愿意靠近这位左相大人。
于是定远侯去了顾府一趟。
年关将至,忠亲王请旨回京,要为太后祭奠。
皇帝感叹道:“忠亲王自幼生母亡故,是太后将他一手养大的,太后驾崩时,北方局势凶险,他没能赶回京亲自上一炷香,如今你弟弟顾成新也算是得力,便让他暂时接手边疆的大军,让忠亲王回来一趟吧,朕也许久没见过他了。”
顾成言应下。
边疆的大军换帅,陛下亲自下了圣旨,跟圣旨一同送到顾成新手中的,还有他大哥顾成言给他的一封家书。
忠亲王卸下主帅之职,本应有些愤懑,但事实恰好相反,他对新的主帅顾成新还是很亲近,一连多日,都邀顾成新去他的帐篷里喝酒。
酒后,一直回忆往昔。
“当日,还是本王将你从景州城带到身边的,你是个好苗子,武艺高强,脑子机灵,是天生适合战场的,果不其然,你一步步立下大功,如今已经成长到足以接手本王的位置了,很好!”
顾成新眼中十分动容,“成新永远感激王爷的知遇之恩!若是没有王爷的扶持,成新也不能得到那么多立功的机会!您永远是成新心中唯一的主帅!”
忠亲王拍了拍他的手,似乎是不经意地问道:“成新,假如,本王是说假如,有一日,本王需要你的帮助,你会不顾一切帮本王吗?”
顾成新眨了一下眼睛,跪地拱手,坚定的说:“成新愿意牺牲一切支持王爷,只要臣的家人安好便足以。”
后半句话说的时候,顾成新傻笑着抚摸自己的后脑。
让人不自觉只听到他方才所说的前半句。
忠亲王听罢,极为满意。
“本王明日便要归京了,有什么事,会让人拿着我府上的令牌找你,时间也不早了,去休息吧!”
“是!”
顾成新离开忠亲王的帐篷之后,脸上的笑意消失不见,他想起大哥家书中暗藏的玄机,闭上眼,重重地舒了一口气,大步离开了。
随着新年临近,众臣突然发现,太子与左相竟然十分罕见的不再争斗了,这突然偃旗息鼓,倒是让大伙儿松了口气,纷纷感叹到,总算是能过个好年了。
皇帝也有了心思,召见了两位预备成为太子妃的小姐,让喧和陪着她们说说话,考察考察脾性才能。
喧和很守信,说了那武安侯府家的小姐不少好话,当然,右相程府小姐她也夸了不少,这也不算是违背了对武安侯的承诺不是?她确实在陛下跟前美言并且举荐了武安侯家的小姐。
只是陛下心中究竟是如何选择的,这就不是她能够得知的了。
皇帝见过那两位小姐后,也并未宣布要立谁做太子妃,反倒是一心期待着忠亲王归京。
驿站来报,说是忠亲王先行改道,去太后的陵墓祭拜了,怕是要晚几日才回京。
皇帝听罢,倒也没有生气,反倒对顾成言说:“他就是这个性子,他素来尊重太后,定是在心中怪朕不顾及太后的颜面,处置了宣威侯府,让太后走的不安生,他眼里,只有朕的皇兄,凌辰先太子,才值得他真正的臣服,朕虽然做了皇帝,他心里大约也是不服气的。“
顾成言看着皇帝苍老的背影,有的时候,他觉得皇帝虽然病重,但他似乎什么都看在眼里,什么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犹豫了片刻,顾成言还是将定远侯前几日对他说的事情,一并告知了皇帝。
皇帝低声笑了。
“他屯兵一事,朕早就知道了,不然也不会借机卸了他的主帅之位,顾卿,朕临死之前,忠亲王是一定会反的,不然等朕死了,他这辈子的不甘心找谁去呢?”
“陛下圣明,只是定远侯告知臣此事后,臣派人去查探过,那兵器的数量着实不少,但并未找到任何直接联系到忠亲王身上的线索,所以臣并未声张。”
“顾卿,你做事谨慎,这点虽好,但有的时候,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即便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这批兵器跟忠亲王有关系,但只要有这种可能性,你就将它扼杀!”
皇帝说这番话的时候,眼中的杀伐之气一览无余。
“去吧,上次宫变前,朕交给你的兵符放在密道后面的暗匣里,你将它取了,应该怎么做,不必朕亲自教你。”
顾成言温和道:“臣知道该怎么做,臣告退。”
临走前,顾成言听见皇帝自顾自地说:“不服气有什么用呢?朕是天子,你只是一个亲王,你最崇拜的那个人已经死了,连他都不是朕的对手,更何况你?”
他握紧手中的兵符,总觉得皇帝这段话中,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个足以震惊所有人的秘密,他心中有一个模糊的猜想,但是还需要验证。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加更!尽量万更,上午发一章,晚上发一章
第58章
果不其然,忠亲王压根不是真心去太后的陵墓祭奠,他假借祭奠之名,抽调了一批曾经的部下所统领的兵力。
忠亲王率军来势汹汹。
北燕那边也像是说好了似的,趁机大举进犯,顾成新率领着大军与之相抗,但终究忠亲王统领了这支军队整整数十年,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对年轻的顾成新并不那么信服,所以他下发的命令,并不完全听服,这就导致行动与指挥脱节,错失战机,南凌隐隐有了败迹。
此时顾成言拿着兵符抽调京城附近防卫的兵力,亲自去了前线,与忠亲王对战。
众臣本以为太子在后方,会给顾成言拉后腿,毕竟两派之争,已势同水火,这个千载难逢之机,一旦错过,战后再想打压顾成言,恐怕就更难了。
但太子不但没有,反而给予了前线最大的支持与配合。
忠亲王本以为与自己交战的主帅会是定远侯,毕竟如今京城能排上用场的武将屈指可数,但没想到,太子竟然会同意让顾成言一介文臣率军。
不对,太子没有调兵的权利,这恐怕是皇帝的意思,他不是重病缠身了吗?竟在朝堂上还有这样的调控力?忠亲王心中对皇帝的恨意愈发蓬勃。
他没有想到,这个顾成言,年纪轻轻,但用兵却十分老道,丝毫不逊色于他这个身经百战的王爷,两军胶着。
这样不行,南凌不能再内耗下去,北燕那边一旦不稳,京城就危险了。
太子给顾成言传了一封信,出言训斥,直指他无能,竟然被拖住了那么长的时间,真是有愧陛下对他的信任。
顾成言似乎是有些着急了,自乱阵脚,被忠亲王打的节节败退,四处溃散。
没多久,忠亲王就带着兵攻至了距离京城不足百里的一处平原,并让大军驻扎于此地。
胆子小的臣民已经开始收拾包袱外逃。
忠亲王似乎是信心十足,派人四处宣扬,称当今圣上获得的皇位来路不正,他不仁不义,谋害自己的亲兄长,凌辰先太子,丧失人伦,为了固权,娶了自己的准大嫂,如此不忠不义,不孝不悌之人,不配为皇。
他要替天行道,将皇权归还正统!
皇帝听闻此事后,气急败坏,再度临朝。
“顾成言呢?朕不是把兵符给他了吗?怎么还让叛臣打到京城脚下了!”
文武百官静默不语。
右相走出一步,回答道:“启禀陛下,顾大人如今正在前线,但忠亲王毕竟带兵数十年,经验丰富,顾大人一时不敌,也是情有可原。”
“太子!你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皇帝不傻,顾成言的本事他是知道的,就算不敌忠亲王有经验,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败成这副模样。
太子抿唇,道:“儿臣不过是担心战线拉长,北燕那边有变,就催了催,谁知道太傅如此不经事。”
皇帝气了个半死,剧烈地喘着粗气,差点气晕过去。
这时候皇帝身边的杨公公走到皇帝身边说了两句话,皇帝由怒转喜。
“如此甚好!”
随后他想了想,对众臣说:“朕要亲自见一见那逆臣!太子!你派人与他交涉,他出言不逊,凭空捏造虚假的事实,侮辱朕,朕要当面与他分说清楚!”
众臣看的云里雾里的,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太子倒是并不意外,直接应下了。
朝廷派了人过去详谈,忠亲王冷笑着答应了,见面的地点就定在京城与他的驻军之间,一处普通的峡谷之中。
来此的人并不多,只皇帝,太子以及右相,其他人并未到场。